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训练中“打开喉咙”的重要性

2015-12-02 21:35何直真
人间 2015年29期
关键词:音域喉咙声带

何直真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浅谈民族声乐训练中“打开喉咙”的重要性

何直真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声乐训练过程中如何打开喉咙,稳定喉头以及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一直以来是声乐教学所重视的问题。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一个共同重视的问题就是训练出通畅、圆润、饱满,动听的声音。要获得这种美好的音,需要有气息的支持,共鸣腔体的打开。而“打开喉咙”是获得美好声音的关键。

民族声乐;重要性;运用

一、“打开喉咙”在民族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歌唱共鸣能使演唱声音圆润明亮,具有穿透力,传送较宽、较远、较久,并且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歌唱共鸣的科学训练和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的有力手段,也是声乐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这一科学的发声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民族声乐的训练和演唱中。

(一)打开喉咙有利于声区统一。

歌唱中,“声区”客观存在,人声振动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振动方式存在。而就是在声乐训练中将这两种机能适度和巧妙地混合,我们才能获得宽广的音域,是歌唱所必须的音域。这种音域大大超越了生活语言的音高范围。在声乐训练中要获得这种混合音域必须“打开喉咙”真假声混合程度,随音高的变化随之而变化,音越高,假声成份就越多,具有丰富的头腔共鸣;反之,音往低则真声越多,胸腔共鸣的成份也就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歌唱音域中的每一个高音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得到真假声的平衡的,使音色听起来统一而过渡自然。一般而言,从低到高音域之间的过渡区比较难掌握的,因为这段音域中每个音变化非常大,需要振动位置的调整非常频繁,只有找到合适感觉和位置才能使音区统一。对声区问题说法很多,有人说有一个声区,有人说有两个,所以声乐教育家沈湘曾说:“把每个音都称做一个声区也未尝不可。问题在于必须承认这客观存在的变化,看到真假声的混合在每个音高上都在进行着适当的调整,正因为由于这样的调整,才构成了声音从低到高的一致”。

(二)打开喉咙有利于获得充分的共鸣。

在歌唱中如果声音缺少共鸣,会显得单薄无力、色彩黯淡、没有穿透力。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空气和物体“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的共鸣,是指发声时,呼出的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及其附近的软骨、肌肉以及空气的传递,使得口腔、头腔、胸腔等腔体里的空气都发生共振。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叫做 “基音”。基音经过人体各腔体的共鸣作用后,不仅可以变得洪亮、优美,还能具有更强的穿透力,传的更远。总而言之,良好的声音共鸣有利于音量扩大、音色改善和声音传播。在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中,也需要获得良好而充分的共鸣才能获得美好的音色和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风格。

(三)打开喉咙有利于丰富音色的获得。

歌唱音色问题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讨论研究,比如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如果不一样,音色的评价就不一样,比如,听惯了美声,则会不习惯戏曲的歌唱音色,有西方

人曾认为中国戏曲的歌唱如同小猫的发声;所以歌唱音色问题与人文因素密切相关。因为音色问题始终与蕴涵在诸多声乐艺术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审美、地域、宗教等方面难以分割。然而,当歌唱音色问题与具体歌唱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时候,则发现歌唱音色问题是一个纯粹的歌唱技术问题,因为唯有通过正常的技术发挥,音色才能与其他诸多方面的声乐技巧结合,实现良好科学的歌唱发声。

二、声乐训练中“打开喉咙”的运用

声乐训练中“打开喉咙”的运用与声区统一密切相关,应该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发声和歌唱。

声乐训练要求声音有高位置,集中,明亮,声音圆润,丰满而富有色彩。这主要依赖于共鸣腔的共振和泛音音响。当气息吸入后,经过肺部的气息冲击声带后,起了质的变化。一般来说,一个声音从声带发出,在没有打开喉咙时,下颚、舌根紧张,舌中后部分向上抬起,喉头也随之上提,喉咙卡紧,失去咽腔、鼻腔共鸣,并将口腔通道阻塞,形成扁而白的喊叫声。其实经过喉腔、咽腔,到达口咽腔,基音以得到扩大,但同时又必须适度的“打开喉咙”,调节共鸣腔,改变共鸣腔之间的比例。气息力度过大,会使声音到达共鸣腔体后,失去回旋的余地,造成过分紧张的声音效果。特别是发高音时用力过度,会把一部分气息与声音堵塞在喉咙里, 同时把低声区和中声区的共鸣音响“憋死”,发出闷雷一样的声音,使得声音失去原有的光彩,声音不集中,靠前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如果声音在鼻咽腔和口腔发声共鸣,使胸腔也达到共鸣,就能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效果。

在“打开喉咙”歌唱状态下还要注意民族嗓音的特点。唱低声区时,声带处在重机能状态下,音色显得浑厚,有力。唱高声区时,声带处在轻机能的状态下,演唱高音声区时,高频共鸣泛音显示充分,声音圆润、通畅、集中,处于一个统一的状态下,没有明显的痕迹,声音的质量均衡,歌曲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使声区连成一体且灵活调整,声音才能圆润明亮。要使歌唱事业永葆青春,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正确的演唱观念加以保证。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应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J616

:A

:1671-864X(2015)10-0030-01

何直真,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

“打开喉咙”是发声技巧中重要的环节,喉咙不打开不仅使音色单调,变化困难,声音紧、僵、直。虽然音色受天生生理条件,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概念制约和影响,是每个人有区别于他人的音色特点。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训练和歌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歌唱能力,获得最佳音色。打开喉咙能获得更多的发声器官协调参与歌唱,为丰富在歌唱中音色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例如轻机能与重机能会厌上举的程度,发声时喉咙的位置,声带缩短或者声带被拉长或绷紧等各种运动形态,对获得音色起的更多作用。

猜你喜欢
音域喉咙声带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喉咙里的奔马》创作谈
喉咙里的奔马
午晤念
午晤念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