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乡愁”

2015-11-29 05:45周年丰
中华魂 2015年4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乡愁

文/周年丰

我也说“乡愁”

文/周年丰

乡是鄉的简化字。乡可组合很多词:乡音、乡情、乡亲、乡人、乡党……有政治色彩的如乡丁、乡公所、乡政府、乡党委等。乡还可作尾巴组成故乡、老乡、同乡、异乡、望乡、还乡、城乡……

乡愁,再说愁,声从秋,意从心,人在秋天的心就是愁。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秋收有什么不好呢?旧社会秋收,果实都叫地主老财收了,穷人愁吃愁穿,哪有不愁的,更兼秋风秋雨愁煞人。为百姓代言,推己及穷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例。盼啊盼啦,好不容易盼来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却是换汤不换药,更加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秋收起义和八一南昌起义。过去是“立了秋,万事休”;现在是或留农村当农民或从农村走出去的工农商学兵都有事做,不必愁。

我也说“乡愁”,是因为去年元月到十月,从大报到地方报,我读了不少说“乡愁”的文章,肯定有挂漏:

《人民日报》2014年2月17日副刊载《古镇的乡愁》,写的是一位台湾省九旬老太,邀约美国等地的晚辈族人到江苏古镇东台团聚祭祖的事。

《人民日报》2014年3月22日散文《“新安大好山水”》告示读者,由梁朝萧衍定名的“新安大好山水”中的“新安”早已不在,被后来的“歙州”、“徽州”和现在的“黄山”所取代,但所幸这一历史地理区域的山水格局依然存在,让人们的无尽乡愁有了些许慰藉和寄托。

《湖北日报》2014年7月27日读书版,以“我们为什么需要乡愁”为题,推介了三本书:《乡愁北京》《乡愁里的中国》《乡愁与良知》。

《楚天金报》2014年7月29日艺文沙龙版刊“旅行者的‘乡愁’”。

《湖北日报》2014年8月18日刊通讯《五百年村庄改建科技城,两千村民移居城市社区——一部村史记乡愁》。写的是农民向新式农民转变,他们舍旧家,得新家;舍小家,顾大家,让丹江口“一江清水送北方”。北方怎么了?那里的河、塘、堰、窖、淀、库、洲,有的污染了,有的水少了,有的干涸了,更有地下水一降再降……北方的部分城乡居民少了青山绿水。一江清水送北方,全是为了解决北方人的乡愁。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湖北日报》2014年9月9日,有时评《乡愁还需更多物质载体》。

《湖北日报》2014年9月21日刊《“乡愁”——罾鱼》。江汉平原的我辈小时候,曾随大人去扳过罾,现在能罾鱼的河湖港汊越来越少了。

《湖北日报》2014年9月29日“乡野导版”载文《郑家坝——沉淀在历史中的红色记忆》。记和忆的是几个跟随贺龙元帅闹革命的红军战士和烈士的故事:一、古林(村)百年变迁泪;二、重整古林觅乡愁,三、龙潭司点燃燎原火。同一版,还载有“乡愁”一文——《秋风起泥鳅肥》,现在秋天大家可吃到肥泥鳅了,岂不是正话反说的乡愁吗?

