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2015-11-29 02:36邢华金杨海洋
关键词:晨峰器官现象

邢华金,杨海洋

(嘉峪关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邢华金,杨海洋

(嘉峪关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MBPS),明确其对患者靶器官的潜在损害。方法 选取我院1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该项实验研究,将患者按照是否出现血压晨峰现象分为两组,血压晨峰现象患者为研究组,非血压晨峰现象患者为对照组,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常规检查所有患者血脂、空腹血糖、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计算其体质量指数、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以上数据。结果 两组患者血脂、血糖以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24 h白昼与夜间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动态血压检查水平,而研究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心电图QT离散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晨峰现象使得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增加,临床应遏止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减缓靶器官受累程度,确保患者健康安全。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靶器官损害;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即指高血压患者早晨醒后血压值急剧上升的现象[1]。正常人血压都有着明显的规律性,通常情况下人体从睡眠中醒来并开始活动后,血压会从较低水平开始上升,而高血压患者这段时间上升值会更加高[2]。有学者研究指出[3],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和靶器官的损害间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按常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控制理想以后,仍有部分患者与高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持续进展,证明其另有原因存在。国内外很多研究表示[4-5],高血压晨峰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有血压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通常伴有靶器官功能损害,例如肾功能衰竭、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我院选取1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关于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分析,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详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4年10月住院部1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6]。患者均能接受并同意可耐受停药两周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血压晨峰现象患者为研究组,共85例,非血压晨峰现象患者为对照组,共83例。其中研究组男50例,女35例,年龄68~83岁,平均年龄(71.2±4.2)岁;对照组男48例,女35例,年龄67~84岁,平均年龄(70.5±4.5)岁。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需排除严重心、脑、肾、肝功能疾病患者,例如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严重心脏瓣膜病、脑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1.3 方法

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值变化,常规检查所有患者血脂、空腹血糖、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计算其体质量指数、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24 h动态血压监测: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早晨8:00左上臂佩戴无创伤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值,在8:00~22:00内,每15 min监测一次血压;在22:00~次日8:00,每间隔30 min监测一次血压,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有效记录,数值≥90%的患者,记录患者24 h白昼和夜间的血压平均值。将24 h血压平均值<130/80 mmHg与白昼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25/75 mmHg的患者定为血压正常患者。我们通常将血压>10.0 mmHg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归为血压晨峰现象类别。血压晨峰计算方式:血压晨峰测量方法比较多,目前主要应用ABPM对血压晨峰进行评估,MBPS=患者早晨醒后2 h平均收缩压-患者夜间睡眠时血压最低平均收缩压。夜间患者血压最低值及其前后共计3次收缩压平均值若≥30 mmHg,则属于较为典型的MBPS,可作为本研究MBPS入选值。患者心脏超声检测方法:检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探头频率为2~4 MHz,取左侧卧位,测量患者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计算左室质量指数。患者的心电图QT离散度测定方法:患者均进行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纸速25 mm/s以QRS波起始部到T部终末回到等电位线点为QT间期。若有U波,则取T波和U波切迹作为T波终点,每导联联系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测量平均值为患者QT间期。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方法:收集患者的尿液样本,采取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初步录入时要确保其科学性、真实性。将数据输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脂、空腹血糖以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对比,研究组晨峰变异的幅度明显增高,并且24 h、白昼与夜间平均收缩压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而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与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无差异。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对比(±s)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对比(±s)

3.8 ±2.5研究组 85151.2 ±12.6项目 n 平均收缩压 平均舒张压24 h 白昼 夜间 晨峰 24 h 白昼 夜间 晨峰对照组 83140.3 ±11.5 142.4 ±11.7 135.8 ±12.2 4.1 ±4.7 77.3 ±10.4 80.3 ±11.4 75.2 ±12.4 10.7 ±3.1 t - 5.85258.98195.225820.97710.50090.22540.312315.8582 P - >0.05>0.05>0.05 159.7 ±13.2 147.2 ±15.8 20.5 ±5.4 78.1 ±10.3 79.9 ±11.6 74.6 ±12.5

2.3 两组患者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心电图QT离散度指标对比,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以及心电图QT离散度比较(g/L;g/m2;ms)

