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模式研究*

2015-12-05 19:02毅李春艳李秋平彭婵任建立
体育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生体育锻炼

刘 毅李春艳李秋平彭 婵任建立

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模式研究*

刘 毅1李春艳2李秋平1彭 婵1任建立1

(1.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2.益阳市桃江县武潭镇中学,湖南 益阳 413407)

在研读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标准》基础上,把握医学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调查“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提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研究。结论:(1)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力度不大,缺乏特点;功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不严谨;与职业特点结合力度不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以校园体育比赛和社团活动为主。(2)构建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平台,须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组织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新标准;医学类;高职高专;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

2014年国家教育部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标准》。“新标准”就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保障与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要求。“新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新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1]。笔者在研读国家《高等学校体育标准》的基础上,把握医学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调查“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提出“课外体育俱乐部”形式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并从组织结构、管理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其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推广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根据研究需要,收集有关以“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等为关键词的文献资料,了解我国政府颁布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查阅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开展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制订了《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课外体育俱乐部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的发放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调查工作,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73份,有效回收率为94.6%。

1.2.3 统计分析法

对问卷调查表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国家政策文件的课外体育活动研究意义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文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

2014年国家教育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标准》。2014年教育部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的有关要求,特制定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各地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考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科学规范、导向明确、诚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将组织开展体质健康测试计入教师工作量。要加强测试场地、设施和器材等条件建设。要加强相关技术培训[3]。

从国家政策文件中,我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问题、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身心发展问题非常的重视,并在体育工作、体育课程和体质健康监测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制度,以此来推动和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笔者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教学改革力度不大,缺乏特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虽然贯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但是教学改革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未能建立符合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

第二,课外体育活动功能定位不明确。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的重要平台[4]。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案设计存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和可操作性不便的情况,甚至有些学校没有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案和制度。

第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以校园体育比赛和体育社团为主。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依托校园体育比赛和体育社团的形式开展。校园体育比赛主要是依靠学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和体育教学部门组织进行,比赛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节田径运动会和学校的各类单项比赛。单项比赛主要为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健美操比赛和排球比赛等项目。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社团主要是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由学生自发申请组织的体育锻炼团体。由于缺少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其社团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不是很明显,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不佳。调查发现,体育社团主要有跆拳道协会、羽毛球协会、体育舞蹈协会和武术协会等。

第四,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不严谨。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考勤管理和过程管理[5]。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没有形成详细的制度,考勤管理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部分学校只是安排学生会干部负责考勤。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管理中,由于缺乏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体育活动的效果不佳,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第五,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与职业特点结合力度不够,对结合职业特点所需要发展的身体素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医学等知识重视不够。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传统养生知识、中医传统功法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不紧密。

2.3 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平台建设

2.3.1 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

“新标准”中规定普通高校须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发展形式,一般以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舞蹈、武术、健身健美等项目的课外体育俱乐部[6]。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俱乐部应该把具有共同兴爱好和需要的学生自愿地组织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技能学习、体育竞赛活动及裁判培训等。根据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应该设置专门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部门,集中安排在下午或者周末,由体育教学部门具体组织,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师资和经费等具体情况,组建相应的课外体育俱乐部。

2.3.2 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至关重要,在问卷调查中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教师访谈中普遍认为:作为体育教学部门应该加强对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和监督,体育教师更应该起到领导、指导和核心作用,使学生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学到体育技能,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比赛组织能力、裁判业务能力、科学锻炼能力和运动能力等。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希望有一个具体的部门能够组织大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学生也希望走出寝室,去认识更多的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学到相关的体育锻炼知识,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提高自己的比赛组织能力;学生建议课外体育俱乐部多组织一些比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丰富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新标准”中明确规定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1]。

