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2015-11-28 19:34荣健智
经济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策略影响

荣健智

摘 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存贷利差收窄给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当前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对利率市场化的敏感性,挖掘市场潜力,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收入渠道,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大对利率的监督和核算,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利率化市场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73-02

2015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开,取消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大额存单的推出等一系列措施,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意识到利率市场化已经越来越近。农村信用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调整经营策略,创新发展思路,对利率定价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特点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服务县域和“三农”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户面广量大,业务成本较高。农村信用社虽有点多面广、人熟、地熟、决策链短的优势,但也存在业务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人均收益率较低,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如存、贷款等业务笔数多、金额小、分布散,低端客户占比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拓展市场和维护客户,业务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2.营销理念落后,经营规模较小。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县域经济、社区居民、当地农户,受市场范围的局限性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规模在县域范围内虽然具有比较优势,但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尚未彻底改变,坐等客户上门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危机意识不强,客户至上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与现代金融企业营销模式和经营规模相比,农村信用社仍存在不少差距。

3.业务品种单一,利润来源渠道狭窄。在当前金融业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中,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运用金融工具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各种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然而农村信用社仍然以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手段不多,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托管业务等新业务收入占比较少或尚未涉足,经营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存贷利差收入。

4.贷款利率定价缺乏科学性,风险管控能力弱。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水平依然粗放,忽视第一还款来源,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管理模式尚未彻底改变,对行业走势的分析判断不科学或较为滞后,一般需等借款人出现贷款欠息或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金时才予以关注或警惕,时常错失风险处置的最佳时间。贷款利率一般都是采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简单定价方法,定价方式没有科学的浮动标准。

二、市场利率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1.存款、贷款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以往依靠资源拉存款的方式将难以维持,农村信用社因规模小、品牌知名度相对低,在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只能以价格取胜,常采用上浮存款利率的方式吸收存款,如西部G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利率一律上浮30%。随着利率市场化趋势加大,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兴起,县域、社区客户、农户的选择面拓宽,对农村信用社传统信贷营销理念及贷款利率定价形成巨大的挑战,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业务将受到巨大冲击。

2.利润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巨大冲击。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产品少、收入占比低,盈利绝大部分来源于利差收入,随着存款利率可自主上浮,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势必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收入减少,利润空间压缩,盈利能力下降,这种仅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提高利润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求。

3.风险管控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向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利率的风险管控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风险管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信用社贷款“重发放、轻管理”的思想及“典当”式的贷款经营模式尚未彻底改变,风险管理基础薄弱,某些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部门都用来安置接近退休的老员工,风险管理部门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利率定价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目前,大部分县域农村信用社还没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做不到根据客户风险评级、贷款期限、担保方式以及本机构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实现科学的逐笔定价。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贷款利率与客户的风险等级不相符,与贷款期限联系也不强,与经营和管理成本不匹配,贷款利率不能有效反映出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波动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管理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5.对员工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每年农村信用社组织招聘大专学历以上的员工充实到农合队伍中,但农村信用社均未对新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员工的后续培训非常少,职业规划模糊,归宿感不强,业务水平仍然是停留在原地,绝大部分属于操作性员工,员工综合业务素质整体不高,能够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提供理财、融资、资产规划、客户咨询等服务的专业人才非常少,难以维护或发展优质客户。

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对利率市场化的敏感程度。利率市场化趋势已不可逆转,高管应高度重视,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提高对利率市场化敏感性,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加强对筹资成本的测算,了解市场需求,合理安排信贷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高贷款利率来保持利差收入。

2.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作为扎根“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必须减少“走读式”信贷员,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人熟、地熟、决策链短的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深入农村、农户、商户、企业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依托现有客户市场,抓小不放大,按照农户、种养大户、外出务工人员、公职人员、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按类别推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薄弱地区的营销力度,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寻求新的客户资源,培育新的客户群体,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3.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收入渠道。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在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农村信用社应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梳理操作流程,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由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借助科技的支撑作用,推进电子化建设,提升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力度,充分挖掘县域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县域市场消费者心理,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县域消费者的中间业务产品,增加手续费收入,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减少依靠存贷利差增加收入的依赖性;创新担保方式,不断研发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新业务的推广,利用布设便民服务点,将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到村屯,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不断加大,同业竞争的加剧,还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

4.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加大对利率的监督和核算。利率市场化后会出现利率变动频繁,利率风险加大,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升自主定价能力,加强对利率定价的合理性的评估,改变过去不科学的利率定价方式;针对不同客户群和行业,实行差别化利率管理,培育可议价的优质客户群,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利率,对高风险的客户持审慎态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寻求利润最大化,保证合理的经营利润。

5.加强培训力度、频度,提高员工综合业务素质。坚持“逢进必考”原则,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后,每年组织各类业务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资格考试,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成长的设计,制定公平的用人机制和奖励措施,使每位员工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加营销型、专业型员工数量,为金融创新,应对利率市场化筹备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吴红军.农商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N].金融时报,2013.10.31(12)

[2] 刘文杰.排斥还是普惠——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初探[J].银行家,2014(2)

[3] 张数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部金融,2014(6)

[4] 张兰.存贷利差趋小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6)

(作者单位:广西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柳州办事处 广西柳州 545006)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社策略影响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农信社改革目标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坚守合规强化内控的具体措施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