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戴云山脉石竹林经营技术调查研究

2015-11-27 08:30陈玉兰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福建省产量质量

陈玉兰

摘要 对福建省戴云山脉石竹林资源分布、生长现状及经营技术措施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荒芜低产石竹林平均胸径大多在1~2 cm之间,立竹数一般只有750~1 500株/hm2,竹鞭多盘结在土层0~20 cm,杂灌、杂草较多,林分生产力低下。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可以提高石竹林的质量与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经改造,林分的立竹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有大幅度增加,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分别为对照的1.6、25.6、27.4倍。综合技术措施处理与对照相比,产笋量和竹材量两者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采取综合经营技术措施处理可以提高石竹林的产量。综合经营技术措施是改造荒芜石竹低产林的有效方法,在戴云山脉应该优先考虑发展石竹林,建议在戴云山脉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石竹;低产林;经营技术;质量;产量;福建省;戴云山脉

中图分类号 S7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85-02

竹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在福建省竹类植物有150种,是我国竹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的地区,竹类植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福建省分布的竹类植物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1],且有着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发展竹类植物是广大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据二类清查资料:福建省竹林面积达106.7万hm2,毛竹林面积99.7万hm2,毛竹林面积占竹林面积的93.4%,其他竹类植物,包括许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具有地方特色的竹种发展较少,经营面积较小,很多处于野生状态,且大多数分布在武夷山脉,竹种结构不合理,竹林分布不均匀,福建省戴云山脉以东竹林面积较少。根据福建省毛竹林适宜区区划[3],大田县大部分区域属于戴云山脉,系毛竹适宜区二等级区(Ⅱ2),生长量及质量在同样经营管理水平下不及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一等级区(Ⅱ1)。

石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是福建省戴云山脉原生分布的乡土竹种,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4]。在戴云山脉野生分布较广,资源零星残存,偶有小面积单优群落。石竹笋清脆甘甜、笋壁嫩厚,石竹竹材可用于制作家具、造纸、瓜架等多种用途,是优良的笋、竹两用竹种[5]。福建大田地区利用野生石竹笋加工制作的石竹笋干,美味可口,清香脆嫩,营养丰富,是上好的夏季佳肴[6],极具地方特色。但石竹林大多处于野生状态,只采挖利用,而不经营开发,产量低,经营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石竹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探索石竹林人工经营技术,合理、高效开发这一优良的乡土经济竹种,对大田地区石竹资源分布、生长现状和经营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为戴云山脉石竹林的发展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和生产实践经验。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研究区域概况

调查研究区域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大田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8′58″~118°3′13″,北纬25°28′53″~26°9′42″。全县土地总面积2 294 km2,林业用地面积16.93万hm2,森林覆盖率75.6%。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构成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地貌类型,最高山峰海拔1 553 m。区域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23.8 h,平均气温在15.3~19.6 ℃之间,无霜期280~300 d,平均降雨量在1 491.7~1 809.6 mm之间。

1.2 调查研究方法

在福建省大田县区域内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石竹林设立标准地,标准地面积依实际情况10 m×10 m、10 m×20 m、20 m×20 m不等,进行生长现状调查,测定立竹数、胸径、竹高、产笋量,以二元重量式W=aDbHc(山本和藏)经验方程:W=0.129 1D1.569 3H0.569 4计算石竹产材量。2008年冬季,在此基础上选择相似试验条件的荒芜石竹低产林进行综合技术措施改造试验,以不改造荒芜石竹林为对照,对照按照传统方式采挖利用。采取简单对比试验设计,重复6次。2014年冬季进行全面调查测定。调查测定立竹数、胸径、竹高,计算石竹产材量。产笋量以2013年和2014年为平均值计算。

1.3 综合技术措施

1.3.1 留笋养竹。在石竹开始出笋(出土)后的5 d开始留笋养竹,每年原则上保留笋口径在3 cm以上生长健壮的石竹笋,密度为1 500株/hm2,其余笋全部挖掉。力争在4年内保留较均匀的新竹立竹数在6 000株/hm2以上。砍伐老竹,4年后每年留笋数1 500株/hm2以上,相对应砍伐老竹1 500株/hm2,并维持立竹数在6 000株/hm2,其余石竹笋一律挖掉。

