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乡住房保障差异及解决路径

2015-11-28 19:34杨志勇
经济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住房保障

杨志勇

摘 要:文章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进行了概述,对比分析了我国城乡住房保障存在的差异,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提出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城乡住房 住房保障 差异及解决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53-03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城市居民与乡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国家对住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城乡格局的差别,农村居民还处于保障边缘,较城市居民来说还是居住水平较低,并且差距在进一步加大。随着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缺失及明显差异,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落实城乡住房保障制度,发挥国家保障功能,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平等享受住房权利,将安居工程作为重点,缩小城乡住房保障差异,有效解决城乡住房保障问题,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一、住房保障体系概述

(一)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体系发挥着多种功能,如:社会福利、救济等,它通过分配职工住房、廉租房、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形式,解决居民住房难的问题。成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有效途径。住房保障制度是全体国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减少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其本质是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住房保障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支出。

(二)城乡住房改革历程

1.城市住房改革(见表1)。城市住房改革与国民经济紧密联系,经历新、旧住房体系制度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房,它为配合计划经济而建立,完全由国家配置住房资源,它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第二阶段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农村住房改革(见表2)。现阶段农村住房仍以给农民批宅基地,有农民筹资自建。

二、城乡住房保障差异现状

(一)城市住房保障现状

1.经济适用房,出售对象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具有严格的建设标准,缓解居民购房压力,推进住房改革,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起到关键作用。1991年首次提出经济适用的商品房概念;2007年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住房保障迎来新局面。

2.廉租房,服务于认定的特困人口,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1998年提出申请廉租房资格;1999~2004年探索与推广;2005年廉租房保障责任更加详尽;2006年廉租房成为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3.住房公积金,是长期的住房储蓄制度,使住房商品化,确立为住房保障提供资金支持,发挥了重要的融资作用。

(二)农村住房保障现状

农村住房保障与城市住房保障不同,它没有依据经济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只是沿袭宅基地制度,因此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居民在宅基地上建房,要以家庭为单位筹集资金,自行建造,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耕种,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收入不稳定,现行土地政策下,有限的支付能力、高昂的建造费用,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仍是沉重的压力。尽管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住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对于农村住房保障工作的落实还不十分理想,资金不足、管理分散、范围小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城乡住房保障差异比较

1.城乡在保障模式上存在差异。为保障城市居民住房,政府直接参与到其中,开放廉住房、经济适用房等,根据不同的支付能力,分级保障;而农村则没有这样的新型住房保障,只坚持传统住房保障模式,形式单一。

2.保障水平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相比之下,农村住房保障还存在很大差距,2011年城市住房投入超过农村住房保障的83倍,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

3.筹资渠道不同。城市住房保障资金筹集以公共财政支持为重要渠道,而农村实行宅基地制度作为住房体系,主要依靠自筹资金来建房,政府补贴为辅助渠道。

(四)城乡住房保障差异不良影响

城乡住房保障存在的差异,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性,使国民收入再分配向城市居民倾斜,城乡间经济互动受到阻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谐社会,住房保障的差异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积极性,造成经济发展不稳定。

三、制约城乡住房保障差异的因素

(一)社会转型的挑战

经济转型背景下,小型化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但农村居民还不能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不能得到最基本的居住保障,有可能给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带来潜在的影响。

(二)减少城乡住房保障责任缺失

城乡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依赖于国家的支持,国家需要承担的责任相对过大,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安居只能是自建房屋的自给自足行为,资金主要依靠家庭储蓄,国家对于农村的责任限于土地、重大灾害援助等,因此,减少城乡住房保障差异,政府责任存在缺失。

1.立法体系责任缺失。目前,没有正式将农村住房列入保障体系,严重制约了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尽管建立了危房改造工程,但缺乏法律支撑,阻碍了城乡住房保障差距的缩小。

2.资金投入责任缺失。保障制度以确保公民生活条件为宗旨,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减少分配不公的现象。长期以来,住房保障资金配置不均衡,严重倾向于城市,使相对落后的农村资金缺乏,不能顺利实行住房改造。

3.农民工住房保障缺失。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涌入,住房保障没有将庞大的农民群体纳入其中,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固定的住所,配套设施不全,安全、健康得不到保障。

(三)传统保障观对农村住房保障制约

我国农村以单个家庭、土地为中心,特别是传统观念依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资金筹集并建造房产。农村宅基地模式根深蒂固,许多农民对住房保障持观望态度,更加不愿意参与,致使农村住房保障不能很好推广,影响城乡住房保障差距的减小。

四、城乡住房保障差异对策

(一)改变城乡住房保障思路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社会公共产物,它的发展、建设具有法制化、社会化的特点。城乡住房保障模式及水平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体化住房保障,尚未缓解城乡住房保障差异。减少住房城乡差异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按照城乡地区点的不同特点,及实际生活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即:在城乡间实行均衡的保障水平,相互融合、平等享有住房权利,解决城乡差异问题。

(二)确保城乡住房保障协同

1.制定均衡的保障政策。受传统住房观念影响,我国农村与城市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引导住房保障均衡发展的规范制度,导致城市住房水平、范围及全面服务都要高于农村,农村住房保障远远低于实际生活要求,阻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当前,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将其住房保障纳入城市范围,满足不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要求。为了实现城乡住房共同发展,应该详细制定农村住房保障制度,允许城乡采取不同的住房保障手段,实现城乡住房保障协同发展。

2.统一住房保障管理制度。规范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加大住房保障工作的监督,监督项目完成后保障对象的进入与退出,避免违法操作行为,保护广大群众住房权益;逐步提高协同层次,除对城乡隔膜、权利转移等方面做出协同外,逐步解决保障的接续,避免城乡住房保障资源配置偏向城市,以减少城乡间的差异。

3.减少城乡住房保障差异建议。缩小城乡住房保障差异,调整现有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城市居民安居工作;深入调研城乡住房保障现状,优化现行住房保障项目,取消不适合当前国情的项目,创新尚未涉及的项目,增加农村居民进城住房保障项目,适当调控城市住房保障增长速度,缩小城乡间的差异;

4.重点推进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住房保障投入力度,取消城市住房保障冗余项目,统筹城乡住房保障资金投入计划,加大农村住房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农村住房保障列入法制化轨道,制定统一的住房保障法规。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将农村宅基地流转、使用权、住房转移列入法律,制定相关细则,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

总结

长期以来,城乡住房保障受社会结构影响,没有形成均衡的发展形式,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住房保障存在差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稳步协同发展。阻碍社会的和谐建设。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发展,减少住房保障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加快农村住房保障建设、优化城市住房保障结构,已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宋典.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探析[D].长安大学,2014

[2] 郭红文.经济法视野下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东营市住宅发展中心 山东东营 257091)

(责编:玉山)

猜你喜欢
住房保障
商业银行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风险防范探讨
德国住房储蓄体系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启示
不同住房保障方式下住户居住满意度研究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思考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时间及家庭特征研究
住房保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