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三大产业”牵手承德

2015-12-03 03:39李焱
投资北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承德市承德中关村

文/本刊记者 李焱

近日,京津冀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之一的承德市与中关村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2+3”合作体系,构建“领创空间+协同创新共同体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服务平台,促进大数据、节能环保、大健康三大重点合作领域产业融合,合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2+3”合作体系助力协同创新

通过本次合作,承德将成为中关村两大新锐“品牌”——“中关村领创空间”和“中关村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基金”的合作城市。根据双方协议,承德将建设“承德中关村领创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概念,把中关村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平台等要素,与区域优势相结合,整合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资源,搭建线上虚拟服务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空间,打造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引领创新,服务创业,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人才战略和经济发展。

中关村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基金还将在承德设立子基金,以基金为纽带,发挥金融联动作用,为承德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及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共同促进承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记者了解到,中关村管委会与承德市政府早于2012年9月就签署过战略合作协议,一个时期以来,通过干部挂职交流、互访对接、考察推介、项目引荐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创新合作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承德发挥区位、生态、气候、水源、电力、地质等特色优势,结合中关村创新资源、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品牌服务等突出优势,共同加快发展大数据、节能环保、大健康产业,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关村管委会表示,此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创新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是双方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河北省两地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承德市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益尝试。

“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初具雏形

此次“承德·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合作暨项目签约仪式”上,中关村200多家大数据企业齐聚一堂,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戴尔、浪潮、万国数据、数海科技、亚信、中兴网信、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的大数据公司与承德签署了协议,将在承德部署建设数据中心、区域总部等,投资总额预计达到220亿元。

去年,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提出打造“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驱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地区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以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抓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之后,北京市分别与天津市、河北省签订了《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合作协议》。协议明确提出,共同谋划打造以“中关村数据研发服务–张家口、承德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从环境和区位优势来看,张家口和承德是距离北京最近的适宜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发展数据储存产业的区域。以承德市为例,承德市地处北寒温带,空气优良,水源丰沛,年平均气温低于9℃,地质结构稳定,自然灾害风险低,具有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截至2015年6月底,承德市电力总装机380万千瓦,发电量61.18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发电量占一半以上,电力价格按直供电方式计算,具有较强的能源优势。承德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过渡地带,拥有“一市连五省”的优越地理位置,构筑了以“一环九射”高速公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网络。2017年京承高铁开通后,将纳入北京1小时生活圈,对高科技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不过,虽然拥有大数据产业的良好环境和区位优势,此前张家口、承德的大数据产业并未取得长足的发展。随着此次协议的签署,张家口、承德相继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迈开步子,再加上此前已经分别具备一定研发基础和装备制造基础的中关村和天津,“中关村数据研发服务–张家口、承德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主线的“京津冀大数据走廊”由此初具雏形。

承德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承德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大数据应用为导引,聚集大数据产业资源,全面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探索多元化投融资途径、推动大数据产学研用结合、着力建设绿色数据中心。

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承德市将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一城六中心”建设工程,将在高新区规划7000亩园区用地,重点打造承德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城,建设大数据云中心、大数据人才培训中心、大数据孵化中心、大数据产业研究中心、大数据评估与交易中心、大数据产业服务中心等“六个中心”。“四平台一节点”工程,即建设大数据交易平台、品牌推广平台、大数据企业融资平台、大数据安全平台,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立互联网通信骨干节点。“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将利用大数据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施政务办公智慧化,实现民生服务智慧化。“大数据灾备中心建设”工程,将使承德市大数据云中心成为面向全国服务于京津冀的大数据灾备服务中心。

承德市为了吸引更多的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入驻,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招商等方面给予优惠,向在承德落地的大数据企业倾斜。

此外,还专门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创业项目孵化、应用示范等。

共享大健康、节能环保创新资源

中关村和承德在资源禀赋、功能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互补性,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可以说“一拍即合”。

8月初,承德市政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产业合作及环境治理对接会上,发布了12个方面、119个环保项目,科净源、嘉博文、中关村智慧环境产业联盟等一批中关村企业、联盟,已与承德在尾矿处理、水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方面开展合作,签约近20项合作项目。

在大健康产业领域,承德基于气候、生态、中药材资源、产业基础等多方面的独特条件,将依托中关村原创能力强、产业层级高、研发资源要素雄厚的特点,开展智慧健康、智慧医疗、现代健康管理、养生养老、生物医药、中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此外,借助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中关村设立技术审评分中心和行政许可办事处、中关村企业在京津冀地区试点实施研产分离监管的创新政策,承德将积极争取“原创”在中关村,生产在承德布局,打造承德中关村大健康产业基地。

在科技资源共享领域,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资源将全面对接承德科技创新需求,谋划建设承德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中关村方面表示,承德市在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具有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优势,中关村大健康、节能环保科技研发优势突出,两地创新合作潜力巨大,可以通过创新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在大区域形成创新驱动为根本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次深化合作,将整合中关村示范区科技、人才、智力、资本等资源和承德生态、区位、产业、空间资源,聚焦大数据、节能环保、大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发展要素和创新资源跨区域加速流动,探讨借助中关村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和高新技术支撑,实现承德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与经济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模式,双方将探索建立稳定完善的共建共享机制,共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提质,对京津冀乃至全国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承德市承德中关村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我的梦
少儿书画作品4幅
轻轻松松聊汉语——夏季避暑胜地——承德市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首次春节诗词晚会由承德电视台播出
河北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
图数解说中关村
论学分银行在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适用性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