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花园的美学风景
——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研讨会摘要

2015-11-19 07:08邓沛,高爽
艺术评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花园纪录片

一座花园的美学风景
——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研讨会摘要

人文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于2015年6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腾讯、凤凰视频、爱奇艺等新媒体同步播出,网络点击播放量超过5500万次,在腾讯热播榜排名第二,纪录中国热播榜排名第三,凤凰视频和新浪微博排名第七,引起观众广泛热议。为此,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艺术评论》杂志社、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贝家花园往事》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对《贝家花园往事》的创作进行研讨。

俞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我认为影片既安静又干净,安静是一种风格,干净是一种表达,是学人对一个史实还原的表达,同时又充满了一种诗意的语言。总导演张同道首先是一位教授,又是一位创作者。这样一部充满历史感的片子,许多重要人物都已故去,很多历史踪迹难以找寻,他首先从做学术、做史料研究开始,通过纪录影像尽可能还原历史。影片具有强烈的学人、文人、诗人气息。

牛爱忠(海淀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贝家花园坐落于海淀区阳台山,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发现此地与法国人有很大关系。从贝家花园主人贝熙业,到圣琼·佩斯著诗处,再到附近村民对贝熙业免费治病的回忆等,故事发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之所以选张同道教授团队,首先因为这个创意最早由他提出,二是张教授同时具备作为学者的研究功力与作为纪录片人的专业能力。

张同道(《贝家花园往事》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片从开始到完成整整21个月。为了追求历史质感与戏剧化故事,从几间破房子、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和网上一些无法判断真伪的传说到后来找到各种人证、物证等,其过程颇费周章。我带领团队两次赴法国调研拍摄,找到贝熙业的儿子,并发现大量文献和照片。由于主要文献是法文,北京大学秦海鹰教授与她的团队翻译了近80万字,包括大量难以辨认的手稿。剧本写作四易其稿,按照戏剧性原则,既要真实,又得好看,把历史拍得妩媚多姿,不能一说历史就是长着胡子的老爷爷。

胡智锋(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长江学者):我称此片是学者型纪录片。我从这个片子里看到同道教授的内心活动。他是个有情怀的人,他用赤子之心,在一片废墟中,给我们还原了历史真相,让人非常感佩。他本身是纪录片研究的学者,同时也创作纪录片,所以用他研究出来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创作,知行合一。到目前为止他是最具代表性的。

我用4个字——史、诗、思、情分析这部作品:

第一是史,首先在历史考辨或者历史真相的还原上,要有创建,或者有贡献,也就是说研前人所未研,发前人所未发。本片把一段尘封已久、未曾表现的历史呈现出来,如涉及到五四运动、勤工俭学运动等,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都太熟悉,但看了片子还会觉得震撼,因为他挖掘了大量新鲜的史料,带有揭秘性质。包括贝大夫与袁世凯的交往、周恩来给海关放行吴似丹的字条等。

第二是诗,诗说白了就是艺术处理。文献纪录片最致命的问题是它有可能由于年代久远不好看,适当的诗性或者诗的框架包装至关重要。影片选择了圣琼·佩斯的诗歌,而且通过大量的动画来复原。片中几乎每一张照片都做了特技处理,加了柔光和影调变化,呈现出诗化效果。片子配音本身也是一种诗化处理,著名当代法国诗人维尔泰的朗诵富有韵律和美感,而每一位主角的角色配音虽不是原装的,却增加了一种异国情调。这些诗化处理让这段古老的历史显得温润、生动。

第三是情,就是情感。贝大夫,一个这么大岁数的人,济世之医,为这么多中国人工作了41年,跟自己的祖国几乎完全失掉联系,却被迫离开,说走就走。那种强烈的命运感真是很揪心。当说到他夫人最后可以通行,我们多少感觉有点欣慰,但整个叙事过程中那种情感的波动,叙事的紧张,非常抓人。

最后一个字是思,它确实让我们有一种思考,或者反思。《贝家花园往事》给我们带来关于近代史的反思,比如说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政治和人性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等,用怎样的方式会处理得更好。

最后一点,在合作方式上,海淀区政府很有文化,很有眼光。让真正的专业人士按照艺术规律去创作,这样出来的作品艺术生命力更长久。

接下来有几个考虑,第一是纪录片的后续推广,既然下了这么大的工夫,做了这个纪录片,很多资料也找出来,而且也做系列的展览和研讨会,怎么把这个后续推广做好?第二,这个故事也挖掘得差不多了,像贝熙业这些人物的形象越来越丰富,正好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能不能动手开始做电视剧,做电影,这有待于考察。第三,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我们把贝家花园修缮,海淀被授予中法人文交流基地,到中法建交60周年,我们用10年的工夫,能不能做几个好的活动,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

陈名杰(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在创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间,我一直被感动:一是被历史人物感动,三个法国人和李石曾,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一种理想主义情怀,特别吸引我;二是被同道老师团队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动,为了找资料掘地三尺,创作上精益求精。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系主任、教授):看完后我有几个直觉,一是在片子里海淀和巴黎之间建立了一种文化联系,形成一个从影像到叙事上的联系,我觉得是巧妙的嵌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国文化元素和世界文化元素进行一种现代性的思考。而且通过这样的一组文化人物来建立联系,本身就很丰富。这不光是片子的巧妙构思,同时也带有一定思考。

