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守规矩更要有作为

2015-12-01 07:05任世茂
中华魂 2015年5期
关键词:为官者规矩权力

文/任世茂

既要守规矩更要有作为

文/任世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八项规定”的落实,反对“四风”的开展,群众监督的加强,巡视制度的落实,官员的隐性福利少了,权力空间小了,监督问责严了,官场风气好了。种种改变令人欣喜,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但与此同时,一些干部却感到不适应了,感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有的甚至是“为官不为”“懒官懒政”。最近《人民论坛》组织了一次官员心态调查,结果表明,如今官员最怕的是“工作上出事儿”(占受访者的64. 4%);最顾虑的是“触动利益,易得罪人” (占受访者的79%);最郁闷的是“公务员工资收入较低”(占受访者的67%)。由于怕工作上出事,所以做事求稳怕乱,甚至为官不为;由于顾虑触动利益得罪人,所以遇事缩手缩脚,怕引火烧身;由于郁闷灰色收入没有了,相对收入低了,所以缺乏激情和干劲,感叹“官不聊生”。针对这种把守规矩与有作为对立起来的现象,中央领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

在当前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出现这种为官不为的现象,影响很大,妨害很大,决不能等闲视之。有几个观点必须加以澄清:

第一,守规矩是为官者的政治要求。

守规矩,不违纪,既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也是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政治要求。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忠诚者,党的宗旨践行者和党的形象捍卫者,因为其特殊身份,特定权责,必须保持先进本色、恪守职业道德,必须把守规矩、不出事,当成一条近即焚身的“高压线”。一旦在大是大非上出了事,那就会跌入深渊。一旦个人行为上有了污点,也就丢掉了教育群众的资格和领导群众的底气。

其实,守规矩,标准并不高,做到也不难,说白了就是要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始终严格自律、守住底线。具体看,做到“三个多”很重要。一是对法纪多一分敬畏。法纪既是警戒线、高压线,多一分敬畏就多一分安全。习近平同志多次告诫:“领导干部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身处各种人情世故的交汇处,身处各种贿赂犯罪的指向点。”如果放松警惕,就可能滑向腐败的泥潭。越是到了更高职位,越要严格遵纪守法。越是在人情面前惯例之下,越要坚持原则,把握界限。越是手中有权力的时候,越要头脑清醒,谨慎办事。二是对欲望多一些克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无数案例一再警示:贪腐只能获取片刻的享乐,清廉却能换来永久的幸福。有的人随着职务的升迁,贪图享受的欲望也随之增强,对一些看似小节的东西不在乎了,在不知不觉中就变了质,直到最后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才会“算账”。这说明,如平常不知克制,放纵欲望,久而久之必然滑向腐败深渊。三是对监督多一点自觉。守规矩靠自律,也靠他律。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两道平行的安全线,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下,就不会偏方向,走弯路。如果权力和行为失去监督,就像无舵的航船,随时都可能触礁翻船。再说,为官者都手握公权,须知公权是公器,公器就要在阳光下运行,就要关在笼子里使用。为官者要主动接受监督,

虚心接受批评,才能成为经得起各种考验,能担当有为的领导干部。

第二,有作为是为官者的天职。

共产党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当干部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承载着组织的信任和百姓的希望,理应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负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心竭力为党和人民工作。倘若对职责无所用心,虚食重禄,尸位素餐,该管的不管,该抓的不抓,就是严重的失职,还是一种隐性的腐败。因为为官不为,必然错过发展机遇,损害人民利益,败坏党的形象,其恶劣影响与贪污腐败异曲同工!古代官员尚且懂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为党的干部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宗旨和职责,为人民利益主动作为。中央专治“不干事”“不落实”,党员干部要管住自己吃吃喝喝的嘴,更要迈开勤政实干的腿。

其实,为官不仅要为,而且不能不为。是因为不为不仅害人,而且害己。去年7月24日,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审,检方指控其在担任衡阳市委书记期间,严重不负责,致使该市选举省人大代表发生严重贿选。童名谦倒在了“不负责任”上。据媒体所报道出来的童名谦的为官轨迹,其个人操守却是“干干净净”。他既不收礼也不奢侈,唯一的娱乐就是下班后在市委大院里面散步。也就是说他不是因为不“守规矩”而被判刑,而是败在了“不作为”上。眼下一些人觉得,只要自己“守规矩”,能清白,我不干事你能奈我何?童案说明,“不作为”的庸官哲学,是对道德、权力和责任关系认识上的扭曲。当官就意味着承担责任,这里没什么“无错即对”“不贪即好”的诡辩逻辑,不负责任就是不折不扣的腐败,不讲职业道德就是最大的无德,守规矩与有作为就如人之两腿,鸟之双翼,哪个都不能缺。

怎样才能有作为,能担当,重要之点在于必须承担责任和直面问题。敢于担当不是相安无事时的闲庭信步,而是关键时刻的奋不顾身,真正做到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敢于承担责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也多次讲过一句古语:“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前做到有作为敢担当,就是要在促进发展中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在深化改革敢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在确保稳定中敢深入基层化解矛盾,在“路线教育”中敢于治病排毒做一个“健康人”,在反腐倡廉中敢于接受“为官不易”的新常态。

第三,为官不易是为官者的价值体现。

现在当官确实“不易”,不仅面临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而且面临权力运行的风险和糖衣炮弹的诱惑,不仅要接受组织的问责,还要承担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压力。如今对于官员的制约和监查,规矩越来越严,限制越来越大,官员的行止稍一出格,就要受到查办,同时,整个社会尤其是网民的眼睛,都紧紧盯着官员的一举一动,必须在众目睽睽下行事,在七嘴八舌中执政,甚至连一部分“隐私权”也实际被“让渡”出去。为官不易的另一方面就是为官者既要自守“清白”,还要甘于“清贫”。如今,当官与发财已经两道,官员只能靠“俸禄”过日子,有人甚至将此说成是“官不聊生”。

其实,为官不易才能考验人的意志和能力,体现人的品格和价值。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下,为官不易应是常态,是一种社会进步。我们要适应这种常态,要跟着“进步”。既然选择了当官,就意味着选择了“被管”,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奉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当干部就应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准备,像焦裕禄、杨善洲那样,为百姓的福祉任劳任怨一辈子,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两会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番话精辟阐述了“规矩”与“作为”之间的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守规矩,即“三严”,又要有作为,即“三实”。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务必时刻注意“严”字当头,重在“实”处,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恪守规矩洁身自爱,有所作为多作贡献。

猜你喜欢
为官者规矩权力
“按规矩办”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民营金融权力榜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女佣的规矩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交友的基本常识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