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发展性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中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研究

2015-11-17 12:40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机构

宋 媛

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发展性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1)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要的转型关键期。这都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高的要求,国家也将高校建设往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引导。多年的高校改革中,有许多实例证明,高校毕业生在今天的时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学历层次高、知识基础扎实、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而现今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借鉴以往传统目标之外,更多的在参考今天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们也正在经历着高校改革后的教学过程与成果。

(2)大学生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社会的职业分工、职业的特点、社会对于各个职业的需求等等。各个高校将大学生的专业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能够提早规划自己的未来,特别是职业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专业、相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个性,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需要。高校培养人才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事业服务,一所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后服务的领域及创造的社会价值,直接关乎到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的好坏。说到根本,学校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人才”,如果学校培养的所谓“人才”不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和容纳,那么学校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因此,现今高校从社会中获得大量反馈信息,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构建和谐高校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高校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总体状况评析

(一)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认识误区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就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大四学年,认为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规划。实际上,就业教育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职业规划又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在大学教育中,应该从一入学开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价、理想目标确立、专业考核、社会关系规划等等,它也会随着大学四年大学生的成长、社会环境的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动静结合、交替变化。

(二)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 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较长时间,主要面向毕业班的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需求。许多用人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多数评价是基本职业素养不够、人际交往不灵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那是因为在学校的就业教育仅仅停留在一般化教育、缺乏个性,仅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而对大学生具体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职场上心理调适的技巧、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等方面进行的辅导还不够。这样的就业教育如同流水线上的原件生产一样,难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难以解决大学生的根本就业问题,更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在形式上,就业指导往往采用大课形式、讲座形式,缺少师生互动,模拟训练、市场调查等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保障制度不完善

(1)服务意识不强。大多数高校在机构设置上均有就业指导机构,而且有些高校将就业指导机构与招生部门合并。在大学期间就业指导机构办理一些就业手续,提供一些国家、地方政策、法规信息查询与咨询工作。这种机构并未真正解决大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就业需求,机构工作人员未能主动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具体、更科学的就业指导,行政化现象较为严重,服务意识缺乏。

(2)机构缺失。目前,大学并未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也并没有对于在校大学生进行连续的、动态的时时追踪。

(3)职业规划专业教师匮乏。目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的教师由学校党政、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专业化。大多数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因此,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这种“半路出家”的教师想让他们运用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对应辅导,难度可想而知。

[1]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姚欲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机构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浅析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业规划管理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