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欣赏趣味的裂变——从油画作品完成度标准的改变探寻趣味的变迁

2015-11-17 12:40赵昱翔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审美观印象派油画

赵昱翔

视觉欣赏趣味的裂变——从油画作品完成度标准的改变探寻趣味的变迁

赵昱翔

【摘要】古典主义油画作品完成度标准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起来,同时也将古典主义审美观树立起来,进而固定了审美趣味长达百年时间。直到印象派的出现,冲破学院派程式及过往经典的束缚,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也为欧洲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本文将由古典主义油画作品完成度标准的确立开始,逐渐从审美观,审美趣味和完成度标准这几个方面来探寻视觉欣赏趣味的变迁。

【关键词】古典主义审美观完成度标准

一、古典主义油画作品完成度及审美趣味的确立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常常是从以当时著名艺术家为品牌的师徒作坊里诞生的。一件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或是宗教故事、战争场景,创作主题往往要被高贵的雇主们反复讨论,精心挑选。这些雇主常常会是教会成员或是皇室贵族。确立主题之后,再交给某位拥有完美细腻绘画技艺的画家来完成。最后使作品达到无比精美的画面完成度。长此以往,判定一副作品如何才算完成的标准和绘画作品的审美趣味,是被雇主们而不是画家本人牢牢竖立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古典主义审美观,也为以后的画家树立了典范。

在欧洲皇室贵族传统中,为重要家庭成员绘制油画画像,一直以来是保存皇室家族精神风貌,传承家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方式。后来,欧洲社会新兴的大量中产阶级也开始效仿皇室贵族的传统,花钱到艺术作坊去找画家为重要家庭成员绘制肖像画。这一风气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峰,以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油画作坊师徒制也在此时期达到了巅峰。画家在此时的创作目标则是如何更完美地完成顾客交付的订件任务。所以高完成度,甚至过度完成则无疑会为作品增光添彩。在顾客惊叹的目光与喝彩中,超高完成度的作品,不仅为作坊也为画家自己加分。

这个时期虽然束缚了艺术家的思想自由和创作自由,但是对超高完成度的追求,也成就了很多伟大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顶部绘制的湿壁画《创世纪》,就是非常好的例证。同时对超高完成度的追求也催生了追求完美的审美趣味,成就了欧洲古典主义审美观。这个审美观牢固地存在于欧洲乃至世界文化中长达数百年。

二、作品完成度标准的转变

在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印象派是欧洲绘画由被动受约到自主创作转变的一面重要旗帜。印象派作品对于油画传统审美最大的突破和转变,较多地体现在色彩多变、表现手法丰富,以及创作过程的革新之上。由于作品的色彩、表现手法、创作过程是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注意并且记住的,所以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印象派完成了作品完成度标准的转变。但是,作品完成度判定标准的转变并不是仅仅由印象派做到的。让我们放眼同时期非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对于光线和色彩已有不小的突破。例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作品《会晤》,色彩轻松欢快,人物置身于田野之中,光线自然地照射下来形成了地上斑驳的残影,整个画面栩栩如生。那么创作过程的革新是否为印象派最先开始呢?画家从作坊里、画室里完成作品,转而将画具搬至野外进行创作并将作品完成的创作过程也并非印象派首创。十八世纪以前的画家也干过同样的事。他们会在野外创作许多小稿,有的小稿的完成度在今天看来都是一副完美的作品。只不过当时的判定标准掌握在订件雇主手里,订件雇主们不满意这样“潦草”的作品。画家还是要回到画室去,用构图法则再一次重组画面。那么到底是什么带动作品完成度判定标准的突破性转变?印象派画家们不愿意屈服于传统学院派依照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总结出来的“条条框框”,另外组成了艺术沙龙,来展示在当时最为新颖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面貌比起学院派及以往的经典来说,真是“糊涂乱抹,敷衍潦草”,所以被艺评家们冠名为“印象派”。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印象派这个词,在法文中的意义,就等同于敷衍潦草,是个贬义词,是被当时的法国艺评家们用来讽刺印象派画家在创作态度上的严重叛逆。但也恰恰是这个贬义的说法,让世界记住了这一伟大的艺术流派。更确切的说,是印象派画家最终成功地从雇主手里夺下了作品完成度的标准,获得了创作自由,促成了作品完成度标准的转变。