1.3.2 抚育管理。在竹林中及时清除霸王树、杂灌、杂草。第1~3年每年劈草1次、锄草1次;第4年进行1次垦复深翻,深度30 cm,清除土壤中的石块、草头、树头,切除老鞭、浅鞭、小鞭。

1.3.3 适当施肥。每2年结合锄草或深翻施肥1次。施用尿素225 kg/hm2、钙镁磷肥225 kg/hm2。

1.3.4 调整竹林结构。在每年保留足够生长发育正常的笋体的前提下,逐步砍伐老竹、小竹、病虫害竹等,按照Ⅰ度竹、Ⅱ度竹、Ⅲ度竹、Ⅳ度或以上竹分别为15%、30%、30%、25%的比例调整竹林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有竹林分布和生长状况

2.1.1 大田县石竹林分布。大田县位于中亚热带南缘,戴云山脉以东。全县石竹资源较多,分布较广。全县各乡镇均有天然分布,尤以戴云山脉分布广泛。虽然长期以来大量掠夺性采挖石笋,又疏于经营,石竹林单优群落较少大面积分布,但零星残存资源较多。在微域垂直分布上,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海拔300 m以下,石竹数量少,生长多不良;海拔300~800 m,石竹分布多,且生长良好;海拔>800 m,石竹分布较少,数量不多,且竹秆矮小。这表明石竹在大田地区,乃至整个戴云山脉,海拔300~800 m的高丘低山地带适宜培育石竹丰产林,其生态、气候条件适宜石竹林的生长。endprint

2.1.2 荒芜石竹低产林的生长现状。

(1)竹径细小。在改造前的石竹林中普遍竹子口径较小,大多在1~2 cm之间,而且大多数石竹是老竹、病虫害竹、倾斜竹、裂竹。但有经营且立地条件较好的石竹林,竹径可达3~4 cm,较大的也有6 cm以上的石竹植株。表明石竹林有较大的潜在生产力,采取科学合理的集约经营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石竹林生产力。

(2)立竹数量少。现有石竹林大多是长年采挖石笋但又没有经营或粗放经营石竹林,导致现存石竹林的立竹数少,一般只有750~1 500株/hm2,林地稀疏,叶面积指数较低,整合生理性功能低下。石竹为集体觅食植物,立竹数量少,难以提高石竹的产量和质量,要提高石竹林生产力,必须做好留笋养竹,增加单位面积石竹叶面积指数,培育丰产石竹林。

(3)竹鞭盘结上浮。竹鞭是竹类植物积累、输送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长期失管的石竹林老鞭在土壤中来回穿行,又不易腐烂,导致竹鞭在土壤中盘结,致使新鞭被迫上浮。据对地下竹鞭分布调查,荒芜低产石竹林60%以上竹鞭分布在0~20 cm土层,营养空间小,笋体在地下生长时间短,无法孕育大笋、壮笋。竹林大笋成大竹,大竹行大鞭,大鞭孕大笋,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因此,要提高石竹林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加强土壤管理,疏松土壤,清除老鞭、死鞭、浅鞭,人工诱导竹鞭向土层深处扩鞭、延伸,为石竹笋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4)林地杂乱。据调查,没有经营管理的石竹林立竹少,林中多混生有其他杂灌、多年生恶性杂草,土壤板结、干燥。混生的林木经济价值低下,杂灌、杂草与石竹植株争夺水分、养分和光照,影响石竹的生长发育,产量普遍低下,要提高石竹林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及时清除林中的杂灌、杂草及没有培育价值或对改良土壤没有积极作用的林木,适当保留部分(一般控制在投影面积的20%以内),为石竹林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2 改造效果分析

2.2.1 综合技术措施对石竹质量的影响。2014年不同处理石竹林质量及平均胸径见表1,可以看出,综合技术措施对石竹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

