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E”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模式研究

2015-11-28 06:04赵建立丁慧东
经济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就业创业协同大学生

赵建立 丁慧东

摘 要:开展高校—政府—企业(University-Government-Enterprise)协同合作(以下称U-G-E),可以密切校地(高校和地方政府)、校企(高校和企业组织)的联系,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企业可持续成长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U-G-E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具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模式的研究极具意义。

关键词:协同 大学生 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23-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逐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已成为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件精神,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协同、共同发展”的原则,构建“U-G-E”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一、“U-G-E”协同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U-G-E”(高校—政府—企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协同模式(以下简称“U-G-E”模式)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在政府主导下,充分整合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企业行业资源优势,在政策指导、资金扶持、场地租借、就业实习岗位、就业创业培训及咨询指导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援助,协同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高校—政府—企业”协同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现行体制下,高校、政府和企业行业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资源,各有优势而少有协同交叉,整合三方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必将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高校具有充分的人才、理论及组织优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并且理论功底较强,但对就业创业前景和政策知之不多,用之较少,实践能力有所欠缺。而企业空间广阔,但存在着员工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差等问题;政府作为组织者协调者,既掌握政策,又掌握资源。“U-G-E”(高校—政府—企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协同模式,就是将三者的优势融合,克服各自自身的劣势,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其次,“高校—政府—企业”协同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胜任力的需要。当前,从毕业生出口来看,企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扩大,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各地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又存“用人荒”“人才荒”,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如何有效解决这种供需矛盾,已成为社会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高校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结合各行业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需要展开系统剖析,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有针对性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胜任能力,从而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顺应市场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践证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新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而承当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重使命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事业单位成长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越强,其对所在城市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也就越大。同时,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也必然衍生出大量的就业实习岗位及创业机会,从而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空间。

二、“U-G-E”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协同模式的构建

“U-G-E”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协同始终贯穿于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教育、实践锻炼到就业创业实施,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业三方,以市场需要为目标,整合各自资源,密切协作,共同参与,从而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详见“UGE”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协同模式图)。这种培养模式既提高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就业率,也“订单式”提供了企业需要的人才,缩短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适应期,实现了应聘人才和招聘单位的无缝对接。此外,政府的参与,有助于大学生全景式地了解当地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成果的及时落地孵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业成功率,最终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第一,政府部门统筹规划积极推动。实践证明,任何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政府的积极统筹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要想落地生根当然也离不开教育、财政、工商、人社、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政府各部门既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税、融资支持力度,实施对大学生创业补贴和奖励政策,包括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场租补贴、创业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奖励。同时,也要继续发挥各级就业创业管理部门、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创业氛围,既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也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政策解读、项目展示、经验介绍和创业典型宣传,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广泛的舆论支持。

第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要实现协同,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在协同发展战略指引下,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所有专业教育中,鼓励交叉专业。二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实施专业建设的企校共建,试点新兴产业、热点行业需要嵌入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三是高校各相关部门也要形成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合力。就业部门指派专人进行就业创业指导与咨询,组织就业创业课题研究,指导管理创业园区建设;教务处要按照教育部创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开设就业创业课程,进行学分认证。财务处要做好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依托学生社团组织,举办创业竞赛、创业实训、创业项目孵化等,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搭建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本着“立足校园 面向社会”原则,“请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实现就业创业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探索打造一支“三师型”就业创业教育队伍,打造“阶梯式”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要按照教育部门公布的创业教育要求,组建理论基础深厚、教育教育经验丰富、有企业经历的校内专业研究团队或教育团队;二是抽调一批富有创业指导与服务经验的学生政工干部组成校内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是要聘请成功企业家、创业校友、社会知名人士等,通过聘任企业实践导师、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堂、就业创业经验分享会、参观体验、创业实训等多元化手段,现身说法,观摩体会,开辟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第三,就业创业人才实践协同,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孵化基地。一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和政府职能优势,加强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建设,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搭建实践平台。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试行学生校企交替培养,将学生培养、毕业实习、就业招聘三个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学业—就业—职业”层层结合环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这种机制下,行业企业可以全方位了解考察学生,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践也能直观地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加深对相关行业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三是充分发挥创业园核心作用,提升创业成功率。政府创办的创业园,一般都会提供登记注册、税务办理、专利服务、专家咨询、场地租金减免、培训服务、融资贷款等扶持措施,能够更好地为入驻的创业团队服务,但往往缺乏高科技含量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高校由于自身优势,汇聚众多成规模的科技人才和发明专利,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行业拥有大量雄厚的风投基金,却难以找到理想的创业队伍和创业项目。如何将创业园区、企业资金和创业项目进行有效对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更多的服务与帮助,将会大大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三、“U-G-E”大学生创业扶持协同模式的保障机制

“U-G-E”模式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高而创业比例低下,创业难问题凸显,创业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问题而设计构建的。该模式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专门的就业创业协同领导小组。该小组是集高校、政府、企业一体的就业创业工作组织。该模式下,就业创业协同领导小组,要由三方一定级别的领导参与,明确各自的职责,既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又有细化具体的任务要求。既有独自的落实阶段和规划,也有统筹合作协同的机制。按照校地合作区域,尤其在课程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实习见习基地建设、就业创业指导等领域进行具体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

二是校地企三方签订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为了使“U-G-E”大学生创业扶持模式长远发展,就要建立相应的长效制度,确保就业创业相应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为此,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应就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工作机制、高层次人才培养长期合作机制等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内容包含校企共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校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作机制、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资源共享、增强实践、创新体制等目的,为创业扶持协同模式的长效运营做出努力。

三是政府部门可考虑探索成立县(区)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随着就业创业热度的不断加大,县(区)级必然成为就业创业的重点地域范围。因此,把大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纳入公共创业服务体系范围之内将是县(区)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县(区)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可挂靠在县人社局,为承担行政职能的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要配备富有责任感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有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与服务。

实践证明,“U-G-E”模式,是实施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政府的协调推动下,整合高校、企业优势资源,通过互联互通、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必将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同进步,从而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就业创业管理专项)“高校共青团组织‘五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项目“共青团工作视角下‘五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 陈辑.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J].国外高等教育快讯,1999(1)

[5] 董跃进,吴刚.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基于区域发展战略的视角[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

[6] 李胜利.构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2014(6)

[7] 史进,董瑶,苗双,齐巧玲.创业教育“三师型”师资团队建设[J].管理观察,2011(18)

[8] 赵雅莉,周维.全省首个校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开园[N].成都日报,2010.1.7

[9] 窦继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3)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7)

(作者简介:赵建立,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丁慧东,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团委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就业创业协同大学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企业英才俱乐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