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打假,你真的懂吗?

2015-11-30 09:27滕启跃
中国纤检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丁先生售假假货

滕启跃

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开展2015红盾网剑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于今年7月至11月开展专项行动,打击电子商务中的售假贩假活动。年初,央视曝光对网购的抽查,发现9个电商7个售假,问题率约78%。

据统计,2014年,网上消费总额达到2万亿元以上。在巨大的商业规模背后,却是“9个电商,7个售假”这样尴尬的局面。

阿里与老外的笔墨官司

近日,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向马云发了一封公开信,抱怨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网站打假不力,这让阿里公司不免有些尴尬。自从创下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子商务公司IPO纪录以来,“假货”问题不断困扰着阿里,由于售假导致的信任危机曾让阿里巴巴在纽交所的股价一夜之间下跌4.36%,报98.45美元,市值蒸发110亿美元。

该协会将问题的矛头直指阿里对打击假货问题的不作为和态度消极。协会负责人称,在收到品牌所有者的投诉后,阿里巴巴的处理流程过于繁琐,而且不够透明。

对此,阿里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事实并非如此!”阿里巴巴集团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高级经理汪博反驳了美方的观点。“阿里巴巴已在过去几年中对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就阿里巴巴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程序作数次讲解,并提供了详尽材料,但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到目前不理解基于何种理由判断出责任方在阿里巴巴。”

对于“阿里投诉处理流程过于繁琐,且不够透明”的批评,汪博说,阿里要求投诉方提供相关材料,符合中国民事法“谁主张谁举证”的要求。同时,阿里也通过推出诚信投诉项目,对符合标准的投诉方降低证据要求,加快投诉处理时效。但据阿里巴巴统计,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代表的品牌方中,只有极少数在投诉平台上投诉过。

双方各执一词,共同上演了一出罗生门的好戏。谁对谁错姑且不说,但是这些美国人明显是不了解“我国国情”啊。甚至美国服装和鞋履协会CEO杜甘在公开信中表示,希望能就此与马云展开沟通,并呼吁阿里巴巴降低打假流程的繁琐程度,并允许品牌所有者对授权零售商和批发商展开预先认证。

这个要求真的是有点“不近人情”了,直白地说,如果叫阿里自己清理平台上的售假商贩,这个工作量会大得惊人。再者作为依靠主打低端市场生存的淘宝如果真的将假货完全封杀,那无疑是自废武功。因为低廉的、山寨的、包罗万象的产品正是淘宝的优势所在。

“9个电商7个售假”的困局

“我难以想象在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允许一家平台上9000万件产品是假货,还没有为此付出代价。为什么网上假货不止?核心是很多平台大部分赚的钱是靠水货、假货得来的。”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谈到电商售假时说,矛头直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

刘强东一语道破天机,却掩盖不了自己五十步笑百步的事实。2014年下半年,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两次对网络交易平台上销售的商品进行质量检测。抽查的9个电商平台中7个在卖假冒或质量不合格商品,京东亦在其中。网购商品监测结果显示,所有抽取的92件样品中有38件样品是非正品,存在假冒伪劣、翻新、产品含量与宣传不符、无3C认证、非授权正规渠道销售等问题。销售非正品的网站涉及京东、淘宝、天猫、1号店、中关村电子商城。

这些响当当的大企业都在售假,不禁让消费者疾呼:“我们还能相信谁?”难道真的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了?

“从正常的理解上京东、亚马逊这些大企业不可能卖假货,因为企业需要融资或者是上市公司,如果丑闻缠身,很可能影响公司发展。”某电商平台渠道部的员工说,“大多数电商平台售假的都是入驻的第三方。”

他向记者介绍了一般电商平台出现假货的三种情况:一是采购环节出现问题。正规网站肯定不愿意有假货,对名声不好,但是商品采购时没法避免假货的出现,毕竟商品不可能从厂家直接拿货,只要是经过代理商或是倒过手的,就不可能保证,但是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可以忽略不计。二是仓库备货、发货过程。在这个过程肯定不能排除内部员工进行“调包”,这也是当年京东出现卖二手手机现象的原因;三就是开放第三方入驻的。这类平台虽然都有保证金什么的,但是当入驻的商家很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判定发货的情况。

打击假货任重道远

回到文章开头所说,最近国家有关部门逐渐加大了对电商平台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但是也有观点认为,靠这种集中式的、运动式的打假难以取得长远的效果。推进网络市场监管的常态化、机制化,才能避免以往整治行动中来势凶猛但后劲不足、“一阵风”似的尴尬。

然而经常网购的丁先生向记者表达了一个更加悲观的观点,“只要淘宝的付费推广还是现在这样,只要庞大的促销活动可以转为灰色收益用来寻租,只要淘宝的第一目标是为了盈利,为了产业,为了所谓的商业梦想,而不是最终消费者的实际体验,那淘宝平台上的假货就不可能消失。”丁先生作为无数网购大军中的一员,同时也是某电商生鲜渠道的供应商。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是接受假货的,假货不一定是次货。”丁先生以自己的情况举例,淘宝上东西价廉而货全,有时候明知道可能是假货,但是自己还是会选择购买。他反思说:“有时候消费者的纵容也是假货滋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让丁先生难以接受的是天猫这种认证平台上假货。“不同于淘宝,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被售假的心理准备,在天猫这种阿里的认证平台上买到假货最让人接受不了。”

“为什么经过认证的商家还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这让很多消费者难以理解。

“其实天猫的很多认证旗舰店都是承包给第三方经营的。企业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处理这些,第三方公司去用现金买断渠道经营权,说白了和线下差不多,就是区域总代理,造不造假,看利益驱使和风险成本。”一位业内人士说。

只要造假的利益还是高于造假成本,那么网络打假就始终是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丁先生售假假货
这个超市只卖“假货”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纪晓岚的“假货经”
拼多多危机的背后:电商平台售假现象的法律分析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有必要吗?
堵住制假售假的灰色空间
古寨奇遇
网店随意买卖 假货“借壳”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