3 讨 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表现为昼高夜低型。夜间血压多维持在较低水平,清晨睡醒前后开始,血压值快速上升。而在夜间睡眠时,人的血压值又开始降低,大约在凌晨2~3点血压值最低。根据资料显示,未经过临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在清晨6:00~10:00内血压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Hg以上,有些甚至上升至80 mmHg,国内外将这种清晨时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叫做血压晨峰。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加剧,高血压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血压晨峰现象加速或加重了患者靶器官损害[8]。高血压晨峰现象是导致患者在早晨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较大,而其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且大多数老年患者合并有数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干扰了患者血压、心率的控制及其变异调节,诱导患者在夜间血压大幅度下降,白昼时血压变异性增加。也可能是受到老年高血压患者内分泌体液因素的影响,清晨时茶酚胺释放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醛固酮被激活,使得患者的血容量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得患者血流显著减少、冠状动脉紧张度增加、血流剪切力增加等都与清晨动脉血压急剧升高相关。患者清晨血压变异巨大,成为致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国内外关于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研究颇多[9-10],有研究表明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例如心绞痛、脑梗死、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以及脑出血等风险性增加,但也有少数研究显示晨峰现象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性不明显或者并无任何相关性。因此对于血压晨峰与靶器官损害关系临床上仍然存在争议,而国内关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11]。

近年,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较多血压晨峰现象,控制血压晨峰现象已经成为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点,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了降低患者血压可使其脑卒中减少33%,而冠心病事件减少23%。可使用长效降压药控制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改变传统给药方式、患者临睡前给药、使用新型药物定时释放制剂等。本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血脂、空腹血糖以及体质量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患者血脂、空腹血糖以及体质量指数不影响患者靶器官功能。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740,P<0.05),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此项研究结果证实清晨时患者的血压值过高是心室重构肥厚的危险因素,也可能其是起始因素。随着患者病情变化发展,心室重构使得患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非常密切,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74,P<0.05),研究组该项指标显著大于对照组。心电图QT离散度反映出患者心肌复极时间总变异性,是患者心肌缺血时发生致命性心率失常的一大重要因素。可见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可能由于QT延长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增加患者猝死几率。尿微量白蛋白是一种肾小球电荷,可有选择性地屏蔽掉伤害的主要标志性蛋白,具有识别早期肾脏损害作用,也可识别患者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有研究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使得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两倍[12]。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928,P<0.05),研究证实清晨血压升高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比清晨血压正常患者高,证实患者肾脏滤过功能遭到更严重损害,导致蛋白漏出增加,提示老年高血压晨峰现象患者可能会使得血流重分布而导致自身肾功能遭到损害,继而肾脏血压负荷增加,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均遭受损伤。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存在该现象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因而临床治疗高血压时应注意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不应只注重血压值绝对幅度是否达标,应当及时发现并有效地控血压制晨峰现象的发生,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维护患者身体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远期生存率。

[1] 裴志勇,姚依群.血压晨峰现象的研究现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767-769.

[2] 鲁晓春.血压晨峰现象[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8):895-896.

[3] 李学根.高血压晨峰对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21(12):143-143..

[4] 刘 兵,刘元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对靶器官影响的临床研究[J].兵团医学,2013,35(1):38-40.

[5] 刘佳云,白 梅,赵三明,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早期肾脏损害心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1):1494-1495.

[6] 姚水华.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1,18(8):53-54.

[7] 陈连江.血压晨峰现象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3,07(24):660-661.

[8] 黄琼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9):2102-2103.

[9] 刘芳超,黄建凤.血压晨峰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05(17):5066-5068.

[10] 张 燕,马光涛,陈 岩,等.血压晨峰与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 2131-2132.

[11] 王 颖.不同时间服用阿斯匹林对无高血压病史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晨峰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 2012,15(08):113-114.

[12] 熊纭辉,高义兵.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晨峰和尿酸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3): 204-205.

R544.1

A

ISSN.2095-6681.2015.01.190.03

猜你喜欢
晨峰器官现象
类器官
血压晨峰对未达临界病变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响
ORGANIZED GIVING
血压控制 一日之计在于晨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