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四神化过程及其信仰的民俗表现——以缙云献山庙陈十四信仰为例

2015-11-17 11:09胡窕一
长江丛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缙云信仰文化

胡窕一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杭州 310053)

一、陈十四及研究陈十四神化过程的意义

陈十四是在闽北(称为陈靖姑)和浙南地区流行的、并且辐射范围包括东南亚、两岸三地的女性神祗。相传是观世音在天宫斗法后手指上三滴血(或在发现福州有妖气后剪下手指甲化身下凡普救世人)的化身,因观音(或吕洞宾)遗失的两茎白发化作雌雄南蛇精为祸人间而下界,在庐山(或闾山)学法后,斩妖除魔,斗灭南蛇精,造福百姓。后违反天条,怒斩雷神触怒玉帝,被削减阳寿含冤而逝,死后化为护佑人间幼儿的女神[1]。

据福建地方志《仙溪志》载,“神姓陈氏,本汾阳人。生为女巫,殁而祠之。”则说陈靖姑本为女巫,死后受到了奉祀。

根据上述材料及其它可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陈十四其本身应当是一个女巫,而“守元女弟”一说应当是附会,为的是为其谋得一个合理的地位。对其最初的本身形象,我们必须从福建的史料中探寻,据《古田县志》卷廿三“祠祀志,顺懿祖庙”载,“神陈姓,世巫,祖讳玉,父讳昌,母葛氏,唐大历二年生,少神异,嫁刘杞,怀孕数月,会大旱,祈雨即应,术神而身已殒矣。”则还原了她大概的脉络,她出生于世代巫师的家庭,年轻时候就有灵异的地方,在怀孕的时候为祈雨而死。而几乎众多的材料和作品都将她刻画成舍己为人的形象,并且在成神后颇灵验。

二、陈十四的神化过程

(一)唐末的闽人外迁给“陈十四”在献山庙地区的传播打下基础

献山庙所处招序村的陈姓,最初为唐末从福建长溪(治所在今福建省霞浦县)迁入。在历史上,闽人曾大规模的外迁,缙云当地受闽人迁徙情况较普遍,至今仍然散落着一部分说闽南话的村落。闽人的外迁带来了“陈靖姑”信仰的种子及福建其他的信仰,这些种子在其族群内有一定的休眠期,而且在当时闾山教仍以“许九郎”为法主,陈十四作为刚刚出现不久的小众信仰尚未能做到传播普及,所以在其从唐末迁入后并未能及时的将“陈靖姑”的信仰表现出来。

文化随着族群的迁徙而传播,不仅单单是招序村陈姓,我们也可以试着从闽人外迁的历史中发掘相关历史资料作为关于陈十四信仰由福建迁入可能性的佐证:缙云本地姓氏多外来迁入,丁氏一族,源出闽南一带,南宋时迁入;张山寨(即献山庙所在地)附近的章氏、鲍氏也是宋代由福建迁入,这些都给陈十四信仰的流行扎下坚实的根基。缙云县城早年间祭祀妈祖的“天后宫”,这一证据更加佐证这样情况的存在,陈十四的信仰本源,完全是由闽地迁入的。

(二)元明之际由江西迁入的张氏一族使得“陈十四”有原先在该地区的无实体信仰转为被立庙参拜的实体信仰

张山寨张氏一族由江西迁入。张克仁于元朝迁入,定居张山寨,传至孙张希顺,陈十四立庙在其时期。传说张希顺因其子为陈十四所救,许愿开山立庙,故称“张山寨献山庙”,立庙当在洪武七年。而到了明初的时候,因为形势的影响,使得“陈十四”已经上升到了闾山教法主的地位,张希顺由江西迁入,而赣、闽、浙正是闾山教流行的地区,张氏便通过“陈十四救其子”这一机会,将陈十四的信仰通过立庙的形势开始对周边进行信仰辐射。献山庙位于缙云县东南16公里招序村张山寨,是浙南地区较大的陈十四信仰区域性核心,其每年信俗活动覆盖两乡51村,辐射闽台赣及东南亚等地区。

献山庙由张希顺建庙于洪武年间(一说永乐年间),陈十四夫人在降服蛇妖时途径此地,救了张希顺的小儿子,张希顺遂发愿开山立庙供养陈十四夫人;庙宇于嘉靖年间(1522~1566)扩建;万历二年(1574)经协商议祭祀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万历三年(1575~1576)重修扩建;天启丁卯年(1627)任广东长乐县令的胡村胡长庚题匾“昭光千古”;咸丰九年章村、姓王建戏台。庙会时有斗戏活动,五个戏台同时开演短剧,三通锣鼓后,台前观众多者为胜;民国十二年,胡村重修戏台;1964年,庙宇遭拆毁,是年8月24日傍晚,大雨如注,巨石滚落入原庙址中。其拆毁的栋梁木料为雅江等村盖大会堂占用;1988年,献山庙复建,巨石题铭“仙飞石”,现在庙大殿中,重约数吨;1989~1990年,重塑陈十四等人金身。

献山庙立庙的时间不算太久,甚至较缙云的其他寺庙属于年轻的,然而在宗教界,却在立庙之前的近百年间发生巨大的改变。一个改变就是陈十四(陈靖姑)逐渐取代了许九郎,成为了闾山教的法主。

(三)浙南地区本来就盛行的巫觋文化与陈十四进行了融合

在两宋之交的时候,陈靖姑就已经与道教、佛教进行了第一次融合。而在唐末宋初的时候,陈靖姑仍是属于“巫”文化,这在当时是被执政者所抵制和禁止的。“世以巫显”的陈靖姑想要生存下来,就不可避免的要对自身进行相当程度上的改造。

