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温度的文字拨动学生心灵

2015-12-05 11:51龚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巴金魅力意境

龚艳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字字蕴含着滚烫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课文,徜徉在充满感情的字里行间,触摸富有温度的文字,享受阅读带来的独特体验,拨动稚嫩心灵的和谐共振,熏陶、丰富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课堂承负的重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注重唤醒学生对文字所带情感的体验,对于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积极的阅读主动、强烈的主题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激活文本的意境,让文字温馨可人

文质兼美的课文,尤其是文中那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往往给人以唯美的享受。“入境始与亲”带着学生走进那意境,感受如画的文字,会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文字的温馨可人,产生对母语的惊叹和热爱。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孔子游春》开篇即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绚烂明丽的春光图,这优美的意境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说清楚。教学时,我带着学生进行阅读对比,领悟作者笔法之妙:

师:同学们,读着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明丽的春光图,桃红柳绿,芳草如茵,春风暖阳,很舒适。

生2:从这段话里,我看到了艳阳高照,万物复苏,天地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是啊,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天,多么明丽的春光,多么有活力的景色!这些活力,这些美好,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看老师浓缩过的文字——

(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习习。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构成了这大自然!)

师:你还能读到刚才的感觉吗?

生3:没有了。

生4:这段话虽然和课文里一样呈现了春天特有的景物,但是不能打动我们了。

师:发现浓缩以后丢失了什么吗?

生5:少了一种亲切感。

生6:没有了原文的比喻和拟人,感觉春风不再那么热情,大自然不再那么秀美了。

师:是啊,课文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春风如优美的琴声,给正在出场的春天奏着欢迎曲;大自然呢,作者将她比作伟大的母亲,一切生物都是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让我们感到,走进春天,就是拥抱——

生:大自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轻轻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地阅读这段文字吧!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在本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句式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意境的美是需要有魅力的文字来支撑的。在一番对比和感情朗读中,他们走进了烂漫的春光里,情感被有效激发,文字内在的韵味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在接下来的仿写里,学生们的精彩表达如“满天的繁星是她华丽的礼服”“遍地的野花是她漂亮的绣花鞋”“连绵不绝的长江黄河是她飘逸的丝巾”,充分证明了他们已融入了那份唯美的意境里,并创造了同样温馨可人的文字。

二、引发学生的联想,让文字魅力无限

文字是心灵的倾诉,只有读得懂她的人,才能从心底泛起阵阵涟漪,引起琴瑟共鸣。我们对课文里那些精彩的描写,往往借助多媒体的声、影、画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是满足了眼,弱化了心,久而久之,语言的魅力会日渐流失,风韵不再。抛开直接的感官刺激,带着学生流连在字里行间,去品味,去想象,将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字也和摄像机一样具有优秀的记录功能!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时,我们都会关注到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因为这是一篇好的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我多次观摩过本课的公开课,老师们基本都是围绕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这一角度去指导,让学生领悟其效果。我以为,知晓环境描写的功用当然是必须的,但能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目标。于是,我在教学时就有了这样的设计:

师: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段环境,你从这个描写里,读到了什么?

生1:画面很凄凉。

生2:黄昏、寒风、坑坑洼洼的公路、颠簸的破汽车,很萧条的感觉。

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词,意境跟这里相似。作者写这样的环境,为的是——

生3:衬托人物的心情。

师:这里衬托的是乔依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4:失业后的无助、失落。

师:是啊,破天气,破公路,破汽车,还有一个失业的人,这真是情景交融,令人感慨啊!课文还有一处环境描写,你发现了吗?

生5:作者介绍餐馆时有一句:“餐馆里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师:这短短几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6:店主的家境贫寒。

师:在这简陋的环境里,服务是不是也差劲呢?

生7:不是,店主很热情,先递上雪白的毛巾,后忙来忙去,端茶送饭,让人感到很温暖。

师:简陋的环境,热情的服务,这形成了强烈的反衬。请大家想一想,课文还出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生8:卧室!我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温馨,因为女店主对乔依很关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师:我们可以仿着前面两处的写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一写卧室的环境,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文字最美!

从阅读文字、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到运用文字写出魅力文字,学生在尽情的联想和想象中经营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对文字的表现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便是将学生引向值得关注的地方,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在享受文字的魅力的同时提高语用技能。

三、结合个体的体验,让文字生命跃动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并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课堂上,将抒发自我独特体验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这一过程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深刻感悟,还有对文字无限生命张力的惊叹。这时候,他们对文本不仅仅停留在信息表层的感知,还有心灵的共振,审美的追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发自肺腑的话语,他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文中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至今仍焕发着无限活力。带着学生细细玩味,从大家之言到凡人只语,其间与文字亲密接触的过程,就是彰显生命活力的过程。

师:巴金爷爷跟家乡的孩子们谈了人生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1:巴金爷爷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师:从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

生2:人活着的快乐,不在于享受了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对他人奉献了多少。

师:说得太好了!你也是一名哲学家!

生3:一个人只贪图个人享受,他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

师:这正是巴金爷爷想要告诉我们的。

生4:巴金爷爷还说,他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我觉得结果,就是取得成功。

师:对,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有理想、肯奋斗的人生!

生5:巴金爷爷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和第一句意思差不多,也是说的要能给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6:白吃干饭就是只图自己享受了,给社会添光彩,就是说要做出贡献来。

生7:从巴金的话里,我明白了:一个人首先要让自己成才,这样才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这样的人生,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师:大家真是巴金爷爷的知己啊!

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很容易被发掘,被发挥,但上出浓浓的语文味,让文字彰显活力,却要动很大的一番心思。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课堂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确实,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好文字是品出来的。根据教材不同文本题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必将会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尽情享受“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美好境界,在不断的心灵震颤中爱上富有情感温度、充满迷人魅力的中国文字!?

猜你喜欢
巴金魅力意境
海上日出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东方欲晓》的魅力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