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及其现代化

2015-11-25 00:49山旭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仙侠商业模式文化产业

山旭

仙与侠,无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抑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前者是对人生的终极梦想,后者则是道德标准的至高境界。

仙侠这一用词,可以追溯到清末《仙剑五花剑》。虽然仙、侠在先民传说和古人笔记小说中始终连绵不绝,但结合为一种文化产品却是最近一二十年电子游戏、网络文学兴起的结果。

及至当下,在粉丝经济等一连串新式商业模式的推动下,仙侠以“霸屏”的姿态在电影、电视到平板电脑、手机的大小屏幕上蔓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文化产业盛宴中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部分。

由此,仙侠也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样本,尽管它本身仍在现代化的改造进程之中。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则是文化产业现代化。而所谓文化产业,是借工业产业而提出的概念,其实就是将文化产品和服务嵌入现代化工业生产和现代化商业模式中,使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形成现代化生产的规模化效应,从而发挥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考察仙侠题材在电视、电影、游戏这三个最受资本青睐的文化产业中的生态,其结论是:现代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而不仅仅是改造。它需要依托某种资源,比如传统文化,来创造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

以创造为基础,首先是商业模式的现代化。这在仙侠文化中表现为以IP、版权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开发。文化的产业化其实是一项关联性很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使创造而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可复制性,需要全面地统筹考虑从创意到生产、从品牌到销售的一系列链条环节。

当下仙侠电视剧的崛起,正是这种全产业链支撑和期望的结果。

大银幕上的仙侠电影则面临着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现代化技术问题:从特效、编剧到一个“新世界”的构建、全新观影人群的口味。

有趣的是,仙侠相比武侠,似乎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期望和理想。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如何改造仙侠,使其在“大我”和“小我”中达到平衡,以使年轻人符合这个正处在改革与发展契机的社会、国家的期望。

一种文化可以是优秀的,却绝难有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缺憾——比如神话系统的系统短板——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凸显。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现代化的过程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善和提升。

正如“只有在电影市场、技术、人才都非常成熟的基础上,才会诞生仙侠电影”,经过改革与积累,中国才可以产生若干“现象级”的仙侠文化产品。虽然面临泛滥、同质化、低俗化等挑战,以仙侠电视剧、仙侠电影、仙侠游戏为核心的仙侠文化产业体系却走到了中国产业链开发的顶峰。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于仙侠的下一个期望,或许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产品?

猜你喜欢
仙侠商业模式文化产业
雪是最飘逸的仙侠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学习别人家的父母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商业模式考验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
2006-2007年度商业模式未来之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