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流量去了哪里

2015-11-29 11:57
科学之友 2015年23期
关键词:网页运营商流量

小心!你的流量去了哪里

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现代人,最近开始频频追问“流量都去哪儿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流量无疑与每个手机用户都息息相关,也无怪乎用户对“偷跑流量”如此关心。有业内人士认为,网络速度越来越快,系统与软件更新越来越频繁,软件越来越大,连接越来越多,图片清晰度越来越高,视频越来越常见,大家消耗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即便是小心翼翼尽量用WiFi的用户,在移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和流量也会递增。即使排除手机系统本身偷跑或应用程序偷跑流量的特殊情况,实际上是用户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的流量依赖症爆发。以下,小编总结了多种不知情流量偷跑的可能,用智能手机的每个人都一定会遇到,为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流量损失,请仔细看看自己是否在坑里。

科普小常识

手机流量一般以M(兆)为单位,1M=1 024K,1G=1 024M。

流量大小排序为:文字 < 图片 < 动图 < 音乐 < 视频。

WiFi也不是永远靠谱

从媒体和网友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反应10月份的流量比之前几个月用得多,一些网友甚至9天就用完了平时30天的量。大家都知道,国庆长假刚好就在10月。在长假期间,很多人所处的环境不一定有免费的WiFi资源。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上网只能依靠手机流量。用的时间一长,流量的使用自然会有所增加。有时候WiFi不稳定,会自动切回2G/3G/4G网络;公共WiFi有时间限制,结束后会自动切回手机网络。

现在很多城市的WiFi覆盖率都比较高,咖啡馆、商场、餐馆,就连公交车站都有免费WiFi覆盖,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随时随地打开无线局域网蹭网。

蹭网时也需要注意几点:第一,虽然在WiFi状态下,手机不会用自己的网络,但是WiFi一旦不稳定就有可能切换到手机网络,所以大家在使用WiFi时最好关闭手机自身的网络;第二,蹭网不要蹭得得意忘形,有些手机用户在咖啡馆里利用WiFi大量升级应用,结果出了咖啡馆,升级还在继续……所以建议升级最好在家或公司进行。当然如果你养成了第一条的好习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默默运行的后台程序

“我那个时间是在睡觉,根本就没有用这些应用,为什么还有流量产生呢?”从3G开通以来,这样的投诉就一直没停止过。这主要是由于后台运行程序引起的。

运营商、技术专家总是呼吁“定期清理后台运行程序”,而在手机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此应用即使在后台运行也可访问您的位置信息”的提示,但其实大多用户并不了解什么叫后台运行,也不懂如何才能清理后台程序。专家解释说,我们在使用电脑时打开很多网页就算窗口最小化了,网页其实也一直在运行。和Windows系统一样,现在的智能手机也都是多处理系统,可以自动实现多系统的切换。在手机上我们用完某个应用程序后,退出操作界面,其实也只是最小化程序,并没有真正关闭程序,它们在后台依然运行,只是我们看不见它了而已。哪怕是手机关机后再开机,这些后台程序依然会自动运行,它们往往是“偷跑”流量的真凶。像iPhone手机安装应用开启后,通常会让你选择是否开启推送服务。除了手机微信已经成为实时需要关注的社交软件,大部分应用你都可以选择关闭推送服务,能减少流量的消耗。

还是那句话,你睡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你的手机还在干什么。且不说那些偷跑流量的恶意软件,微信聊天群里那一声扰你清梦的推送声都意味着流量的消耗。所以为了保卫你的手机流量,为了有一个更加优质的睡眠,建议关闭手机移动网络。

双卡手机的误操作

双卡手机也是常给用户带来“误操作”的环节之一。早期的双卡手机只有主卡可以上网,副卡只提供语音、短信业务。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卡双待双4G上网手机也逐渐出现了。所以当双卡手机的两个卡都能上网时,有的用户可能并没有注意到究竟是用哪张卡上的网。此外,有的双卡双待手机也会智能选择运营商网络,哪个网络信号好就会自动切换到哪个网络。假如你第一张卡有流量包,但你偏偏不小心用了第二张卡上网,那岂不是成了“冤大头”?

主副卡和双卡双待手机不是一回事,主副卡是运营商推出的可以实现两张卡共享套餐包里的服务。也就是说,副卡是主卡的“寄生虫”。副卡消费都是记在主卡头上的。“主副卡”业务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容易让主卡用户造成误解,因为副卡的行为他并不实时掌握。前几天有个朋友言之凿凿地向有关部门投诉,说他在出国期间还天天收到运营商的流量提示短信,说这事不靠谱,加上有媒体对运营商的指责,更加坚定了他对运营商“偷跑他的流量”的想法。记者顺便问了他一句“有没有主副卡?”他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原来他出国了不假,副卡可还在家天天刷微信呢。

耗费流量的小视频

自从微信6.0增加了小视频功能后,小视频开始逐步普及,而且在传播的公众号内容里也出现了更多的视频元素,就连图片也尽是小动画。当然,在WiFi下这些都是不费流量的。可是你一旦习惯了,在非WiFi下有时也难免好奇地要看一看,或者不小心就打开了,花费的可都是自己的流量!

微信里还增加了视频聊天、语音聊天功能。在丰富人们交往的同时,会花费更多的流量,那些整天抱着手机追剧的,就更不用说了。

也有用户问,明明只看了一小段视频,为什么却产生了很多流量?要知道,在线观看视频是会预先缓存的,特别是现在网速变快了,一个大视频很快就会预存完,所以有时即使是看了小小的一部分,但其实视频已经基本缓存好啦!

