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懒人逻辑”

2015-11-30 07:43林云志
华东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懒人星际创造力

文 林云志

创造力说到底还是衍生于自我积淀的土壤,并非那么充满随机性。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和充满便捷性的时代,勤奋这一概念似乎正越来越远离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不需要笔写事物,一张Excel表格或Word文档便能帮我们扣除原本许多繁琐的“手动”工作,当然,亦同时缩去了许多时间成本,以便于我们能再着手进行下一项工作,饱和了效率的密度。我们几乎无需手绘,许多图像处理软件就能把无论是二维或三维的事物形态,填补得更逼真更精准。我们在追求成效和结果时,似乎也不必如古人那样引锥刺股,夜以继日般地去做一些事,而是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利益的最大化。

各种实效性概念的碰撞,出现了一种叫做“懒人逻辑”。意指因“解决人们不高兴为一些事亲自动手”而在产生的新鲜创意,如:滴滴打车,手机语音识别,网上订餐外卖,如此大类在越发快节奏的时代,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人们开始觉得,一些好的点子可能常常来自于人的“惰性”;因为需要寻求方便和捷径,所以一些将事物简化性的工具便由此衍生出来。

初衷自然是好,但这些时效性的概念并不能错位地落到我们的工作本身里,工作本身和生活一样,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步履稳健地来比较好。假使乔布斯没有对产品的独特执着和完美追求,那我们现在接触到最好的苹果产品可能还要晚很久才会出现,那些不断着精益求精的过程,想必没有韧性和耐力是无法完成的,在创立苹果的初期,他便把大把睡眠时间上交给了工作。那些牺牲睡眠和“协调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时间”的企业家其实不计其数。创意和完整产品的产生,往往也是在这些透支形式的时间点完成的。

艾略特曾说过:“概念和实际产物之间其实是存在一道阴影的。”这道阴影便是实践的困难性,光有好的点子,而失去热情和实干性,那最后也就只是暴殄天物,或者别人比你更快一步把东西用更完善的方式呈现出来。创新和针对创新优化和修补的过程,比起仅仅存在一个触发点,明显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挑战。但那些,却能体现出努力的根本,或者说,这些努力的过程,才会产生更多的灵感弧光,与“懒人逻辑”正巧相反。

就像雷蒙德·钱德勒曾说,在他写东西写不出的情况下,他会枯坐在写字台前两小时,作为一种仪式化的交代。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创作瓶颈期(那时候她每一落笔,便觉得可能是她要写出的最糟糕的作品),每天会对她所想象出的“灵感精灵”说话,她会告诉那位“灵感精灵”:“我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了,所以接下来是需要你发挥的时候了,如果你不出现,那作品最终的落坏不能全怪到我身上。”这些,想必就是努力和创造之间最终的关系;不要去祈求灵感抬起你懒惰的手指,帮助你完成这些那些。而是竭尽全力,剔除那些额外的功利性和焦躁,一步一步清楚地走下去,最后再看灵感会不会带着最好的礼物到来。

努力的背后自然有艰辛、困惑,以及后退又前进的迭代过程,比起期待偶尔得到灵感弧光的眷顾,那些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实质得多。创造力说到底还是衍生于自我积淀的土壤,并非那么充满随机性,那些好的创意和实践,都是扎根在结实的基础之上。而那些看上去的碎片的,或者甚至可能看来是无关紧要的在生活中流落过事物或信息,但认真地对之报以深透和坦诚的理解,那将他们捡起来的时候,还是完整的。

与其说,努力勤奋是为了创造突破出更好的价值形态,不如说,是为了维持更稳定纯粹心理境地。即,在根本上,能对得起自己给自己的愿望,在过程中完整自己从而发现新的可能。市面上有太多励志书籍给人以乌托邦式的理想,告诉你要怎样就能成功,怎样去找shortcut贯入别人穿不进的窄门,那些书会让你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以此为基点反推出种种计划以实现,把努力和勤奋变成实用性的概念元素。然而,努力和勤奋其实是更为长性的,或者说,它应该是执着的,是一种 “合理的感性”。并不是出于对人生的某种抱负心而存在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一些实际和正确的事。

就像我们看到太多人,他们在职业或社会环境上有过很多付出,对自己的生活规划也抓的很严实,却鲜少能提供“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同时,那些努力和“握紧”的姿态,反而一点点反嚼掉他们的创造力和包容性。功利性和事物本质目标的违和,在不断的行进过程中,却逐渐剪掉本应可以放到更远的目光,偏颇了勤奋和踏实的本意。

这里谈一谈电影,也是最近大热的科幻片《星际穿越》,教授一开始计划执行的是退而求其次的计划A,而计划B尽管完美,却只是虚设 (为了将宇航员们引入星际旅行而造出的谎),电影最后,宇航员“误撞”进入五维空间,发现并非没有执行Plan B的可能,他在五维空间找到女儿最初的房间,用摩斯码将人类最后一株救命稻草递到了他女儿所在的时间维度。

这一结局看似巧合,实则是被包在电影最初暗示的“墨菲定理”里,即,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但可以反推,如果没有计划A呢?那博士或许根本不会启动星际穿越项目,也不会找到Copper,最后Copper也不可能将信息传回,给到一直坚信“父亲会回来”的女儿身上。当时看这部电影,除了看到里面波澜壮阔的星际图景,和人物情感关系的高浓度,似乎它也隐约透露某种信念——某种永远不要绝望和放弃的信念。就像电影一样,我们也许在都追求计划A,却在最后发现所有可能都陷入死胡同,但如果还能一如既往地持续内心如果栖息着的那份执着和坚定,计划B势必也不会将我们弃之不顾。

猜你喜欢
懒人星际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星际打劫案
基于STM32的懒人垃圾桶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穿越星际”去上课
一键定制 秋冬彩妆懒人包
懒人美味
一个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