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山傩戏活态传承中保护人与被保护人制度的建立

2015-12-04 00:36唐海燕
戏剧之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傩戏活态梅山

唐海燕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论梅山傩戏活态传承中保护人与被保护人制度的建立

唐海燕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活态”是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真魂所在,在梅山傩戏活态传承中,保护人与被保护人都承担了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具体职责和应尽义务。二者要各司其职,尽心尽力,营造自觉传承文化的氛围,构建自觉传承文化的群体,从实质上活跃大众文化生活,把传承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实处。

梅山傩戏;活态传承;保护人;被保护人

“活态传承”这个概念来源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是对其的一种衍生。活态传承是传统音乐延续与继承的传统途径,其中“活态”是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真魂所在,进一步呈现的是传统音乐继续着的生活状态,守住真魂,保护创新。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大形势下,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征途上,建立研究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制度,对复兴地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梅山傩戏作为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这样的衍生与演变,融合了儒、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融合了梅山地区民间艺术、传统习俗,成为多元文化综合体。

1980年代,梅山傩戏还一直封存于安化、娄底、邵阳等地,并未被外人所知。2005年,冷水江等市县的文化部门开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于2008年将梅山傩戏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才让梅山傩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20多年来,学者们从梅山地理区域、梅山名称由来、梅山主体民族构成、梅山历史、梅山文化内涵、梅山宗教与巫傩、梅山音乐、梅山体育与梅山民俗等方面对梅山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梅山傩戏传承的方式方法方面研究甚少,仅有刘亦群的《湖南梅山傩戏传承现状与思考》和禹建湘、龙典典的《湖南梅山傩戏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开发》,严重地阻碍了梅山傩戏生活状态的继续,守住真魂,保护创新的进程。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就梅山傩戏的活态传承中保护人与被保护人制度的建立作出粗略的建议。

一、傩戏保护人的责任和义务

保护人即政府部门,特别是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各地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作为傩戏的保护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保护人的职责方面,要明确工作任务,结合本地的文化特点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要根据国家政策和文件精神,及时有效地传达、执行、落实。特别是在落实国家对传承人的保护和资助工作中,要切实执行,不能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在保护人制度的建立中,保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体现在如下“四能”:

(一)能厘清梅山傩戏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由于改革开放,人民的经济生活得到巨大提升,精神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物质生活的富裕和多元文化的横流,使梅山傩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流行音乐充斥于城市与乡间,成为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的精神大餐。傩戏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被遗忘、被忽视,曾经的“村村有傩坛,处处有傩戏”的繁荣景象只能成为老辈人回忆中的旧照。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伤害和负面的作用是巨大而惨痛的,为了让我们不再成为“赤裸裸”的现代人,我们应该要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复兴民族文化迫在眉睫。作为保护人,只要在思想观念上不排斥传统艺术,正确地认识到传统音乐的真正内涵,经济的发展完全能提供更大的力度来支持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二)能及时有效地传达、执行、落实国家政策和文件精神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遴选工作以来,世界各国对于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保护工作越来越到位。2003年,中国文化部成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5年,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湖南11个州市相继出台相应的文件和制度。一时间,各地区、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本地域本地区遗产的整理、申报和保护工作。截至2014年6月,湖南省已立项县级非遗项目53776项,地市级18186项,省级8586项,国家级1219项。在非遗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漏洞和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者和政策的执行者,应该注意政策引导,加强决策能力,能判断文化价值的高与低,分得清保护措施的缓与急,把有些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不要放进来,对有些属于保护对象也急需加以保护的要全力保护,对有些虽然列入其中但保护的方法并不正确的,要善于纠正,实事求是地采取保护措施,如此等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者和政策的执行者,应该既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性、符号性、行为性、口传性”四大特性,又要充分知晓音乐类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对受众的高度依赖性、成果形态的易逝性、高度精神性”三大特殊性。梅山傩戏既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又具有音乐类非物质遗产的特殊性,2008年梅山傩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后,政府对梅山傩戏的保护并没有持续的、实质性的进展。据调查,目前梅山地区表演傩戏的艺人还都是处在自生自灭的分散自由的状态,保护人并没有落实“保护”策略,政府对傩戏保护的重视流于形式、注重表面,方式方法不具体,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对《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中的“传承发展”问题考虑不周,措施不力。“传承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生存”问题。梅山傩戏保护和传承做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的政府部门的文化管理者仍然还停留在“保存”梅山傩戏的层面,在“保存”之外,努力开辟“生存”之路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作为保护人,必须要在梅山傩戏的“传承发展”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才能为梅山傩戏的保护打开新的局面。

(三)能创造傩戏“活”的环境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现今的梅山傩戏生态环境遭到巨大冲击和破坏,傩戏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完善将成为傩戏“复活”的关键步骤。据调查,安化县境内滔溪镇现存李氏、刘氏、张氏3个傩坛;小淹镇有刘氏、陶氏、肖氏、王氏4个傩坛;江南镇有陈氏、陶氏、黄氏、将氏、王氏5个傩坛;冷水江现存的梅山傩坛坛口有40余个,整个梅山地区的傩坛大多成型于宋元、明初时期,均为家传,清康雍后期成型的坛口30余个,从业傩艺人员达200余人。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大批梅山傩戏表演人员放弃了这门技艺,有的去世了,加上青年一辈无意传承傩戏,认为专门从事傩戏表演不能发财致富,选择外出打工的非常普遍,傩戏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看傩戏、懂傩戏、会傩戏的人越来越少”的局面,其生态环境急需改善和优化。