《湖北日报》2014年10月15日发省文联主席熊召政短文《让乡愁变成现实的诗意》。曾有文化名人讲过“诗意的居住”。

《湖北日报》2014年10月19日文艺评论版,有评论《挥之不去的时代“乡愁”——江雪诗论》,同版有江雪文章《痛与善》中说“……中国式的乡愁总在心头挥之不去”。

乡愁紧连着故乡,有人竟将乡愁写到外国去了,言必称希腊,月亮还是美国的圆,那类文章定是怪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讲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更讲了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乡愁既连着故乡,更连着祖国,京剧《四郎探母》、歌曲《苏武牧羊》、电视《中国远征军》的主人公和战士就体现了这种精神风貌,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静穆的中华文化。更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解决朝鲜人民的乡愁,让惨遭以美帝为头子的联合国军的杀戮、背井离乡的他们回家安居乐业。毛泽东同志的儿子毛岸英等一批战士,献出了人生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此心安处是吾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他们没有还乡的乡愁吗?鲁迅文学奖得主刘亮程说:一个人可以不懂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笔者语:解放初期大批南下干部从北方到南方,他们就是这种人,告别故乡、父母儿女,安心乐意为南方百姓服务,死而后已),但不能不懂家乡。我们甚至可以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但不能不知道家乡风从哪里来。李白写过“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不是乡愁?月亮还是故乡的圆啊!哪个又不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有现代诗人学者湖北浠水人闻一多为沦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写的《七子之歌》,是一种浓烈的乡愁。当今,祖国的儿子澳门,不是已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闻一多如在天有灵,该知他的乡愁已解决。

乡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国者血泪铸成的一种传统。春秋楚国怀王时期的大夫屈原写了《哀郢》等,也无法释乡愁之怀,最后流落到湖南投汩罗江,那是连尸体也打捞不起来的乡愁。京剧《春秋二胥》,写的是楚昭王时期两个能臣干将的故事,一个是伍子胥(属现在监利人),他的乡愁带有仇;一个是申包胥(属现在京山人),劝好友伍子胥无用,他的乡愁是为救楚“哭秦庭”,他无疑是爱国者。伍子胥之父以死相谏楚平王,反对他纳媳为妾,满门300人被斩,暴尸荒野,坟无寸土。伍子胥被追杀过韶关,一夜愁白了头,落得靠吹箫卖艺讨生活,最后不得不投靠了吴国。十九年后,为报父母之仇,领吴军攻楚,鞭尸楚平王,水淹楚国国都郢城(纪南城,在荆州区境内),用孝道反对无道。

鲁迅直接写了小说《故乡》等,有人称他是乡土作家,他严肃深刻具体形象地写了“乡愁”,愁的是落后就要挨打,国民不觉醒,先觉醒者秋瑾、徐锡麟等被杀,他忧国忧民忧民族。之后出现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何尝没写“乡愁”?

什么是“乡愁”,我一直懵懵懂懂,因追求时尚,也曾说过“乡愁”。我为原江陵县岑河镇庙兴村《德明公张氏族谱》写过序言,其中三次写了“乡愁”。一是,“穵米坛子张家湾”中有一道很美的情歌“太阳当顶正当阳,姐儿下河摆衣裳,脚踏跳板上,手拿棒头往上扬,一摆衣裳二望郎……”配上水乡自然生态的亮丽,不要说用水彩画、油画,如有美术家去写生,摄影师去拍照,那绝对也是一幅人见人爱的风俗画,那会勾起很多人的乡愁。二是,张炳官16岁主动替兄当“壮丁”……先入朝抗美,后进川剿匪,再后又当了国家干部,有一男三女,直至90多岁驾鹤成都,一直未回张家湾。这才叫真正的乡愁!三是,张家湾所在镇“岑河教育功臣张长远”,全镇人说他任教育组长时,培养了很多人,“有味不在台上,永远是我们的组长”。他也有乡愁,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定居上海,现在他成了招生(孙)办主任,60岁时赋七绝《晚秋》:“花甲之年又(曾参军)离乡,上海伴孙迎曙光,进退得失风吹过,酸甜苦辣美夕阳。”

另说海外华裔作家的“乡愁”。校友华中师大教授江少川送我一书《海山苍苍》,系31位海外华裔作家的谈访录。读完全书,才知道在大陆热播热销的《北京人在纽约》《梅兰芳》《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等出自他们之手,还有人打算写中国远征军,非常难得。现在泰国北部毗邻缅甸的地方,还有几个汉民族村庄。那儿居住着中国远征军流散的老兵及其后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心中装着祖国,传播传承了中华文化。他们仍学中文、说汉语、写汉字,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他们吃粽子、吃月饼、贴春联、挂“福”字,高悬大红灯笼。他们的祖辈父辈逝去,坟墓和墓碑一定要向着北方的祖国。正好印证了我们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飞鸟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乃套借自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句意。这批作家是靠学母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优秀文化营养长大的;现在一方面沐浴欧风美雨,一方面像候鸟一样返回日新月异的祖国。序言说,都说“乡愁”是海外华裔文学的“永恒的主题”。确实,放在太平洋、大西洋文化的“距离感”的观照之下,“文化乡愁”,始终是海外华裔作家写作的基本语境和基本动力。从19世纪末容闳的《西学东渐记》算起,到20世纪中叶以台湾赴美作家为主体的华裔作家如於梨华、白先勇、聂华芩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台北人》《桑青与桃红》等代表作,一直到80年代中期笔者的《远行人》和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和90年代早期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与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等,这一系列跨越百年的“域外华文(华裔)写作”,都不能逃脱这个“乡愁”母题的笼罩——对于写作,它既是一扇门窗,也是一个“紧箍咒”。综观31位作家,大致有几个特点:绝大部分是女性,绝大部分不是学文的,绝大部分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出国的,绝大部分喜欢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绝大部分懂双语。

