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分离焦虑”儿童的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2015-11-18 12:33张小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人本主义儿童

张小婷

〔关键词〕分离焦虑;儿童;人本主义;行为疗法

一、案例简介

小萱,女孩,7岁,小学二年级,独生女。长相乖巧可爱,无重大躯体疾病及家族精神病史。核心家庭完整,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均有正式工作,工作较忙,外公与他们一家三口长期生活在一起,帮助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成绩中等,智力、记忆力、注意力均正常。

小萱自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在校门口迟疑、哭泣,不愿独立进校门,不愿进教室,不愿跟母亲分开的现象,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己在学校正常的学习以及与教师、同学的关系,也给母亲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二、案例分析

(一)观察与他人反映

母亲反映:小萱以前是个很活泼开朗的孩子,上学也很积极,自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不想上学,说在学校会想妈妈,说教师会批评她,同学们会笑话她。她不愿意独立上学,如果强行送她进教室,她会不愿意走路、会哭,妈妈离开的时候会跟着跑出来,有时候在校门口还会说她肚子痛、腿痛之类的,希望不上学。为此,我多次请假在学校陪她,已经耽误了我的工作,小萱也耽误了学习。跟她说妈妈要上班,不能再请假陪她了,她听得懂,但行为上还是做不到。我要是走了,她会在教室一直哭,会影响教师和同学们上课,我也放心不下,有时候会请假陪她。

班主任反映:小萱以前很活泼开朗,现在经常不高兴,经常趴在座位上哭,要不就站在教室门口不进教室,教师劝说也不起作用,经不起一丁点儿批评。同学们很关心她,经常会在她哭的时候问候她,想帮她,她却很不领情,不理同学,觉得同学都是来笑话她的。

咨询师观察:小萱身体健康,意识清楚,习惯低着头,说话声音小,很依赖妈妈,较敏感。妈妈在身边时,她愿意进入校园和教室,也愿意学习、读书、写字,喜欢绘画。除了好朋友,排斥其他同学的关注和问候,认为其他同学只有在其妈妈在时才会关心自己,妈妈不在时会嘲笑自己。不愿意进校门时会迟疑着不挪脚,做出委屈、难过的表情,甚至哭泣,但并无发抖等无法控制的躯体症状。

(二)评估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进行判断,小萱无器质性病变,对世界的知觉正常,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严重,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典型症状出现的时间超过三个月,不足半年,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本个案的症状虽集中表现为“厌学”,不愿进校门和教室,然而实际上是由于不愿跟母亲分离的内在因素导致的,并非讨厌学校和学习,因而要注意与“厌学”相区分,属于焦虑心理问题中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一般常见于婴幼儿时期,刚入托或刚入小学的儿童也较常出现。小萱在幼儿园及一年级上学期均适应良好,并无分离焦虑症状,在一年级下学期遇到学习方面的困难而出现这一心理问题,与孩子本身的安全感不足、依赖性较强有关;而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这一较为严重的状况,跟妈妈对她的不放心和妥协也很有关系。

因此,要做好小萱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着力:第一,秉持人本主义理念,相信小萱自身成长的力量,培养她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式,耐心坚持;第三,运用行为主义方法,塑造良好行为。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辅导目标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及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目标。

短期目标:能减少其在校门口及教室门口犹豫、哭泣的时间;能与母亲分开,独立在学校学习及活动。

长期目标:提升来访者的安全感,增强其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咨询方法与原理

1.人本主义疗法

相信来访者自身有“疗愈”的力量,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关注的氛围,陪伴来访者找到自身成长的力量,从而能改变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2.行为疗法

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正强化,对来访者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强化和塑造来访者的良好行为,提高来访者对自己的信心。

了解和观察发现,小萱的认知能力一般(受年龄限制),能认识到自己目前不良行为的坏处,但受自身焦虑情绪的影响大,不能独自克服而改善行为;十分敏感,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人的“催促”(如“不要哭,你赶快进去”之类的言语)会加重小萱的焦虑,引起她的回避。因此,本咨询辅导中,咨询师选择以人本主义疗法为主,等待、依靠来访者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并使用行为疗法辅助塑造来访者的良好行为。

四、咨询辅导实施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减轻小萱的分离焦虑症状(第一周)

对于分离焦虑的儿童及家长来说,这一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辅导能够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本阶段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小萱及其母亲的信任;其二,减少小萱“不进校门”“不进教室”和“长时间哭泣”等影响其社会功能的症状表现。

我坚持人本主义疗法的原则,通过理解、共情和无条件的接纳,耐心地陪伴着她,成功取得了小萱与其母亲对我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第一天小萱就愿意今后由我替代妈妈在学校给她支持和陪伴,而让妈妈去上班。通过跟妈妈的会谈,了解到小萱的焦虑情绪在早上跟妈妈分开时是最强烈的,上学路上并没有强烈表现;班主任反映,她只要早上能顺利进教室上课,接下来的时间是可以独立顺利度过的。因此,我把分离的焦点放在了早上。我、小萱和她妈妈约定,第二天由我到校门口接她进校和进教室。第二天小萱坚持要求妈妈陪同进校,后在妈妈的坚持下同意妈妈离开,转而不让我离开,我离开则会哭泣。我给予了一节课的陪伴与鼓励后,她勉强同意我离开,但要求我要来班上看她,放学送她。

