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杂记

2015-11-22 23:22本刊编辑部
中国青年 2015年2期
关键词:消寒杂记小寒

文/本刊编辑部

小寒杂记

文/本刊编辑部

1月6日,节气小寒。

是日,例为《中国青年》双号刊期付印之日。入夜,编辑部、制作中心一如既往灯火通明,诸同仁孜孜矻矻、忙碌操持。而窗外,北风呼啸得紧,正是数九凛冽之时。

旧,所谓小寒,“阳极生阴乃为寒。小者,未至于极也。”老北京讲究“消寒”,清人黄景仁《冬日忆城东诸子》诗云:“东城旧有消寒会,几辈依然共往还。”名曰“消寒”,实为雅集,自冬至进“九”之后,逢“九”的日子,亲朋友好少长咸集、宴饮作乐,其觥筹交错,乐也融融,乐也泄泄。《燕京杂记》说:“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余都,冬月亦结同志十余人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于十余人,事亦韵矣。主人备纸数十帧,预日约至某所,至期各携笔砚,或山水,或花卉,或翎毛,或草虫,随意所适。其画即署主人款。写毕张于四壁,群饮以赏之。如腊月砚冻不能画,留春暖再举。时为东道者多邀集陶然亭,游人环座观之,至有先藏纸以求者。”这是北方人的“兰亭修禊”,北方情趣的消寒雅聚。只可惜,光阴荏苒,又届围炉,眺望燕云,几人佳集?昔日“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怕是早已成了追忆……

今人太过忙碌!日复一日,争先恐后,快节奏替代了慢生活,惟恐自己输在了起跑线。

其实,哪有什么起跑线?人生宛如一场马拉松,对手不是别人,始终是你心里的那个“我”。

今天的中国,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毫无疑问是一个急遽变化的年代。所谓“转型期”,常常是这样:旧体系的解构与新秩序的建立如矛如盾,并驾齐驱。媒体生态,亦不例外。

曾经有评论说,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如果我们姑且这么认为,那么,当置身于21世纪,并进入第十五个年头,今天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21世纪,将是新媒体的时代?纸质媒体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片凋零。到今天,中国期刊总数已经达到9468种、近万家,报纸1918种、近2000家;而中国网民的数量则更为惊人,保守估计,今天至少有一半的中国人使用手机和网络!

如此情势之下,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我们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变革与转型年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媒体时代危与机并存,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做出怎样的努力和坚守。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一直深信一个道理,就是:新媒体也好,旧媒体也好,也许我们的信息媒介、传播平台乃至阅读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但“内容第一”始终没变,内容始终是所有媒体应该恪守、应该致力追求的最为核心的东西,内容决定着媒体的品质与公信力,内容更决定着我们在同业竞争时自身“护城河”的深度与宽度——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媒体行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天,选择加入媒体并坚持下来的人,其实都是真正具有媒体理想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媒体人熬更守夜、东奔西走,在电脑键盘前渐渐伛偻了腰背斑白了少年头,但我们始终相信并遵从内心的道德与法则,以媒体精神秉持社会公义的灯。

也因此,我们相信:每一期《中国青年》杂志,内容十余万字,十多个栏目,数十篇文章,也许风格不尽相同,也许文笔各有千秋,但,一定会有一篇文章专为你而写——文以载道,以文会友,这恰是新媒体时代我们之间最为适宜的“雅集”!

没有比编辑部诸同仁会聚一室讨论选题更脑力激荡的“雅集”;没有比编者、作者、读者虽未谋面但心有灵犀更温暖舒服的“雅集”;阅读,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尚交友方式,因为文字比人更可靠。

也因此,在这岁末年关之际,请允许我们借助《中国青年》卷首语表达心中的敬意——

致敬我们的国家,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2015年更加辉煌灿烂!

致敬我们的读者与作者,是你们的智慧与才华成就了《中国青年》跨越世纪的光荣与梦想!

致敬我们一路砥砺扶持、相伴随行的编辑团队,你们的专业、勤勉与奉献如此令人与有荣焉!

猜你喜欢
消寒杂记小寒
小寒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欧拉秀玛杂记
九九消寒图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泰安杂记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大寒
小寒
九九消寒,踏雪寻梅
小寒连大寒病从寒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