作品完成度标准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油画这一视觉媒介在欧洲社会中的实际作用,转变了油画家的原本职能,也转变了油画本身。油画家摇身一变,从原来的著名艺术作坊主人,高级文艺产品供应商的身份,或是著名艺术院校的教授等,飞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成为了上帝的左膀右臂,天使在下界的代言人。油画家可以自主决定创作主题、创作过程以及作品的最终效果。画家们用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肆意挥洒,批判人类的灵魂。社会公众对画家的思想及理论高度也有了很高的要求。艺术家不断地将社会各个方面的新技术、新思潮融入作品当中,进行重新解剖和考量。画家们开始试验各种新的方式、新的创作态度去看待自己作品与周遭事物,传统审美在不断地受到挑战,所以很多未完成的画作同样可以粉末登台。此时很多艺评家痛骂的不是印象派画家的创作功力,而是这敷衍潦草的创作态度。但正是这种所谓的敷衍潦草开启了后来以非真实物象为描绘对象的抽象主义和其他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再往后出现的艺术家普遍都有了前期传统写实,中期与现实决裂,后期抽象总结的特点。这里蒙德里安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对于抽象这个艺术现象也就有了一部分流派从事解构,重组,简化客观事物的创作方式。传统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大浪中被破开巨大的裂缝,各个拥有不同主张的艺术流派纷纷出现。所以,油画作品完成度标准的转变虽是艺术史中一个局部,也是同时成为艺术家对于自己作品在艺术史中的一个定位。标准的转变,解放了画家,解放了作品,那么接下来的被解放的则是审美趣味。

三、审美趣味的转变

经过了德拉科洛瓦及库尔贝等画家对画面形式及主题的大胆革新,逐渐由高贵神圣的“神味儿”转向普通大众的“人味儿”。以库尔贝为代表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们,展现出了绘画者对于社会生活的关切与参与。画家们体验小人物生活的疾苦,逐渐在绘画作品中融入了人味,也对画家们再创作时的思想高度做出了典范与要求。一场巨大的审美观变革从画家自身开始逐渐向外蔓延,画家们发现了从未在画室中体验过的,更为丰富多彩的光影变化,色彩的丰富度也由此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新发现启发了艺术家思维,也激发了艺术家前所谓有的创作冲动。大量的作品开始在田间地头,街边咖啡座里,甚至是公园的游船上创作出来。例如马奈有张作品就描绘了莫奈是如何在游船上进行风景创作的。这些描绘普通生活场景的作品渐渐流入了艺术沙龙中,接受当时仍然保守的社会大众的检阅。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中说道:“那些自封的艺术家们自称为革命者和“印象主义者”,他们拿一块画布来,用颜料和画笔胡乱涂抹上几块颜色,然后在这块东西上签署他们的名字。这是一种妄想,跟精神病院的疯人一样,从路旁捡起石块就以为自己发现了钻石”。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守旧观众们在看到这些新作品后,出现了激烈地审美趣味不适反应。一针见血地将旧趣味受到新趣味冲击后的反应逼真地表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话不仅表明了新趣味在保守的旧趣味者眼中是多么的不值一提,而且也点出了作品在完成度上有着“胡涂乱抹”般的巨大差异。由此之后,新趣味迅速代替了旧趣味,以往坚不可摧的古典主义审美观也开始逐渐松动起来。审美趣味的转变解放了画家的思想。画家们开始为自己所关切的主题去创作,为后来百花齐放的欧洲艺坛做了铺垫。

四、中西对比

作为中国人学西画,一开始就背上了国画理论与西画理论博弈的包袱,所以无可避免的要将这两个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审美体系进行对比。反观中国传统绘画审美,一直存在着虚实的变换,残缺与完整的对比,意象与具象的交替,强调的意境与画家自身境界的修炼。与西方绘画审美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传统绘画大部分的功用是画家表现个人情趣,体现自我意志的手段,主精神、辅技艺,主个人、辅国家,淡泊名利的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之中,所以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绘画审美精神是矛盾的。

油画这一西方艺术媒介传入中国,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思潮等周围大环境影响,油画也与其在欧洲时,大大变换了模样。油画在欧洲经历的创作与审美上的巨大转变,到了中国这一全新环境中,彻底丧失了原本的语境。中国画家和观赏者的理解也与西方画家有巨大偏差。此时的社会思潮也对传统国画掀起了拷问。中国画无西方写实基础,用西方技法改良中国画的呼声遍地。一时间写实大旗被扛起,精美的完成度就再一次在中国这个新土壤上繁衍生息。至此,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创作状态,在艺术史的范畴上也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对称的状况。中国油画家们在奋力学习西方,但是西方已经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天地。此时在中国有声音会说,西方油画开始向中国绘画的审美发展了。我不认同这种说法。若是将西方艺术史和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放在同一时间轴去看,油画和国画是在两个不同轨道上运行的圆环,运行方向不同,发展历程也完全不同。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类似的审美状况,如印象派将完成度的标准进行巨大革命,也是西方绘画发展至此的历史必然,审美趣味始终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语境之中,由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雅昌艺术网专稿.孙景波:米开朗基罗与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讲述欧洲壁画家的绘画过程[EB/OL].http://news. artron.net/20141113/n676383.html,2014-11-13.

[3](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6]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昱翔,男,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油画方向硕士。

猜你喜欢
审美观印象派油画
万类霜天(油画)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名家
「印象派画家」金农
《岁月长又长》(油画)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