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者与形而上学问题:以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为线索

2015-11-17 12:40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奠基商务印书馆海德格尔

魏 迪

是者与形而上学问题:以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为线索

魏 迪

【摘要】哲学追问本原、开端。而这种对本原、开端的认识是要知道:就是者被视为是者而言,是者是什么,也就是追问是者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完成了这种对哲学问题的最后说明。而关于本原、开端的追问,对是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追问就是形而上学。而存在者是什么这个问题又是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但海德格尔认为,在这种追问中,“是”本身的问题,即是之意义问题却被跳过了。

【关键词】范畴是是者形而上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第二章中对是者的“最小可能分类”:①既不是在载体中,也不述说主词②述说某个主词但不在载体中③在载体中而不述说主词④在载体中也述说主词。

而亚里士多德在第四章将是者在属上分为十范畴:所是、量、质、相对物、地点、时间、姿态、有、行动、遭受。这是对是者最大可能的分类。在这种划分中,十个最高的属能够对在它之下的种进行统摄,可以说,属概念作为一,是对作为多的种的一种统一。而又在第五章中对十个范畴中的所是进行了划分,分为“第一所是”与“第二所是”。

不论是对是者最小可能的分类还是对是者最大可能的分类,我们的全部思维对象或言说对象,最终都会落入这十个范畴之中而我们对于是者的定义乃是通过属+种差得到的,而那述说某个主词的东西,其名称和逻各斯必然能够谓述该主词。但属性,即便是普遍属性,其名称大多也不能去谓述主词。

十个最高范畴自身已经是最高的属,所以它们释无法被定义的,而只能采用描述的方式。但在十范畴之上是否还有更高的东西来统摄这十个范畴?有,即是“是”。但“是”对十范畴的统摄不同于十范畴对在其之下的诸是者的统摄。“是”对于诸范畴的统摄是同名异义的,因为对这十个范畴我们都可以问:这是什么?但是范畴所分有的“是”之样式是不同的,范畴之间不会交叠也不会一个被包含在另一个之下;而这十个范畴的每一个对于在其下面的种的统摄却是同名同义的。作为最普遍者的“是”所具有的统一性是类比的统一性,故亚里士多德将它标示为一种无规定性的东西,这种无规定性的东西通过诸范畴方才获得规定,而诸范畴自身无非是对“是者”的一般“是之规定”。

二、是者与形而上学

由上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存在者的把握和规定乃是通过范畴。范畴的动词的意义是指,根据某物之所是对某物的称呼,而通过这种称呼,存在者本身可以说在它本身所是方面达乎词语,进入公开性的敞开域之中。在对一个个别物的称呼中,我们会发现双重的在场状态,一种是这个个别的在场状态,一种是外观的自行显现的在场状态,而第一种在场状态又对应于实存,第二种在场状态对应于本质。前者是作为“这一个”的东西,而后者是对“这一个”东西的称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作为“这一个”的东西是“第一所是”,而对其称呼则是作为“属”或“种”的“第二所是”。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第一所是”是一种在先的东西。在《形而上学》种,亚里士多德说“在先”是具有多种意义的,在“按照本性和实体”中,载体是在先的;而在认识上在先的事物中,原理上在先的乃是普遍的东西,感觉上在先的乃是个别事物。而不论是对是者的“最小可能分类”或“最大可能分类”,还是对于个别的是者或对作为属或种的普遍是者的说明,都不仅是在对在其他是者中间的某个是者或某个特定的是者区域的思考,而是对是者整体和是者之是的思考。

在提问“什么是是者”时,被问者是这个是者,是作为整体的是者,作为这个“一”的是者,在是者整体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除非是虚无。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者整体的是之样式就在于那十个最高范畴,这十个范畴已经穷尽了一切的是之规定,是者只能以这十个范畴规定的方式去是,除此之外便是无。

而不论是作为个体的是者还是作为属或种的是者,它们始终而且处处都被叫作“是之是者”,而“是”也始终且处处都被叫作“是者之是”。

三、是者与是

由上已经可以看出,在是与是者之间既存在这一种同一,也存在着一种差异,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继续探讨的空间与张力。而只有当我们思考与是者有差异的是和与是有差异的是者时,我们才实事求是地思考是。因此,差异才特别地进入我们眼帘之中。而这种差异不能被贬降为一种区别,也不是要把是与是者割裂开来。而是者之是与是之是者之间的这种差异不是一个添加物,因为当说到“是”时本身就说的是:是者所是地是,总是会带出“是”后面的某物。而这某物乃是一是者,它总是一“是着”的某物,它不是“无”。所以,我们总是已经遇到了在其差异中的是者和是,即是者和是向来已经从差异而来并且在差异中被发现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向来在是者之为是者中,都发现了这种差异,但我们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种发现本身。

