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之举

2015-11-28 19:34郭丽媛
经济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政治生活协商民主社会治理

郭丽媛

摘 要:协商民主制度化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全方位的支撑,协商民主制度化为人民当家做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发挥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关键词:协商民主 制度化 政治生活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39-02

协商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9100余字,其中近一半的篇幅在阐述“协商民主”;讲话中提到“协商民主”四个字,计25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使协商民主制度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协商民主制度化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全方位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诉求多元化,利益矛盾时有激化。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能把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汇集起来,以化解矛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遵循求同存异,发扬体谅、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优良传统,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既听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见,又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从而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这就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基层民主的发展,有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现在,人民政协创造的协商民主已经被拓展到人大、政府和社会,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形成纵向从中央到地方直到社会基层,横向从立法协商、行政协商、参政协商、民主协商到社会协商,这样一个网状的协商民主体系。这个体系将和选举民主体系进一步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并带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科学发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全方位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二、协商民主制度化为人民当家做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人民当家做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要求,让人民满意是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一句话,国家治理得好不好,人民说了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突出了中国特色,为人民当家做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实”,人民当家做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首先,从人民参与实践的完整度来看,一方面,人民是否真正当家做主,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其次,从人民参与实践的广泛度来看,人民是否真正当家做主,要看在治国理政时在人民内部各方面是否进行广泛商量。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做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再次,是从国家政策制定是否以人民利益为准绳来看,人民是否真正当家作主,要看共产党是否能够广泛听取人民内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是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以人民利益为准绳,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

三、协商民主制度化突出体现民主不是装饰品和摆设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首先,要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其次,要做到真协商。就是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就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拓宽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智库等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多种协商方式,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次,让人民的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行使人民监督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腐败是文明社会的毒瘤,是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腐化剂,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参考文献:

[1] 薄贵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中国行政管理,2014(5)

[2] 本刊特稿.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4(2)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讲师团 山西太原 030081)

(责编:李雪)

猜你喜欢
政治生活协商民主社会治理
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巧抓主语归类设问5招玩转《政治生活》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