文化遗产需要特别保护是因为它们遇到生存的危机。所谓“生存”,就是要有生存者所适宜的“活”的环境。梅山傩戏所以被称为“遗产”,就是因为原来滋养它生存的环境丧失了或正在丧失。我们若要使它重新“生存”,就必须修复或重建它的生存环境。对于梅山傩戏这一遗产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有4个:一是充足的经济基础,二是浓郁的文化环境,三是广大的媒体支持,四是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对于梅山这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域,保持这4个因素都有难度,政府部门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用政府手段为傩戏多做一些正面的宣传工作,把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梅山傩戏的文化意蕴,了解它的艺术价值、社会功用价值,这就会给梅山傩戏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另外,建设梅山傩戏博物馆、圈定梅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梅山傩戏原滋原味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创造傩戏“活”的环境、优化傩戏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总之,保护人要动员社会上一切可能的力量加入梅山傩戏保护的行列,让全民都意识到傩戏的深刻内涵和社会功用,自觉参与到傩戏保护的工作中来。

(四)能做好传承人的后盾工作

民间传承人是民间艺术传播与保护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民间传人的保护是保护好民间艺术的核心。由于梅山傩戏的传承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因此要在生活、艺术活动、医疗健康保障等各方面对传承人关心到位,在思想上引导他们、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资助他们、工作上肯定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上、工作上都没有顾虑,有足够的精力和信心投入到对傩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并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有一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被保护人应尽的职责

被保护人即项目的传承人,对他们的保护尤为重要。我认为被保护人的职责有“三个”到位:

(一)所承担项目的传承工作到位

特别是向广大群众传播、展示项目内容,教育下一辈传承人掌握本技术的工作。无论是本项目的展现还是跟旅游项目接轨,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向现代观众真实传播、展示本项目的风采。梅山傩戏一般是由本地巫傩师以家传和师传两系传承至今。在以前,因为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讲究,使其在传承人选方面受限。一般的傩坛都只传技艺给本族之人,为了让此项目的文化不中断,建议传承对象扩大范围,既有本族族人,也有外族人,既可传男,也可传女。在传承的过程中,要真实、原汁原味地、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培养接班人,鼓励和引导年轻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从内心领会、接受传统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敢于、勇于肩负起继承和发扬梅山傩戏的历史重任。

(二)本项目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的整理、梳理工作到位

梅山傩戏无论是师传还是家传,过去都是由师傅手把手教,亲自示范,没有书面的资料辅助,傩戏中所有的唱词、表演章法都需口传心授;加上一些世俗观念的影响,甚至还有师傅不传真经,徒弟面前“留一手”的现象。面对如今徒弟难招,传承人难找,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局面,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的整理格外重要,传承人要有紧迫的社会责任感,做好此方面的工作,为后继有人做好“教本”,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梅山傩戏的传承仍是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为主,书面的资料和音像资料很缺乏,民间艺人对这一点的重要性意识薄弱。非遗保护部门应该勇挑重担,高度重视,实实在在地投入经费,引导、组织、帮助傩戏传承人把各自祖传的傩戏剧目录成音像资料,并(三)梅山傩戏的原生态保存到位

用书面形式记录、出版,为梅山傩戏的传承、传播提供珍贵的资料。

首先要恢复内功。梅山傩戏真功夫的掌握不容易,常年不操练容易失去本真。虽然傩戏暂时失去了繁荣的舞台,但作为传承人,特别是有体力的中青年传承人,每一个巫傩师应该具有的上刀山、下火海等真功夫仍需拣回来。传承人只有在观众面前上得了刀山、下得了火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服,以后才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去做法演戏,去把真功夫传承给下一代。

梅山傩戏记录的是梅山地区祖先生产生活的方式,体现的是千百年前梅山人的民间习俗和生活面貌,保住梅山傩戏的原生态能让后人看到梅山地区历史的遗貌,是梅山傩戏历史价值、民俗研究价值的本真体现。在梅山傩戏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无科仪本经,往往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所有口诀要领都是掌坛师用脑子记下来的。传统的传授方式,使得梅山傩戏现有的十余个传统保留剧目在各个傩坛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这种自由的更改梅山傩戏的内容或演出的形式只会使得梅山傩戏的研究价值渐渐减弱。这是作为传承人特别要注意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和承担的责任。在梅山傩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保护人与被保护人要各司其职,尽心尽力,从实质上活跃大众文化生活方式,让傩戏重新发挥大众精神生活的支柱作用,做到逢年过节有傩戏,社区广场有傩戏,宣传、教育有傩戏,把本土民族文化传承作为群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大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现代人传播传统傩戏的审美意识和心理,营造自觉传承文化的氛围和群体,让社会氛围和学校教育都成为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平台,变傩戏的自然传承模式为自觉传承模式,把传承保护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实处。

[1]刘亦群.湖南梅山傩戏传承现状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1(06).

[2]禹建湘,龙典典.湖南梅山傩戏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开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3).

[3]冯光钰.广东汉乐活态传承及发展的现代视野[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

[4]廖丹.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音乐学,2013(01).

[5]高小康.传统艺术活态保护与当代美学建设[J].文艺研究,2013(07).

J825

A

1007-0125(2015)11-0007-0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梅山傩戏文化研究”(湘哲社领[14号]编号12YBA050)。

猜你喜欢
傩戏活态梅山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活态文化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