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座山的呼唤

2015-11-22 20:00上海任俊国
散文诗世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伏羲火塘女娲

上海 任俊国

回家:一座山的呼唤

上海 任俊国

一场流星雨,落进人祖山。

山下,柿子滩上,柿子熟了。

每颗柿子都是星落人间的火种。从此,夜色不再冰冷,食物不再生冷。言语不再生硬,交流中有了情感的温度。那火,那烟,那人间烟火,温暖了多少人间岁月?温暖了多少民族记忆?

那时,黄昏。

伏羲赶着牛羊,从远方走来,又要向远方走去。山那边还有山。远方哟,远方还有多远?

当走到黄河岸边,他的心情像壶口瀑布一样澎湃。当望见柿子滩的炊烟,他的万丈豪情顿时化为柔肠千转。他看见,满山红叶迎风展,九曲黄河转过了第一湾。

又一颗流星划过天空,落进众风之门,落进伏羲的胸膛,化作他一生的情,一生的愿。一生的爱。

望见炊烟,伏羲听见人祖山在呼唤,他扶着岩石哭了。从此,那块岩石叫伏羲岩。其实,那块岩石是一道门,一道伏羲扶着回家的门。

尽管,山外还是山,远方还很远,但炊烟是家门前那棵永不枯黄的树,拴着通往远方的路。

拴着路上的脚步。回家,不会有迷途。

于是我们看见,在时间的雕铸下,娲羲相依成石,望尽黄河九十九道湾。望不尽,柿子滩上的袅袅炊烟。

站在黄河边,壶口瀑布在呼唤。我又听见,黄昏中母亲站在家门口深深的喊。

略带焦急和疲惫的声音,穿过炊烟,掠过田野,在山谷中回荡。天地静下来,走在路上,我看见牛羊走向村庄,鸟儿飞向树林,黄昏和山峦退向天边。

我们,都在回家。

有时,母亲也静静地立在黄昏中,望着天边,望着天边那座山。

风过。母亲说,听见山的呼唤。

黄河奔腾,壶口呼喊。

回家,回到人祖山,那里是我们最初的家园,家中的火塘已添新柴。在与夜耳鬓厮磨时,火焰的脸开始滚烫,开始红妍。

当爱情坐在火塘边,两颗心亮了。

当母亲坐在火塘边,故事开始了。

当记忆坐回火塘边,乡愁升起了。

火,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文字,以碳为墨,永恒记录着从黑暗迈向光明的起跑线。今天,人祖山下,一万年前的火塘熄了,但300多个火的吻痕还在。

碎了的是燧石,不碎的是火的灵魂。

燧石,一首期待燃烧的诗。随时都会点燃一个民族情感的原点。

燧石,自从握在女娲、伏羲手心的刹那,就有了华夏民族的体温。自从女娲、伏羲手和手相牵,心和心相印,华夏民族就翻开了历史新篇。

大地醒来。

卧云台上,一方一圆的石窝盛着晨曦,盛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朴素宇宙观。

天空开始明亮、清澈。观天的伏羲呼唤清晨,呼唤远山,呼唤黄河,喊出了黎明的第一个元音。那一瞬,百鸟啼唱,温暖流动。

女娲推开洞房沟的门,也推开了东方的伊甸园,推开了人类的春天。那一瞬,霞衣披在群峰上,山花烂漫。

一朵云,离开合烟崖,穿过穿针梁,远去了。

那一瞬,华夏文明第一次站在了1742米的高度上。

人祖山上,石磨盘和石磨棒还在。那是人类智慧和漫长时间相互打磨的记载。石磨,最先辗碎的是时间,也辗碎了无数历史片段。

我想,滚磨沟就是先民们制作石磨的石场吧。有一天,女娲把一块磨石举过头顶,补牢漏雨的洞顶。从此,家有晴天,心有晴空。

晴朗的心空比天空还要辽远。

其实,女娲补天,补的是族民的心愿。至今,为儿女们的生活,天下母亲仍有打不完的补丁。

石磨,把粗粝的谷物碾成面粉,仿佛碾落一场雨,滋润母亲快要干涸的思念。仿佛碾落一场雪,装点母亲不再美丽的容颜。

转身,我又看见,一场大雪落在人头山。

石磨,碾细了粗粝的日子,碾出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曙光。炊烟,沿着黄河岸边次第升起。黄河哦,你就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炊烟,共同的血脉之源。

石磨,是一头拴在老屋的牛,静静地反刍家的味道。

母亲,一直坐在屋檐下,一直坐在石磨边。那里一直下着一场时间的雪。

母亲说,石磨是山分娩的孩子。

推动石磨的声音重新响起。一个季节已走远,一座山在呼唤。

又一次,我潸然泪下。又一次母亲递过那块带着体温的手帕,又一次为我愧疚的心空补漏。

又一次,母亲擦亮了一片天。

猜你喜欢
伏羲火塘女娲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温暖的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伏羲结网打鱼
女娲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女娲造人与补天
伏羲画卦
女娲造人
大火塘,小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