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途中跑“屈踝式”着地技术理论分析

2015-12-04 15:00李卫华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腿踝关节髋关节

李卫华(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短跑途中跑“屈踝式”着地技术理论分析

李卫华
(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短跑过程中普通前脚掌着地、全脚掌着地、“信用卡”着地、“屈踝式”着地技术四种不同着地技术的运动学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认为,“屈踝式”着地技术能够与“髋”动力、“屈蹬式”、“扒地式”等技术相结合,易保持途中跑技术的稳定性利于身体质心的推进,具有缩短了缓冲时间有利于较大步幅的保持和加快步频的优势。

短跑屈踝式着地技术牵张反射退让收缩

跑的过程是通过两脚与地面的接触推进人体获得位移速度来实现的,是人体内力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已对短跑途中跑技术以髋关节动力源、“屈蹬式”跑进方式、高抬大腿积极下压的扒着地技术都已形成一致的认同下;短跑途中跑着地技术的研究却尚未达成一致的观念,表明短跑途中跑着地技术仍有待研究,短跑途中跑过程中采用何种方式与地面的接触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通过对当前三种着地技术的分析,提出“屈踝式”着地技术。

1 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数据库等对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和收集等前期工作;结合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运用逻辑、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2 “屈踝式”着地技术分析

2.1“屈踝式”着地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屈踝式”着地技术是指运动员跑进过程中摆动腿折叠时小腿在惯性作用下有意识加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摆动后进入支撑阶段时踝关节背屈幅度较大采用前脚掌着地的一种跑进方式。分析认为,“屈踝式”着地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较其他着地方式有差异。

2.1.1支撑阶段的运动学特征

骆建等指出:前支撑阶段做阻力运动在髋和踝关节肌肉同时进行克制性收缩的时间内,髋、踝关节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使人体获得的水平支撑反作用力为相对增大,若该力小于脚着地时的水平制动冲力,人体作减速运动;若该力大于脚着地时的水平制动冲力,人体作加速运动[1]。

(1)前支撑阶段。

“屈踝式”着地技术是较小踝关节角度下形成的摆动腿摆进惯性下有意识下压小腿的前伸扒地的跑进方式本身己形成了一种“扒地式”技术的前段,因此较小踝关节角度有利于“扒地式”技术的形成,易获得较大人体运动的支撑反作用力,推动人体做加速运动,具有缓冲时间短的特点。

(2)后支撑阶段。

进入后支撑阶段后踝关节逼紧使得跟骨和小腿骨之间不能再进行相对运动,踝关节角度不能再继续缩小,在进行缓冲时的较大蹬伸角度为支撑后的蹬伸环节提供动力储备。吴太平指出,快速前摆大腿能对人体产生向前上方的拉力,减少制动,使身体快速前移,缩短支撑时间,并带动同侧髋关节前移从而增大步长[2]。“屈踝式”着地技术的摆动腿向前摆进是以同侧髋关节围绕人体垂直轴旋转快速剪切前送的伸髋技术,膝关节的高抬让大腿相对领先与小腿之间形成了较小的膝关节角,在动力源和意识的强化下踝关节提前背屈,使小腿做快速回摆的扒地动作,保证了“屈踝式”硬缓冲跑进过程中同侧髋关节的前送距离。有研究表明:步长的增加是缓冲时间增加、摆动腿前摆与送髋相结合来实现。因此“屈踝式”较小踝关节角度的硬缓冲着地特点只加快了人体跑进步频,对步幅的增加没有明显作用。

2.1.2摆动阶段的运动学特征

徐茂典认为,摆动腿的最大摆动速度是影响支撑时间的关键,并直接影响途中跑的速度[3]。分析认为,“屈踝式”着地技术在摆动阶段有意识的下压伴随小腿前伸的跑进方式, 有利于股后群肌肉保持适度紧张而非完全放松状态;有利于肌肉的弹性成分被拉长始终参与运动,具有大小腿的折叠角度较小、缓冲时间短、两腿的快速剪切的特点,促进了较快步频的技术风格的形成。高抬大腿积极下压扒地膝关节的角度减小,呈相对固定状态减小了关节的灵活性, 使人体垂直速度波动较小,保持了重心的稳定性也减少非必要性能量损失,为着地前的扒地技术做好了准备。

2.1.3支撑阶段身体质心速度变化的运动学特征

短跑是一项快速完成固定距离所需时间记取成绩的一项高强度运动。质心水平速度的大小是影响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短跑训练中应力求以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减少垂直方向的速度为前提。较大的垂直速度将导致重心起伏过大,降低水平方速度的再分配;因此在对着地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时必须保证水平速度的获得、分配为前提。“屈踝式”着地技术特点在短跑过程中重心移动特点表现为支撑前期小腿做退让收缩髋关节作为动力源使膝关节相对固定、踝关节角度达到最小,减少了前支撑阶段的踝关节运动幅度,与“屈蹬式”跑进方式的结合既减少了缓冲时间又降低了身体重心的起伏保证了身体重心水平移动的稳定性。再则,当支撑腿转换为摆动腿时由于“屈踝式”着地技术的踝关节在支撑时几乎无法再进行垂直方向上的缓冲来损失速度,只能随身体重心的前移伴随踝关节蹬伸来完成缓冲过程,此缓冲过程与人体做相向运动和人体位移方向水平向前,减小了身体质心的上下起伏保证了水平方向的位移速度。综上可知:“屈踝式”着地技术能够保证人体在水平方向跑进的稳定性和维持水平方向的位移速度。