无论是或是者,一向都以各自的方式从差异那里显现出来,那么,它们从差异中保持什么呢?是者之是意味着是者所是的是。在这里,“是”以一种向是者过渡的方式成其本质。但“是”并不是离开其位置而向是者过渡。“是”显示自身为有所解蔽的袭来,是者之为是者以那种在无蔽状态中自行庇护着的到达方式显现出来,而到达就意味着自行庇护入无蔽状态中,即是者是。“是”要以一种向是者过渡的方式成其本质。这种过渡乃是“是”显示自身为有所解蔽的袭来,是者之为是者,以在无蔽状态中自行庇护着的到达的方式显现出来,我们才能够对“是”有所领会。

那么解蔽之袭来与自行庇护着的到达究竟是什么意思?以我手边的杯子为例,它毫无疑问是一个是者,但究竟为何它能够向我呈现出它是这样一个是者,呈现出它的颜色、质地、所处的位置,并且我还能对它进行命名。之所以如此,根据乃是它已经对我敞开了,它在这种敞开之中向我呈现出自身、提交自身,而这种敞开、呈现乃是依靠“是”本身的袭来、绽开,是者才向我们呈现出来。但这种敞开同时也是以一种庇护的方式而解蔽,也可以说是一种“锁闭”,它封死于自身之中。因为是者作为它所是的东西,已经被摆出来了,乃是一个在我手边的现成物,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其“了结”了,它就是这个东西了,它就被我们稳稳地把握住了,并且我还可以用定义来对它进行规定,也就是说出“它是什么”。

在解蔽着的意义上的是和在自行庇护着的到达意义上的是者之为是者,作为从同一者即区—分而来的如此这般有区分的东西而成其本质。在这种区分或差异中,袭来与到达得以相互保持并存,得以相互分离又相互并存地实现。作为袭来与到达的区—分,是与是者的差异乃是二者的既解蔽着又庇护着的分解。在分解中运作着自行掩蔽的锁闭者的澄明,这种运作给出袭来与到达的相互分离和相互并存。

而“是”在解蔽着的袭来中自行显示为让到达者呈现,可看作是某种奠基的东西。而是者之为是者,自行庇护入无蔽状态中的到达,乃是被奠基的东西。奠基者和被奠基者本身的分解不仅使两者保持相互分离,也使两者保持相互并存。不仅是作为根据为是者奠基,而且是者也以其方式为是奠基,这种方式乃是是者之为是者对于是的论证。只要是现身为是者之是,现身为差异,现身为分解,那么奠基和论证的相互分离和相互并存就会持续下去,“是”侵袭“是者”,“是者”在“是”中到达。袭来与到达相互并存而显现于反光中。

只要形而上学思考是者之为是者整体,那么它就根据差异之有差异者来表象是者,而不去关注差异之为差异。有差异者,乃来自差异。其来源不再能够在形而上学的视野内得到思考(作者边注 不再:追问其来源——在林中路上;而是:放弃差异和超越 参与到是与是者的“同一性”中),形而上学从是者出发又归结到是者上去,而不是从是出发进入是的敞开境界之可问处去。是与是者的区分,是对于是者来说就是早先的东西,而从认识角度来看,是者同时也就在把握上成为“早先的东西”了。而为何会有这种区分?如果说这种“有差异”本身是奠基于差异本身的,而差异又是作为“区—分”,本身乃是同一者,既存在与存在者不可分割地共属于同一,那么是如何“有差异”、“有区分”的呢?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是与是者的区分关乎于人的本性。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M].溥林译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0.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M].溥林译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8-109.

[3]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M]溥林译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9.

[4]溥林.<否定形而上学,延展形而上学?>——对Sein und Zeit核心思想的一种理解[J].同济大学学报,2014,25(01),40.

[5]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09.

[6]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笺释——以晚期希腊评注为线索[M].溥林译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0.

[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9-101.

[8]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7.

[9]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5.

[10]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M].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

[11]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M].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6.

[12]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M].孙周兴、陈小文、余明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4.

[13]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8.

[14]黄裕生.时间与永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魏迪,(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德国哲学

猜你喜欢
奠基商务印书馆海德格尔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以黄玉顺的三个方面批判为中心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让童心飞扬 为人生奠基——记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
爱心育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商务印书馆120年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海德格尔的《建筑·居住·思想》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