接下来的这一周里,小萱转而开始依赖我,虽有迟疑与不舍,但每天上学时能让我挽着她走进校门和教室;依然要求我的陪伴,同时,我在不引发她强烈焦虑情绪的前提下,有意地一点点减少着支持与陪伴的时间。她不进校门与教室的紧急情况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对此,母亲觉得轻松了很多,小萱也通过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二)耐心坚持辅导,正确看待“反复”,培养小萱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至七周)

本阶段咨询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重点是耐心坚持并辅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主要需要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其一,耐心坚持辅导,指导母亲进行家庭配合教育,强化小萱的良好行为;其二,正确对待反复,培养小萱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二周,小萱的状况出现了较大的反复,早上在校门口跟妈妈分离困难,进校以后情绪持续低落,哭泣,送入教室以后不让我离开,我出教室她会跟着跑出来。陪伴、鼓励和共情后,小萱整个上午依然不能独自在教室学习,甚至上课期间独自待在教室外。出于教学安全考虑,我只能让爸爸中午来学校接她回家学习。晚上跟家长电话沟通,对她妈妈进行了共情与鼓励,告诉她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并让她做好可能要在家学习一段时间的心理准备,让她耐心坚持。另外提醒家长做好跟各科教师与好朋友家长的沟通,让她们继续对小萱耐心和宽容一点。跟妈妈一起就小萱在家学习的安排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一致,告诉小萱她可以选择在家学习,同时强调,在家也要让小萱的作息与学习完全与学校一致,以免小萱的退缩行为得到强化。

第二天,正好是教师节,小萱自己选择来上学,给我和班主任准备了礼物,并回归到了第一周结束时的状态,有一点迟疑,需要一些陪伴,其他时间能独立学习和活动。这一周接下来的几天,小萱都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我也在一点点减少陪伴她的时间。

从第二周出现反复后开始,我指导妈妈运用行为疗法对小萱的“进步”进行“奖励星星”的强化,并每周积累一次,给予精神奖励(口头表扬、奖状)与物质奖励(专用行李箱)。在咨询辅导过程中,这一方法一直在坚持使用,对于强化小萱的良好行为十分有效。

第三周和第四周小萱的状态都比较稳定,我给予的支持和陪伴里面,基本上已经不包括上课时间了,放学也不再送她,只有早上校门口接她和课间她来找我的有限时间。

第五周和第六周上学的第一天,小萱又分别出现了两次反复,但反复的程度一次比一次轻,其他时间都是出于较好的进步状态。这两次反复的原因都跟她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有关,一次是因为被教师批评,另一次是跟同学闹了矛盾。由此可见,仅仅在短期内降低了她的分离焦虑和依赖性还不够,还要培养她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再次出现反复。

小萱在第六周结束的时候如约拿到了自己专属的行李箱,并跟家人外出旅行了。第七周心情大好的她,迎来了又一次转变。她能够提前跟妈妈说再见,跟我一起从大门跨进校门,后来,还能跟校门口的教师和同学问好敬礼,而且到了教室门口能主动跟我告别,自己独立过好在学校的一天。辅导至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以及最后的“放手”——不再需要我接。

(三)巩固辅导效果(第八周至十周)

本阶段主要是巩固已经取得的辅导效果,继续陪伴来访者成长,坚持对来访者良好行为的塑造,完全消除分离焦虑症状,培养其独立面对困难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第八周开始,小萱对我的依赖已经很轻了,她又有了新的进步:能让我在校门里面等着她,她自己进校门了!她只需要跟我讲讲话,一起走到教室门口,自己就高高兴兴地进教室了。接下来的一整天她都会很顺利地学习和活动,课间基本上只会来我办公室看我一次。

第九周,早上吃完饭正准备去接她时,她跟另一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很高兴地告诉我她自己进来的,敬礼了,作业也都交了,还说明天也要自己进来,后天希望我还能接她最后一次,以后也都是自己进来。我很高兴,她终于有足够的勇气独自面对了,只是对我的依恋让她还不能完全放开我的手。

小萱主动说不用我到校门口接她了,实际上她也做到了,但课间还是会来我办公室找我一两次。到了第十周,小萱早上已经完全不用我接,更不要妈妈陪伴,课间也基本不来找我了。遇到困难,她已经能自己面对了,还开始主动帮助有烦恼的同学,并交了几个新的好朋友来带给我认识。

我也提醒妈妈继续坚持现在对小萱的教育方式,并希望能加强对她的学习辅导和培养她的独立性。

四、辅导效果

经过十周,近一学期的干预辅导,小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已经回复正常水平。据我自己的观察,以及班主任与母亲的反馈,小萱不愿独立进校门与教室的情况完全消失,能在校门口轻松地跟母亲告别,独立、微笑地进校门,进教室上课,也不再需要我的陪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定的困难,能自己勇敢面对,并且新交了几位好朋友。本次较好地实现了短期与长期辅导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

五、辅导反思

这个案例是唯一一个让我一度超出了一个心理咨询师所应该遵循的限度的,我曾因为小朋友要求的陪伴而耽误过自己的事情,我曾因为跟家长的交流影响过自己的休息。为此,我有过烦恼和逃避。因为毕竟是在学校之中,咨询的设置真的很难达到严格的专业标准。幸好,我及时地感知到了这种“不专业”,也接纳了我自己咨询中的这一不足,不被它影响。后来,努力到位了,跟孩子、家庭的改变意愿匹配了,咨询辅导的效果就水到渠成了。在此,我想告诉所有跟我类似的“新手”:要相信自己,要相信你的来访者,然后耐心陪伴,等待花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成都,610041)

编辑/丁尧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人本主义儿童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
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