未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手机视频还将在安全监控、视频直播、疾病诊治、调度指挥等更多场景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当然所用的流量也会越来越多。

“飞”一样的4G

说到流量用得快,不得不提提4G网络的飞速提升。现在运营商动辄就能达到50~100M的4G速度,比很多有线宽带还要快,甚至比WiFi更快!

网速快,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流量就可能会增加。原来你打开手机浏览网页或者看小视频,屏幕在不停地闪着“菊花”就是打不开,现在可是嗖嗖的。4G网络只是速度快,并不是用流量用得快。好比从上海到北京,3G就是坐马车去的速度,4G就是坐飞机的速度,然而直线距离并不会增加。之所以用4G感觉比以前耗流量,那主要是支持4G的手机分辨率普遍比2G、3G手机高,高分辨率打开图片、网页等更费流量。4G速度快了,用起来就带劲了,回家的路上本来网速慢你只能打开5个网页来看,结果速度快你看了10个,自然流量就变多了。

强大的手机性能

手机性能越来越强大也是流量增大的“罪魁祸首”之一。和网速一样,手机处理速度也是浏览网页、视频不卡的“功臣”。而且,多核处理器还能使多个进程同时在线,多少流量都通吃。不信你可以拿一部iPhone 6S和一部早期的智能手机来做个试验,在同一个地方的4G网络环境下,让两部手机一上午上网做同样的事,比比哪一部用得流量多。

屏幕增大、屏幕分辨率的提升,也是使流量增大的另一个原因。屏幕的分辨率越大,网页就会显示更大的面积,视频也可能会适配出高清的画面,这样也会致使流量变大。手机拍照摄像头像素的提升,使得拍出来的图片所占空间增大。这样,大家在发朋友圈时,无形中就发出去了更大的图片。而浏览的人也将浏览到更大的图片(现在还有好多人为追求清晰,喜欢发原图,那样更费流量)。图片也是流量杀手,一张用iPhone手机拍的照片原图都有好几兆,这也是流量增多的原因之一。语音也同样是流量杀手,一段简短的语音其实相当于几千个文字的流量。

每个应用都想做大而全

如今开发手机App的商家都不满足于提供单一的功能,总是把App搞得越来越复杂,都想弄出个门户、社交、地理位置信息,试图吸引更多的用户。就比如连听歌的App也提供“好友在听什么歌”“附近的人喜欢的歌单”等功能,不得不佩服这些商家的“良苦用心”。可是如此一搞,用户访问起来就没了节制。本来只是想在淘宝上买个小东西,先看看大家的点评,后来又进到论坛上看大家的讨论,又关注了一堆有同样爱好的淘友,指不定还用微信关注一下哪位好友进了什么群,如此一来这流量能少得了吗?

惹祸的手机病毒

来自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的手机安全报告显示,手机病毒是盗取手机流量的“真凶”之一,手机用户的流量或话费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大量消耗。2015年8月份,一款手机木马病毒“流量僵尸”感染44万部手机,中招者每次解锁手机都会导致木马疯狂耗费流量,日耗流量可超百兆。无独有偶,9月份,一款名为“幽灵推”的安卓病毒席卷全球。手机中毒后,会不断下载病毒推广的应用,并会强行关掉WiFi,直接使用3G/4G通信网络,大量消耗用户流量。

此后,工信部组织对40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不良软件35款。其中有的应用软件会违规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用以牟利;有的会通过强制或诱导用户安装本不需要的应用,造成用户的流量损失;还有的会在后台执行“吸费”程序,自动发送短信触发扣费,拦截运营商扣费提醒,让用户不知不觉遭受经济损失。

于是,用户认为自己没有使用流量,而在运营商的网络上却实实在在跑着流量的情况时有发生,也因此产生很多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流量”纠纷。

不明网址也“偷”流量

广东曾出现过有手机病毒凌晨4点偷跑一广东移动用户流量,在此过程中,运营商的流量消费保护机制及时生效,连续向客户发送了54条流量提醒短信,但因事发凌晨,客户未能察觉。后来得益于“流量封顶”机制及时生效,将流量费限定在500元,有效避免了“天价流量费”。

实际上,为了防范偷吃流量的手机病毒,运营商纷纷推出了流量保障机制,避免用户的流量损失,如上述广东移动的“流量封顶”和异常流量提醒服务,有效地减少了用户的经济损失。

用户也要养成良好的手机上网习惯,对一些不明地址的手机视频要谨慎点击。此前就出现过一佛山移动用户对手机20分钟内跑掉了近900M流量有疑虑,向10086查证,在获得客户授权的情况下,佛山移动调取了客户上网相关数据,发现手机在该时间段曾通过微信链接登录某视频网站,短时间内产生了933M流量,流量计费准确无误。收到客服人员的核查情况反馈之后,客户回忆确认曾在该时间段通过微信群接收了流量较大的视频。

用户在接收到与微信内容相关的视频网址链接或二维码时,不要随便点击或扫描,除了要小心微信视频木马外,也要警惕借助二维码捆绑木马的手段。个人用户一定要将私密信息妥善保存,不要随意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传播。

猜你喜欢
网页运营商流量
直播助农冲流量 勿忘质量
张晓明:流量决定胜负!三大流量高地裂变无限可能!
基于HTML5与CSS3的网页设计技术研究
寻找书业新流量
基于HTML语言的网页制作方法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过去的一年开启了“流量”明星的凛冬时代?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搜索引擎怎样对网页排序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