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

2015-12-02 04:26
山东纺织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经营性农民收入

(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和人民消费这三大因素,而我国投资和净出口已经后续乏力,依靠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消费市场的形势却不乐观,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影响经济增长的瓶颈也日益明显[1],如何通过扩大居民需求的方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60%的国家,农村居民是我国主要的消费群体,如何合理引导农民消费,启动农村市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有效地促进6.3亿农民进行消费,提供消费水平,打开农村市场,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消费决定理论,在供给充分的情况下,收入是决定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需求越旺盛,反之则弱。收入不仅影响农民的总体生活消费水平, 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2]。本文以2003年到2013年的数据为依据,根据农民的收入构成分析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1 农民收入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

自建国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消费水平上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上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农民人口已摆脱贫困,向全面的小康社会发展。

1.1 农民收入结构及变化趋势

农民收入按来源划分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有重要地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所占比重较小,但增长幅度很大。(见表1)

表1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2003年,我国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为1541.28元,到2013年,增长为3,793.2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但是纵向来看,经营性收入的主体地位逐步弱化,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从2003年占比58.8%降到2013年的42.6%。工资性收入比重逐步增加,这是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工资性收入占比由2003年的35%逐年上升到45.3%,即将取代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最主要的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虽小,为2.5%—3.5%,但是增长幅度较快,由2003年的65.75元上升到2013年的293元,年均增长16%。转移性收入实质上是中国的收入再分配机制的产物,它是为了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在2003年到2013年间,所占人均纯收入比重由3.69%上升到8.82%。

1.2 农民消费水平现状

2003年—2013年,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比如免除农民部分税负、推进家电下乡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定提升,由1943.30元上升到6625.50元,年均增长率达13.1%。

表2反映了十年来农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过程,从数据来看,食品类消费支出逐步下降,但仍然占主体地位。交通通信支出上升幅度最大,其他类支出虽然上下浮动,但基本保持不变。在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用于食品、住房的消费支出,占比达到56.28%,而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及医疗消费的总和仅占28.64%,农民消费支出仍然处于较低层次,支出结构不够均衡。

表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各项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单位:%

2 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第一部分中介绍了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现状。本部分通过研究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

首先,经营性收入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对农民的消费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它的首要功能就是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当经营性收入提高时,农民就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会逐步提高。但由于农业经营受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农民经营收入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这就使农民选择谨慎消费,增加储蓄。尤其是当前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农民只会拿出一部分剩余用于娱乐、教育、保健等方面。

其次,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所得收入大多用于居住、文教娱乐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限制,工资水平相对偏低。另外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占农民收入比重较小。财产收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会促使农民进行消费,对农民的消费有很强的驱动力,扩大农民的消费范围。转移性收入则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保障性,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大大减轻了农民的消费压力,使农民消除谨小慎微的消费心理,敢于消费,提高生活水平。

3 提高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各项收入。

城镇化进程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据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就业机会多、产业和服务多元化,使得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这一方面有利于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这进一步提高了对农产品的消费能力,扩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又会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进一步提高[3]。随着城市化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机制的落实,中央财政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医保、低保、老年补助等政策的逐步落实,使得农民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因此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农民手中有钱可花,敢于消费。

3.2 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改变农村消费方式。

农村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谨慎保守”。在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农民一般选择储蓄进行防范,而不会进行消费,对贷款等超前消费更是避而远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同时受“盖房、买地、娶媳妇”的传统小农意识影响,农民消费大多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等物质消费,极少涉及到精神层次。而“从众”和“攀比”的心理,也导致了农民缺乏理性消费方式[4]。因此,要逐步转变农民非理性的消费观念,普及大众文化,形成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实现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3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保障制度建设

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保障都依靠国家财政政策的扶持,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受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多,农民收入不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水平以及教育事业在农村的发展还比较落后,社保保障层次较低、覆盖面较小,医疗卫生设备落后、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教育事业仅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这就会给农村居民在养老、看病、接受教育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国家要加大财政的支出力度,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努力实现农民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全覆盖,减轻农民对不可预期支出的负担心理,减轻看病和养老负担,使农民能够敢于消费、放心消费[5]。

[1]郭亚军.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2]李喜梅. 河南省农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的影响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 2010;22(9): 191-193.

[3]叶彩霞. 城市化进程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分析[J]. 城市化 , 2010;17(10): 26-30.

[4]许艳杰. 农民消费特点及启动农村消费的建议[J]. 热点透视 , 2008;(4): 41-42.

[5]陈奇. 我国农民消费水平问题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经营性农民收入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