宋太宗时,温州邓翁因养猫诅咒杀人,阖家被捕送阙下,经复审后,“邓翁腰斩,亲属悉配隶远恶处”[2]。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两浙诸州先有衣绯裙、巾单,执角吹牛者称治病巫者,并严加禁断,吏谨捕之。犯者以造妖惑众论,置于法”[3]。这说明在宋初浙江是巫文化泛滥的,这引起了执政者的注意,并加以禁止。而且据其“衣绯裙、巾单,执角吹牛者”可以推测,这条诏令的针对对象是“闾山教”,即陈十四所在的宗教。

宋理宗时,胡颖在浙西和湖南“毁淫祠数千区”[4]。

南人多淫祀化缘敛财,而民众则饮酒嬉闹通宵,表示欢迎。在执政者的打击和禁止之下,巫文化不得不与当地文化融合或者转入不引人注意的地下,南宋之后,朝廷对于陈十四的态度变化颇大,并对其进行了封号,这是出于经济政治南移后为笼络地方民心而考虑的。缙云地区的巫文化便开始慢慢的依托“陈十四”而进行了改变。巫文化开始以附属的形式出现在民众面前。巫文化嬗变后的产物至今仍在浙南山区中至今仍在延续。

这种强势流行的巫文化,势必会给“陈十四”带来极大的影响,使其在其本初职能上增加了更多的具有当地特性的职能。

三、献山庙陈十四信仰的民俗表现

(一)民间文学

《夫人词》(流行于青田、莲都、缙云等地的鼓词)中陈靖姑被称为陈十四,所学的“闾山法”则变成“庐山法”,其出生时间变为“后周世宗年间”,其学法收妖的路线,大致由庐山经杭州、钱塘江、富春江、兰溪、永康,然后南下,沿经缙云、丽水、青田直达温州,再继续南下进入福建。章节包括钱塘江灭水闸鬼、七里泷灭扫帚鬼、兰溪降三塔鬼、金华府降白马精、永康灭石狮精、缙云灭断舌鬼、温州除狐狸精等等。《夫人词》是流传在丽水、青田的鼓词,章节中已经明显的和本地区融合,而且在不同的地区表演侧重点均有不同,但是民众始终能够体会作品的内涵。

(二)信俗表现

陈十四在献山庙地区的信俗表现明显区别福建临水宫请香接火仪式。临水宫的仪式更加具备宗教的性质,而献山庙地区则是一种单纯的崇拜信仰,尚未达到一种宗教的境界。

1、“唱夫人”(《夫人词》)

一般将祭坛设在家中中堂,一般为求子还愿或者其他家族活动;若祈雨、消灾等许愿还愿仪式,则在庙堂或祠堂。

若唱大全本《夫人传》,则全猪全羊供祭,在天井搭天台桌,供二十四碗斋菜,在天井至中堂处,用长凳连结架设一座洛阳桥(因其要叙述观音在洛阳桥的故事,待等此段唱毕,祭坛上架设的洛阳桥也随即撤去)。置香米七十二碗,每碗点香一支、烛一支,放红蛋一只。仪式由艺人边演唱鼓词边主持。

2.七月七献山庙祭祀

程序分为:设立“案坛”、上寨迎轿、巡游祈福、献戏、山寨守夜、会案表演、祭拜归位等多个内容。农历七月七日迎案,轮值制度,每年一村,之前将陈十四接入本村供养,值事村请戏班(一般为三天三夜)唱戏娱神。七月初六“出红台”,迎案队在本村绕村举行活动,途中的庵堂庙宇需参拜。七月初七凌晨三点左右由村中司号挑大锣唤醒村民准备,四点多出发前往献山庙,将陈十四夫人送回庙中。初六夜献山庙即人头攒动,通宵等待。

四、结语

一种外来的文化想在另一文化地区留存下来,必须和当地的文化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融合。综合上述,笔者以为,献山庙地区的陈十四信仰应该是:

其一,其信仰由闽人外迁而传播到闽地以外,同迁入当地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相结合的民间宗教信仰。其当地信俗的产生带有历史性,最终由于时代的演变而转化为仪式性,带有宗教性,并有着其严格的程序性。而迫于执政者和时代的原因,其信仰在当时并未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休眠期。

其二,浙闽地区的巫文化始终是默默中影响陈十四信俗最大的因素,巫文化本身的限制使得其必须通过转变才能留存。而转型和包容使得陈十四信仰在广泛的范围中得以流行和延续传播。

其三,艺人的改造。各本有关于“陈十四”的作品中都有使底层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英雄人物的企盼。传说故事、民间神话都有其在人民中间的代言人,它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在其流传中极易受到艺人的改造或其他因素影响。

其四,从目前的证据看,献山庙地区的陈十四信仰和方腊起义之间并没有关联。

从其立庙被缙云南乡地区朝拜开始,直到现在,她的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关于她的传说也仍然在民间传承,隐藏在高山之巅的献山庙在民间有着佛教中灵山大雷音寺般的庄严。宗教对于人类文明,是一次巨大的进化,人类进化史上也少不了宗教这一笔浓墨重彩。

笔者不希冀用一篇小小的论文解决所有的问题,谨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学人的思索和进一步探讨。论文定稿之际,思绪渐息如水,回首自己的论文,因文献资料和自身水平有限,只不过揭开了冰山一角,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太多太多。学无止境,与诸君共勉!

[1]叶中鸣.陈十四奇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缙云信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缙云烧饼”火了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做精特色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论信仰
谁远谁近?
关于探讨电子政务融入招商引资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