立竹数:综合技术措施处理为6 060株/hm2,对照只有1 140株/hm2,前者是后者的5.3倍以上(表1)。在逐年砍伐老竹,控制调整立竹数为6 000株/hm2的前提下,综合技术措施处理立竹数仍然可以达到6 060株/hm2,表明综合技术措施可以提高石竹的立竹数,这是石竹丰产林培育的基础。说明长期毫无节制地采挖石竹笋,而不保护、不经营,是造成石竹林低产的主要原因。

平均胸径:综合技术措施处理2014年全林平均胸径4.1 cm,其中胸径在3 cm以上的占75.8%,最大胸径达5.3 cm(表1)。

Ⅰ度竹平均胸径4.4 cm,Ⅱ度竹平均胸径4.3 cm,Ⅲ度竹平均胸径3.9 cm,Ⅳ度或以上竹平均胸径3.7 cm,平均胸径按Ⅳ至Ⅰ度逐年增加,表明综合技术措施处理经营效应是持续长效的;对照处理2014年全林平均胸径1.8 cm,其中胸径在3 cm以上的仅占8.6%,最大胸径达3.8 cm。分度平均胸径Ⅰ度竹平均胸径1.6 cm,Ⅱ度竹平均胸径1.5 cm,Ⅲ度竹平均胸径1.8 cm,Ⅳ度或以上竹平均胸径1.6 cm,平均胸径并没有随着按Ⅳ至Ⅰ度呈逐年规律性增加;综合技术措施与对照处理相比全林平均胸径增加127.8%,分度胸径也明显高于对照,而且新竹数量明显增加,对照处理尚存约21.7%的Ⅳ度以上老竹(表1)。

平均石竹高度:综合技术措施处理的竹林平均高度为5.7 m,而对照只有3.1 m,前者比后者增加89.9%,径阶相同时,综合技术措施处理的竹高度高于对照。随着立竹数增加,林内光照强度降低,竹林下环境湿润,土壤疏松,多年生恶性杂草越来越少。对于笋生长期间需要湿润生长环境的竹类植物居间组织生长有利,促进石竹高度正常生长。同时立竹数量的增加,石竹种间的竞争,也促使石竹高度的生长(表1)。

2.2.2 综合技术措施对石竹产量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处理的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分别为681.5、3 489.1、19 294.5 kg/hm2,对照处理的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分别为427.8、136.4、705.0 kg/hm2,两者相比较:前者分别是后者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的1.6、25.6、27.4倍。经差异显著性分析(表3),产笋量、竹材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两者间存在差异。

产笋综合技术措施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t值=30.72>4.032),竹材量两者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t值=32.1>4.032)。表明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处理可以提高石竹林

的产量,说明现有的石竹荒芜低产林可以采取留笋养竹、抚育管理、适当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等系列配套技术措施改造现有石竹荒芜低产林。

3 结论

石竹是优良的笋竹两用竹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长期以来只利用而不开发,经济效益低下。调查结果表明:荒芜低产石竹林平均胸径大多在1~2 cm之间,立竹数一般只有750~1 500株/hm2,竹鞭多盘结在土层0~20 cm,杂灌、杂草较多,林分生产力低下。

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可以提高石竹林的质量与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经改造林分的立竹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有大幅度增加。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处理的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分别为对照的1.6、25.6、27.4倍。综合技术措施处理与对照相比产笋量和竹材量两者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处理可以提高石竹林的产量。

综合技术措施是改造荒芜石竹低产林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包括留笋养竹、抚育管理、适当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等系列配套技术措施。

4 参考文献

[1] 胡明方,李章茂.福建经济竹种开发利用与竹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4,13(3):69-75.

[2] 黄克福.竹林培育技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 陈存及,黄克福,陈荣富.福建省毛竹区划研究(I)地域区划[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1,11(4):374-380.

[4] 梁天干,黄克福,郑清芳,等.福建竹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 陈新丁.育竹和竹笋加工技术问答[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 周忠朗,何文秀.莫干山竹类风景资源及其开发[J].竹子研究汇刊,1991,10(3):70-75.endprint

猜你喜欢
福建省产量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