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容量充“能”:品评语文阅读课的重要视角
——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

2015-12-02 07:50望奎县后三乡中学王景波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容量意象思维能力

◎望奎县后三乡中学 王景波

为课容量充“能”:品评语文阅读课的重要视角
——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

◎望奎县后三乡中学 王景波

我们先来阅读几则涉及语文“课容量”的言说。

“原来的课堂,处理十五个问题我就觉得心力不足,可这堂预习的较透彻的课竟完成了大小五十四个问题,由此可见预习的重要性。”(摘自崔其升,邱学华,谢金国著《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一书)

“这些功能可以起到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图片、影像,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最终提高听课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摘自陈瑾《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一文)

“深入浅出的备课。1.把文本的理解加厚;2.把作者的思想读厚;3.把作品的链接添厚;4.精当巧妙的教学设计。

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1.交流的问题切入点要小,具有可探究性、拓展性;2.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3.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摘自赵海燕《加大语文课堂容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一文)

…………

平心而论,无论是语文教学专业书籍,还是相关语文期刊杂志,以及我们语文教师平日里的教学、教研活动,“课容量”成为了语文教师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综览相关言说,我们虽不能给予“课容量”一个明晰确切的概念界说,但我们能够给予“课容量”以一般理解意义上的内涵概括:首先,“课容量”一般倾向于“大”,也就是说课堂问题数量多。如《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一书的相关节选,显然,教者对“原来的课堂,处理十五个问题”的状况是不满的,对“竟完成了大小五十四个问题”是满意的。其次,扩充“课容量”须要使用多媒体。如《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一文,作者认为“这些功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大课堂容量”。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在作者看来,多媒体五彩斑斓地介入,是增进语文“课容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再次,“课容量”须要教学知识的全面呈现。如赵海燕《加大语文课堂容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一文,作者认为欲加大语文课堂容量,须要在“文本”“作者”“作品链接”等多方面下气力。笔者以为,“问题多”“多媒体的使用”“知识全面”这三点,是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心中评判语文“课容量”的主要标准。

实际上,细细品咂,上述认识不乏缺失片面之处。“问题多不多”“多媒体的使用与否”“知识的全面与否”这三个问题主要聚焦于课堂教学的“外部”,而并未触及课堂教学的“内核”;进一步推究,哪一门中学学科教学中没有这三方面“外在”考量呢?换言之,语文学科特性的东西似乎并未真正进入“课容量”的视野中。

多年以前,余直海老师就曾说:“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和贮存丰富的知识,但是,其目的不限于知觉或记住某些信息或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才算是真正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才能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语)”

上述言说的核心词汇是“思维”。语文“课容量”须要“语文思维能力”的介入,方能称其完整圆满。笔者以为,“课容量”的大小应与学生的基础水准、吸取消解能力等关联,一味追求“课容量”的巨大必然得不偿失。语文教学多“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并不是很多。因而,语文教学,语文“课容量”的审议,是须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换言之,是须要重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植与养护的。

笔者以为,唯有廓清品评“课容量”的向度问题,才能真正将语文阅读教学拿捏得更为合理。为便问题聚焦,下面,笔者结合古典诗歌教学具体实例谈谈相关内容。

一、课例研探

我们先来检讨两个关于《登高》教学片段(探寻“情

景交融”部分)的课例。

《登高》教学活动片段简述一:

1.导入新课。教师介绍杜甫创作《登高》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3.鉴赏诗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核心问题: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确:诗歌中主要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意象;这些意象中包含着作者孤独思乡的情感。)

4.总结诗歌表达技巧。(明确:情景交融等。)

《登高》教学活动片段简述二:

1.学生朗读,教师纠正学生误读字音与朗读节奏。

2.学生完成以下表格,教师相机点拨。(注:黑体字为教师出示信息,非黑体字为学生完成信息;情感或事物特点的概括可相机调整)

3.学生选词填空。

本诗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急促高远、明晰清明的意境,表现出无边无尽的思乡情感。

这两个教学片段,均着力于让学生品味杜甫《登高》一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两个教学片段均把握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意象。前一案例极为典型,且大量出现于一线教学实践中。我们单纯以知识容量视野与后者相较而言,并无轩轾之分,但凭借语文的专业感,我们能感到后者略胜一筹。显然,这种感觉是不能以单一的知识容量视野来释读的。

下面,我们从语文“思维能力”角度,细细审议上面两个教学片段。

不可否认,课例1中的第3步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然而,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教给学生的大都为单纯的信息提取能力(如“诗歌中有哪些意象?”)与模糊的抽象概括能力(如“这些意象包含作者哪些情感?”)。信息提取能力并非不重要,而对于中学阶段,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心不宜放置于此,否则仍会日复一日地上演“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却无法拟造出一个像样的比喻句”这样的悲剧。实际上,语文思维能力,特别是古典诗歌教学中,对学生想象、联想等能力的培植,是须要教者们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在学生想象等较高能力薄弱的情况下(这种情况还比比皆是),训练抽象概括能力不能走模糊不清的道路,否则更会使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始终是云雾萦绕。课例2已经几乎回避了单纯的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中心词”与“修饰语”处还有遗存)。虽然一些事物特征的归纳与“学生选词填空”等部分中的内容还有待商榷,但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教学重点转向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完成表格末项“情感(事物的特点)”后,学生把握“意象”将不再朦胧,眼前会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晰的点。他们会重点关注含有修饰语的意象,并会以修饰语为切入点,抽象概括出作者的情感或者事物的特点。表格的直观等特性会把这种“关键点”的效力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实际上,在很多理工科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思维能力”的呼唤与培植,鲜明而有力。《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于2009年第24期曾刊载过一篇名为《例谈课堂容量与课堂思维容量——〈直线方程〉同课异构课例评析》的文章。仅仅透过题目,我们便会汲取不少教益。只是,现在的很多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结语

语文教学的“课容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繁复工程的集合。当然,上文所及内容,仅仅只是一个端启。笔者希望这个端启,给语文教学“课容量”的品评带来一种思考。有论者曾提到:“‘课容量’不能以单纯的知识视野为评价基础,在知识等量的情况下,思维能力视野的宽窄将制约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病态格局的成因多层多面,但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的长期匮乏乃至阙如应是其重因之一。

当然,值得补充的是,语文教学“课容量”虽然与“思维能力”紧密相关,但如果深究下去的话,这个问题似乎还可以从“文体样式”“语文特性”“授课类型”等三个维度进一步延展开来。简言之,语文教学研究者可以从“文体样式”的不同出发,结合语文独有的“学科特性”及“授课类型”,从“思维能力”角度,进一步细化语文教学“课容量”品评中的各类细微差别。这份微观工作,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助益颇大,值得相关论者加以深度关注。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容量意象思维能力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培养思维能力
水瓶的容量
培养思维能力
意象、形神
IQ下午茶,给脑容量加点料
小桶装水
改进等效容量法在含风电配网线损计算中的应用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