2.2“屈踝式”着地技术与着地髋、膝、踝关节的关系

2.2.1髋关节运动方式对比分析

短跑“髋”动力源的说法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对不同着地技术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虽然其他三种着地技术也能够保证髋关节的前送,但全脚掌着地时瞬间支撑、缓冲时间较长,对髋关节核心力量的利用率不如“屈踝式”高。而“信用卡”着地技术在跑进时需要小腿充分折叠后勾紧脚尖,使股后群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前群肌肉被拉长。后群肌肉的紧张状态不利于实现两腿的快速剪切与实现步长的增加。陈春虎指出:采用较小踝关节的着地技术着地后较大后蹬角度反射性的使摆动腿的髋摆动角度得以增大[4]。分析认为:良好屈蹬技术的形成需要膝关节相对固定角度的跑进模式,较小的踝关节着地技术和膝关节摆进时的相对固定必定以髋关节作为动力源,在摆动腿向前摆进时出现以同侧髋关节围绕人体垂直轴旋转快速剪切前送的伸髋技术。由于着地前踝关节背屈幅度相对较大被迫小腿肌肉提前做退让收缩通过牵张反射原理来实现调动大肌肉群的参与起着积极作用,提高了核心力量利用率。综上可知:“屈踝式”着地技术对髋关节动力源的利用率较高,相比其他几种着地方式更合理。

2.2.2膝关节运动方式对比分析

分析认为,全脚掌着地技术能够充分的保证髋关节的前送,可将膝关节角度保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小腿的快速扒地回摆;但全脚掌着地时踝关节已经无法在进行支撑时的缓冲,人体腾空伴随惯性作用力在脚趾蹬离地面时膝关节前倾角度较大,较难维持人体跑进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信用卡”着地技术既要求小腿充分折叠时后脚尖勾紧,又要着地时踝关节压紧保持较小角度着地时脚与地面保持一张信用卡的距离,然而在两者进行角度的转换着地瞬间踝关节和膝关节都会缓冲掉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不利于水平速度的获得和人体质心稳定性的保持。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也增大使得大小腿的折叠后的角度较小,充分的折叠出现对适度紧张的肌肉短暂的放松,有利于髋关节的快速发力与旋转。由于在跑进时大腿后群肌肉保持了适度紧张,在加上踝关节角度较小时肌肉提前做退让收缩,膝关节相对固定与“屈蹬式”蹬伸跑进方式相结合避免了腾空过长的时间消耗,又增加了整个支撑面的稳定性。因此,不论是从对人体质心稳定性的保持上还是在膝关节运动方式与其他技术的衔接上“屈踝式”着地方式都优于其他两种着地方式。

2.2.3踝关节运动方式对比分析

不同着地方式要求踝关节着地角度有较大差别。对比分析表明:全脚掌与“信用卡”着地技术、普通前脚掌着地技术要求踝关节背屈角度相对较小,反之蹬伸时角度也小,因此对踝关节这一动力源的利用率就相对较低。较小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让踝关节活动空间较大,不利于稳定支撑和踝关节动力的利用。“信用卡”着地技术勾紧脚尖这与我们人体跑进时小腿向后折叠的力的方向相反较难以控制,不易与“扒地式”技术相衔接。而“屈踝式”着地技术着地时踝关节的背屈角度相对较大,是一种踝关节角度较小的着地支撑方式,踝关节活动范围较小着地时小腿肌肉做退让收缩有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性支撑;较小的踝关节角度和踝关节结构决定了对踝部速度和力量传导损失的缓冲减小,从而利于速度的保持。此外,较小踝关节角度的形成在摆动腿在快速向前摆动时的有意识高抬大腿积极下压伴随着小腿前伸的扒地跑进方式本身己形成了一种“扒地式”技术的前段有利于“扒地式”技术的形成。良好的屈蹬技术的形成需要一种膝关节相对固定角度的跑进模式,由于在跑进中膝关节角度相对固定那么对动力的补充则会出现漏洞,而较小的踝关节着地技术可以在缓冲时能够较大蹬伸的踝关节角度来提供动力。

3 结语

“屈踝式”着地技术是指运动员在跑进过程中在摆动腿折叠时小腿在惯性作用下有意识加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摆动后进入支撑阶段时踝关节背屈幅度相对较大,采用前脚掌着地的一种跑进方式能与“髋”动力说、“屈蹬式”后蹬技术、“扒地式”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着地方式。

“屈踝式”着地技术有利于膝关节角度的固定缩短了人体的缓冲时间、保证了人体跑进的稳定性,支撑前期较小的踝关节角度为支撑后踝关节的蹬伸提供动力。

“屈踝式”着地技术缩短了人体的缓冲时间为两腿的快速剪切和髋关节前送准备,保证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加快跑进步频和保持人体跑进的步幅。

因“屈踝式”着地技术对关节支撑能力、运动协调能力、股后群肌肉协同能力要求较高;此技术的应用应建立在运动员有一定训练基础之上。虽体育实践过程中“屈踝式”着地技术已有成功案例,但实践中仍需因人而异。

[1]骆建.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的生物学特点及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59-62.

[2]吴太平.再论短跑技术训练中“以摆带蹬,蹬摆结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12(4):46-47.

[3]徐茂典,吴雪山.短跑途中跑支撑阶段摆动腿某些运动学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22-123.

[4]王洪昭.200米短跑运动员卢尚滨的途中跑技术运动学比较分析[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2.

G822

A

2095-2813(2015)01(b)-0045-02

猜你喜欢
小腿踝关节髋关节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小腿抽筋不简单
我的朋友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