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2015-12-05 11:49施财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放风筝古诗创设

施财凤

寓教于乐,顾名思义,指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的稳定性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快乐的氛围注重创设让人轻松的情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如同嚼蜡,索然无味。所有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体现它的美感和活力。现在我以教学古诗《村居》为例,来谈谈自己多年来教学语文的感悟。

一、以旧带新,巧设情境

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诗题,接着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相关古诗,用问题引入教学,问题可以是: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致?都分别列举了这个季节当中的哪些景物?同时我还问了一个学生们最乐于思考又乐于回答的问题:诗中的孩子们在这个季节做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本环节设计问题的目的是引入新知。为了让学生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季美景图和孩子们放风筝的动画,让他们听潺潺的流水声及孩子们放风筝的欢呼声,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此一来,学生们很快便感受到那美妙的意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与文本中的人物融为一体。

二、利用音乐营造情境

课堂上当学生们兴味正浓时,我便选择优美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开始简介诗人:高鼎,清代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他的诗大多是描绘自然景物的。那时,我从学生的眼神、表情触摸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优美的音乐似乎把他们带入一个遥远的时代。这样浓厚的氛围为下一环节诗词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做好了情感铺垫。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巧借疑问,创设情境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第三阶段,我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时。有学生问道:“老师,诗中的‘醉什么意思?”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先是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做法,然后要求同学们将这个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让他们用“醉”组词,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陶醉”,于是我便趁热打铁,问道:“诗中谁被谁陶醉了?”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境界里。

四、利用插图,再现情境

其实,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最大难题是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为了给学生解决如此难题,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把图和诗文进行对照,让学生仔细看图之后,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个同学说:“我看见的是,三个孩子手里拿着长长的线,正放风筝呢!瞧,他们还面带笑容,多专注啊!”另有一同学补充说:“那天的风可大了,把风筝吹得高高的,看那三个小孩子的样子,他们一定在大声欢呼吧……”我顿时被学生们纯真的想象打动了,被他们那丰富的想象感染了,立即表扬他们说:“同学们,你们不但能仔细观察,还善于开动脑筋思考,真不错!”同学们个个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他们内心的欣慰和自信。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广袤的语文天地中自由地飞翔,快乐地遨游!?

猜你喜欢
放风筝古诗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拟古诗”之我见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放风筝
放风筝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