体味生活 畅想锡剧

2015-11-16 20:05高振东
剧影月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锡剧根据地剧团

■高振东

体味生活 畅想锡剧

■高振东

“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横卧于常熟城西北,北濒长江,南临尚湖,虞山风景秀丽,常熟人杰地灵。

从事锡剧艺术工作将近三十载,从戏校学生到正式演员的转变;从群众演员到主要演员的转变;从普通员工到行政管理人员的转变;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而立”、“不惑”的转变,剧团的点点滴滴令人感慨万千,令人回味无穷。

“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一夜功夫大雪飘”等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锡剧唱段,许多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都能随口来上几句,锡剧在民间的扎根之深,影响之广,由此可见一斑。品尝着剧团生活的“甜、酸、苦、辣”,回味着曾经被誉为江苏地方戏曲的“锡教”——锡剧的现状喜忧参半,喜的是锡剧有广阔的“根据地”——农村,锡剧虽然没有昆曲的高贵典雅,没有越剧的华丽柔美,但农村观众喜爱锡剧,它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锡剧戏迷协会、锡剧俱乐部、锡剧民营剧团的不断出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作为锡剧人感到一丝欣慰。忧的是锡剧的舞台究竟在何处?锡剧发展史表明,它的根脉、它的代谢机制在民间乡土,锡剧是地方剧种,是一种大众文化艺术,我们可以汲取其他剧种的“营养”,例如锡剧中的[迷魂调]、[行路调]等都是从苏剧的曲调中借鉴的,效果很好,使锡剧的曲调更加丰富多彩了。但如果过多地汲取其他剧种的“营养”,锡剧会不适应的,观众也会不适应的,势必会失去锡剧原有风格,会失去观众和乡村舞台,会失去锡剧的“根据地”,更会摧毁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锡剧艺术生态链,使锡剧艺术与广大农村观众愈来愈有隔膜。那锡剧真正的舞台在哪里?我一直认为,他们依然还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方戏属于地方,也应该立足于地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锡剧同样如此。专业剧团下乡巡回演出,虽然演出条件不太理想,但和广大的农村观众近距离的互动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锡剧观众,为锡剧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经常为民演出,此种精神值得颂扬。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对锡剧作出重新的审视和定位,明确剧团内容方面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其所反映的生活必须为老百姓认可,所体现的思想观点、精神要与老百姓息息相通。从戏剧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观众愈是从舞台上看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形象,就愈能产生美感,尤其对那些能反映生活中的痛苦、郁闷、快乐、喜悦、悲欢离合的剧目,观众更会从心底里喜欢而引起共鸣。如果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他们毫无关系,或者深刻到观众看不懂的地步,他们则会持一种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锡剧要保护“根据地”,发展“根据地”,就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因为锡剧的舞台在农村,锡剧的“根据地”在广大的民间乡土。

众所周知,生动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挖掘生活的内涵,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确切表达人民的意愿,是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核心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常用朱熹的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社会生活与艺术魅力的关系。但多年来,在戏剧创作领域,由于片面强调休闲娱乐功能,使得许多作品在题材立意方面远离了现实生活,回避了社会矛盾,改编经典,戏说历史,成了戏剧创作追逐名利的“终南捷径”。而真正反映生活,关注民生的现实题材却寥寥无几。由衷希望锡剧界各院团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同提高、创作出一台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目,为当下的锡剧舞台点染出一派崭新气象,为观众日趋疲劳的审美心理注入令人振奋、催人警醒的活力。

猜你喜欢
锡剧根据地剧团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