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

2015-11-20 15:10肖芬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审核评估质量保障高校

肖芬

摘 要: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教育部启动了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文章通过分析审核评估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从质量观念、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反馈和保障主体等方面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核评估;质量保障;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62-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育部在教高[2011]9号文件中提出“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1],并于2013年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明确了审核评估指导思想、总体要求、评估对象、评估范围和评估组织管理,新的评估制度迫切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审核评估的主要特点

审核评估是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常态数据监测为依据、内外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突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强调国家、省、校分级管理,分层评估,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一)考核标准由统一转向多元

审核评估范围涉及6+1个审核项目,24个审核要素和64个审核要点,无论是审核项目、审核要素还是审核要点,都未设定具体的标准,专家按照被评高校自己设定的目标、定位和标准进行评估,在形式上是一项不分类型、不设标准、不作结论的评估,注重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注重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强调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自身特色。

(二)关注点由硬指标转向软指标

审核评估通过纲要性的评价内容,在高校自评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自评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及现场考察,综合分析高校办学质量,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评估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的内涵等软件建设上,关注“三个怎么样”,即质量保证体系建得怎么样、运行得怎么样和效果怎么样;或者说“三个符合度”,即质量标准与质量目标的符合度,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标准的符合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效果与质量预期的符合度[2]。注重内部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体系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注重以数据为依据,注重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关注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关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落脚点由确定等级转向分析总结

无论是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还是合格评估,抑或是最早的优秀评估,都是通过检查评估,对高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鉴定并评定等级,而审核评估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取消了等级评价而代之以写实性的评估报告,通过专家对高校确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办学效果进行诊断,指明高校哪些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必须进行整改的,帮助高校进一步理清思路,由注重评价结果转向关注内涵质量建设。

(四)评估方式由总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

审核评估与其他评估不同,不是在评估年度由高校一次性提供多年的办学数据及自评报告,通过现场考察对被评高校办学质量做出鉴定,而是关注高校一直以来的办学状态,通过对高校多年来编制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分析,结合审核评估自评报告、现场考察对高校的办学水平进行综合性诊断,在肯定高校取得成绩的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二、审核评估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要求

欧洲大学联盟在2005年度大会上提出:“真正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不在于外部评估和监控,其起点在于大学内部在促进与提高教学质量上所做的持续性工作,这需要大学自身发展出一种良好的内部质量文化。”[3]教育部实施的审核评估正是以促进高校内部质量提升为主要内容,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和前提,考察高校内部自我目标实现保障机制的有效性的新型评估,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质量保障目标需调整

质量目标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在以前的评估中,高校虽然根据全国统一的评价质量标准建立了以硬件条件保障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但并不是为促进内涵质量提升的自主自发行为,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定位、基本构架、运行模式几乎是千校一面。审核评估只提供了框架性的评估内容,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环节质量标准是专家进校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与人才培养相符合的办学质量标准,并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二)质量保障重心需要调整

审核评估核心由原来的注重考察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办学声誉,转向了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保障和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评价。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仅靠教学管理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整管理重心,把质量管理的任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各单位职责进行分解,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完善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所有质量相关者都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三)质量保障参与对象需完善

审核评估不仅测量高校是否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评价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有效性。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既有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也有培养过程各要素质量的保障度,还有最终效果的检验及反馈改进的有效性。要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必须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体系,发挥校、院、系,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参与质量管理的作用,确保质量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提升内部质量保障的效益。

(四)质量保障效率需要提升

审核评估关注的重点不只是高校是否有质量保障体系,还有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的改进功能。高校目前的保障体系多以监控评价为主,事前保障和事后反馈改进功能发挥不够。高校作为质量监控主体,必须在进行质量监控的同时,建立质量分析机制和反馈机制,在检查评价工作进展状况的同时,分析评价目标实现的有效度和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不断修正目标,完善过程管理。

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的思考

审核评估是对高校自主管理情况的评价,高校只有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合理确定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优化质量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和机制,才能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更新质量保障观念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必须肩负的责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跟经济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断更新质量观念,关注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控制影响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调整质量目标、标准与监控手段,发挥全校师生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人人关心、维护、创造质量的氛围。

(二)调整教学目标保障系统

目标系统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和依据,审核评估关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目标实现,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审核评估的内在要求。求真务实地思考和解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是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高校只有主动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才有可能合理定位,明确行动方向,真正实现自主、多元、创新、特色发展。

(三)完善内部质量保障的标准

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4]。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必然有不同的质量标准,高校必须立足本校的实际,以审核评估范围和基准为指导框架,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蓝本,以学生为中心,科学选择和确定突显高校人才培养特征的质量标准[5],如办学条件标准、专业设置标准、师资配置标准、教育投入标准、过程监控标准等,把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的质量标准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有效结合起来,把质量标准内化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位教与学的责任主体。

(四)畅通信息反馈交流渠道

有效的信息是内部质量保障运行的重要基础,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必须围绕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监控,建立教学基本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规范数据采集、填报与分析,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判断,通过数据分析查找不足,拟定改进策略,跟踪改进状态,完善质量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信息处理与质量改进系统,促进管理决策科学化,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五)健全质量保障与监控主体

教育质量不是靠检查与评估得以保证和提升的,而是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多环节、多主体复合作用的结果,必须建立覆盖教师、学生、管理者、用人单位等主体的、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让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与评价工作中来,才能真正促进质量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审核评估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

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

[2]张晓鹏,姜洁.美国的高等教育审核评估——以田纳西

州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3]崔军,汪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促

进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4]朱振国.对话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处长——大学,质量

怎么量[N].光明日报,2011-09-19.

[5]李志义,朱泓,刘志军.从本质上认识高校本科教学评估

[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猜你喜欢
审核评估质量保障高校
审核评估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素质教育刍探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