第二个感受就是揭秘呈现。这些人物都是过去我们所忽略的,或是没进入正史的,对这些人物的讲述带有揭秘性质。特别是第一集《乡关何处》渲染的那种气氛、揭秘性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第三是这部片子的叙事方式有一些突破。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真实再现的场景多么精确,多么精致!第一集的前后景,贝熙业夫人的反应和后景里贝熙业放下茶杯,是特别精确的设计,能看出镜头里也在叙事,而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而且那些演员肯定还是带着情境和人物心理意图来处理他的动作,处理这些场面。影片里有很多好莱坞大片一样的镜头,俯瞰西山,俯瞰贝家花园等。对于纪录片来说,这部片子的影像语言表达实现了一个大的飞跃,我觉得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贝家花园往事》的叙事方式追求现代性,就像亲历者带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它的视点、视角和叙事方式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态度,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这段历史,怎么呈现这段历史,结论是什么。我觉得这四种视角建立了一个历史现场,让我们看到了大历史中的鲜活个体,显得很生动。但我觉得带来的问题也还是历史态度,比如想当皇帝的谢阁兰,作为叙事角度特别好,但是似乎还有一些东西意犹未尽。时期其实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包括像张勋复辟,辛亥革命,都跟它有联系。那时法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很大,它是大国是强国,很重要,进步青年对法国很向往。张勋复辟的由头就是因为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最主要就是法国的需要。一战战场主要在法国,当时法国人特别想要中国劳动力,不好公开,所以一定要中国参战,这才有华工。五四运动,留法勤工俭学,其实都跟西方国家退还庚款有关系,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色彩的阶段。

唐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主编):看到这个片名,首先感觉这是有故事的地方和有故事的一群人。无论是纪录片,或是其他艺术形式,无论哪一种艺术语言,要表达的东西始终是一样的,就是人性。这部作品关注了人,不仅仅表达了中法交流或者友谊,而且有正义,有情怀,有人性的大爱。纪录片的创作是一种高度节制的创作,要表达的东西会受到很强烈的限制,加入这些人性的挖掘,使这部纪录片更加动人了。

吴克宇(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节目研发部主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我觉得《贝家花园往事》意义在于,小切口,大历史,以一个非常破败的、被人们遗忘的贝家花园为切入点,然后进入大时代,还原历史真相。好多人物、好多历史细节,都通过这部片子挖掘出来。它的表现手法就是故事化,这是国际化的方法。影片故事驾驭能力、叙述能力非常强,达到了民国视觉和电视美学的有机统一,电视表现、细节处理非常优秀,包括那些特技,让历史活起来。

关于后续推广,这部片子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起点,在国际传播上有通道,也有价值。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片子关注的是贝家花园,我更关注的是贝大夫所在的法国医院。因为法国医院在北洋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我觉得这是一部文人纪录片。在近现代中国动荡的大背景下,选择了一群有特点的、不算小的人物来叙说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很讨巧的选题,但又是一个很难做的选题。正因为它是大时代当中一些被忽略的重要人物,所以要重新去还原它的历史面貌,把它呈现出来,需要重新做研究。但重要就在于,它是用人物来串起一个大时代背景,回避了宏大叙事所必然要面临的话语选择。所以在片中把它变成敲门,一敲门要赶他们走,一下就变得人物化、故事化了,使得历史呈现不那么硬,回避了一些政治上的敏感性。

从叙事上说,选择贝家花园把那个时代串起来,为纪录片找到一个很好的把手,一个载体,在碎碎片片的历史故事中找到一个叙述者。每集都用一个叙述者把它串起来——无论是孩子、后代、诗人,使这段往事跟今天有了某种连接,让历史找到一个当代支点,无论是人生沧桑、世道演变,还是重新发掘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它提供了一个阐释者。

从艺术表现上说,这部片子真的是制作精致,信息饱满,节奏控制也非常好,整个视听把握能力特别强,而且是精益求精。片子基本能用上的手段全用了,扮演演员从化妆、造型,场面调度,表演要求,都是花了工夫的,精心设计过。

这部片子故事非常圆满,每个故事都讲得非常完整。故事确实挺感人,人物也非常生动。不过,大家会觉得它太像故事了,对于挑剔的纪录片爱好者可能又会觉得还不满足,他可能希望把那些背后的问题讲出来。

俞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是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我们热烈祝贺他所取得的成果。今天的研讨会非常成功。首先大家都对《贝家花园往事》充满了肯定,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乃至于作为一个学者对于纪录片的探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次也给这部片子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从未来的角度,我们有充分的自信,这个片子会走向世界,或者是走向更广的市场。最后,大家对于这部片子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它还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如电影、音乐剧或者电视剧。我们看到了这个题材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还有可以开拓的广阔的创作空间。

整 理:邓沛 高爽

责任编辑:杨明刚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花园纪录片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你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学”而为父母。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