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特点及临床特点浅析

2015-11-20 23:37主讲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老年世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浅析典型

主讲: 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第十二讲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特点及临床特点浅析

主讲: 樊秉义(副主任医师)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临床上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具有多变性,梗死面积广泛,伴随疾病多,死亡率高。老年性心肌梗死后许多躯体不适长期被误认为心肌缺血所致,所以忽略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特点是:

正性心理特点

期待转归型 对医护人员非常信任和尊重,能积极配合治疗,疾病的转归也往往比较好。

眷恋欲望型 对亲人的眷恋和求生欲望很强烈,有较强的与疾病拼搏的勇气和毅力,服从治疗。

负性心理特点

恐惧焦虑型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多种其他慢性病,病情复杂,加之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住院后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过度焦虑状态。

过多执拗型 在疾病状态下,仍不愿意放弃病前一切行为,难以接受医院的治疗安排和相关制度,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自尊心强,易激惹。此类患者大多数有一定文化知识,有的退休前处于领导地位。

要求过度型 对医疗环境、医疗技术及护理服务要求过高如要求护士不时巡视自己,要求医生花费过多时间解释,病情稳定后拒绝撤出监护等。

住院依赖型 患者把住院作为生命安全的唯一保障,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全方位的照顾,乐于长期滞留于医院,拒绝出院劝告,常在被动劝告出院后自感疾病复发。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是:

症状不典型,叙述不准确,合并症多,临床极易误诊,延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以无痛或胸痛不典型者多见,为什么老年人急性心梗会没有典型的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其原因主要有:

①老年人反应迟钝,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②老年人大多存在脑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或存在脑萎缩,引起疼痛感觉下降。

③心肌梗死发生缓慢,致使血管疼痛感觉神经慢慢遭到破坏,对疼痛变得不敏感。

④其他方面的病情如慢支、脑血栓、心衰等症状较重,掩盖了胸痛症状。

⑤上腹痛,恶心,呕吐,食管烧灼感,呃逆等,常误诊为食管炎,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典型症状:

①疼痛典型者为胸骨后压榨性,窒息性,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1~2小时,甚至10余小时,硝酸甘油无缓解。

②全身症状发热多于起病2~3天开始,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③胃肠道症状剧痛时常有频繁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缓解后1周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个别发生呃逆。

④严重者可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浅析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浅析VLAN间灵活互访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浅析35kV隔离开关常见缺陷及处理
浅析“谯”字“酷烈”义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典型引路 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