由此,我们应该把握住国家体育文件精神,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调查结果中制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制度。其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由体育教学部门进行考勤管理。以各项目的课外体育俱乐部为单位,由俱乐部负责指导的教师进行考勤。第二,锻炼过程管理。主要是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学生参与锻炼的情况、态度、参与程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价,分别为A级优秀、B级良好、C级合格和D级不合格。第三,由体育教学部门制定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综合评价方法,最后按一定比例计入体育课程成绩,对综合评价优秀的学生通报至系部,给予个人操行分的奖励。第四,医学类高职高专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组织体系的构建。在体育教学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各单项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明确负责的体育教师,通过自荐、推荐和竞选等形式产生俱乐部的会长和宣传干事,制定俱乐部的规章制度和会长、干事职责。由体育教师制定俱乐部的锻炼计划和活动内容,并且纳入至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第五,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建议学校能够给予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一定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日常运作、器材购置、比赛活动经费、校外学习交流和教师课外辅导补助经费等。

2.3.3 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效果评价

2.3.3.1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评价目的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各个要素、过程和效益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其目的主要是督促、激励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不仅培养医药行业的医护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环境。医学类高职高职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评价贯穿于医学生在校的两年时间之内,我们将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锻炼情况和体育成绩、学校学生评优评先、个人操行分和奖学金等挂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体育课程成绩,以此来提高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重视程度,激励医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2.3.3.2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评价内容

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新标准”对体育课程的要求,结合问卷调查的情况,以及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现状,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内容的探索:第一,一年级医学生的评价内容。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体育课程开设时间一般只有一年,共计68学时,没有达到“新标准”的课时要求。在对一年级医学生进行评价时,由于时间比较充裕,除了正常的体育课教学以外,有时间有精力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锻炼。因此,可以把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综合评价情况纳入至体育课程的期末成绩,其比重为每学期占15%。第二,二年级医学生的评价内容。由于该学年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紧,面临实习的准备工作,又没有体育课程的安排。因此,建议把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综合评价情况纳入至学校选修课程的成绩,合格给予2个学分。

2.3.3.3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评价标准

从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评价标准的制定主要考虑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的次数和效果两个方面。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计划是从第2周至第15周结束,每周两次,每次的活动时间为90分钟,有体育教学部门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形式主要是技能教学、裁判培训、比赛的组织能力培训、体能训练、户外活动和交流比赛等。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活动的次数占60%,锻炼效果占40%,考勤制度参照体育课教学的考勤实施。

总之,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学校的支持、体育教学部门的全程指导和组织、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积极参与,依靠各类各级体育比赛和交流,才能有效地实施,形成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

3 结论

3.1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力度不大,缺乏特点;功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不严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以校园体育比赛和社团活动为主;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与职业特点结合力度不够。

3.2 构建基于“新标准”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平台,须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组织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新标准”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成立专门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部门,由体育教学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加强考勤管理和锻炼过程管理,制定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组织体系,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评价体系。医学类高职高职院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评价贯穿于医学生在校的两年时间之内,将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锻炼情况和体育成绩、学生评优评先、个人操行分和奖学金等挂钩,并按一定比例计入体育课程成绩,以此来提高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的重视程度,激励医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1]教体艺[2014]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Z].

[2]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2013-11-12.

[3]教体艺[2014]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Z].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万海波,李书泉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功能定位、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5):58-62.

[6]周登高.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 (11):3-18.

[10]董小燕.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管理技能与课外体育锻炼阶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 (1):75-79.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 of Iatr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New Standard

LIU Yi, etal.
(H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Zhuzhou 412012, Hunan, China)

Based on read up the state-issued “Universities Sports Standard”, seized the cultured features of iatr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s, looked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atr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t resource-conserving & environmental-friendly society model zone changshua-zhuzhou-xiangtan, presented the research of iatr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 promote mode.Conclusion are as followed: 1)The reformation of iatr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s insufficient and is lacking in trait; the function definition is vague and the management is incompact ; the combin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is not enough ; the development form of extracurricular athletic activities are mainly campus athletic competition and club activity.2)To build up the iatr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 platform based on new standard and analyze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 from it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evaluation.3)The research result carried out the spirit of state file, guide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has definite use for reference.

new standard; iatr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 mode

2014年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指令性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新标准”的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模式研究。

刘毅(1980-),湖南益阳,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生体育锻炼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