我也说“乡愁”。因为特别喜欢“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这两句歌,谱盲的我能演唱整首《梦驼铃》: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夜晚,梦回秦关。

……

《梦驼铃》虽没点题,即没有“乡愁”连用字样,我看它唱的是“乡愁”,且愁得淋漓尽致。

我也说“乡愁”。我说你说他说,我写你写他写,我唱你唱他唱。“乡愁”既明确又含蓄,很多人明于心而表达不出口,“乡愁”连用多为知识分子及新闻记者的书面语言。“乡愁”和丝绸之路一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转型现代创新之后,和现在流行的正能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北雁兰、零距离、零容忍、最后一公里、舌尖上的XX、最大公约数、创新驱动、新常态、亮剑、原生态、绿色食品等,在报刊上十分流行。我等少数人,未必懂个中真谛,说不定是戏说。为了不戏说,匡正谬误,我将两位说“乡愁”到家的诗、文奉给大家,既点了题,又有丰富的内容。

其一,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有这么多的乡愁,他愁的是什么?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20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而诱导因素就是耳闻“文革”惨状,担心自己再也回不去大陆的愁思。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他想回就回,或祭祖、或访友、或游历、或讲学、或参加研讨会。记得那年华中师大文学院由博导黄曼君先生主持召开的余光中诗歌研讨会,他来了,我亲耳听了他朗诵的《乡愁》,朗诵时有些悲戚,旋即笑了。黄曼君先生77岁病逝后,余光中还发来了唁电。无独有偶,近日原驻武汉空军某师政委谢百成告诉我,一位台湾同胞给说两个字,一颗中国心,是忠;两颗中国心是患,可谓与余光中异曲同工。

其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我从头到尾读了。第四章“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之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习近平同志说:“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们不能因为乡愁,让历史倒退,退到穷山恶水、缺衣少穿的岁月,退到让血吸虫为害,“青山绿水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的年代。我们要的是紧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朝前走,朝前看,莫回头,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生态是自然界的,文明是属于人类社会的。由于历史、地域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苛求马克思、恩格斯,为当代世界和中国解决生态和文明的矛盾问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历史的新起点,从更高层次解决乡愁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我省2030年定能建成“生态省”。更有习近平同志说:天蓝、山青、水绿,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个人认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的论述,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

行文到此,又让我想起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堪称伟大的乡愁:毛泽东晚年回韶山,在父母坟前长跪不起;周恩来在解放以后,因种种原因,没回故乡,多次出差乘飞机飞过老家,在飞机上能望见故乡,只能将热泪洒下;朱德母亲逝世,他正在延安参与指挥作战,只能写篇《母亲的回忆》遥祭亡灵;邓小平“文革”下放江西6年,带着体弱多病的继母走出了“邓小平小道”,解放后,他也没回四川广安去祭奠亲生父母……这批人,尽忠祖国,从严格意义讲,没尽到个人的孝道,但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他们又尽到了百分之百的孝道。我也说“乡愁”,说来说去,无非是想说这样一句话:从古到今,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团结奋斗,一代一代不懈努力,特别是近现代170多年来,就是想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乡愁
乡愁
乡愁
记住乡愁,挽救走向消亡的老地名
常玉的乡愁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九月的乡愁
宣传文化建设中的精品工程意识
主题宣传网络化表达及新闻生产的变革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财经人物报道传播影响力研究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