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①

2015-12-05 07:27冯振伟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02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郑州市体育产业服务业

冯振伟(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 河南郑州 450002)

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①

冯振伟
(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郑州市的健身服务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调查数据与文献资料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体制创新和政策扶持为前提;以提高现有场馆利用率和加快场馆建设为基础;以培养体育健身服务类人才为关键;以引导体育健康消费为核心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郑州市健身服务业现状发展对策

①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课题(编号:142400410139);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编号:14B890005)。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休闲、娱乐和健身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形式。此背景下,为广大消费者强身健体、体育休闲需要而提供体育器材、场地和健身技术指导的有偿服务行业——体育健身服务业应运而生。该行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呈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及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学者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着重对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本市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在郑州市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广大市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健康的关爱程度不断高涨。市民群众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人群比重迅速增长,为健身服务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且呈现出以下特点或趋势。

1.1总体规模和从业人数增长速度较快

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经营场所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每年约以20%的速度增长,截止2014年底,已经达到1500余家,包括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体育健身教练等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全年经营收入超10亿元,以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为例,2014年郑州市已拥有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近300家。体育用品销售行业市场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从业人数约8000人。在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方面,开展了60余项体育健身技能培训服务项目,参加活动人数年均达500万人次。

1.2不同性质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

1.2.1政府性质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场所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政府体育行政部门通过不断整合体育资源,逐步有偿性开放体育场馆资源,延伸和扩展群众体育工作职能,如郑州市体育场,开设有10多个体育技能项目,自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参加健身的市民200万人次,相当于平均每天约有800人次。在满足政府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老百姓提供了基本的健身需求,也为整个郑州市区域内体育健身服务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1.2.2民营商业类体育健身服务业呈现井喷式发展

社会资源参与体育健身服务业的踊跃程度不断增加,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出现了多种层次的健身俱乐部,一是社区性质的健身场所,一般为房地产开发公司承建,或联合连锁健身俱乐部共同经营,主要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健身配套服务;二是与学校、功能性酒店或旅游度假区域等单位相配套的体育健身场所,数量相对比较多,经营方式灵活,主要针对商务或旅游人士;三是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这一类健身场所一般服务档次高,商业性强,专业化程度高,主要针对有一定经济收入的人士;四是零星的私营个体投资的小型单项体育健身场所,规模一般较小、档次参差不齐,主要是桌球、棋牌、瑜伽、街舞等体育技能培训项目。

1.3体育竞赛表演业逐步形成规模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通过体育与旅游的完美相结合,形成了观光、健身一体化的产业链。已经成为郑州市发展的重要窗口,扩大了城市宣传,极大提升了郑州市的城市地位,扩大了有关赞助企业的影响力。郑州市每年多项世界性、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使赛事、经济、旅游得以融合和发展,促进体育产业新项目的开发,带动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等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4体育技能培训业发展潜力大

拒不完全统计,近两年,郑州市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悦动体育俱乐部暑期培训班共招生了3000余名青少年儿童参加游泳、网球等体育技能的培训。此外,各区、县(市)体育局系统、学校也积极利用体育场馆、教练员等体育资源,开设各类体育项目的培训班。2014年,郑州市及行业协会培训各种体育经营活动专业人员近800人。近年来,随着中招体育制度的确立,针对中考的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机构更是发展迅猛。仅2013年至2014年,郑州市共举办了针对中考体育的培训班超过200个。除此之外,涵盖篮球、网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舞蹈等多个项目的体育兴趣班也比较多。在近两年来达到3000余个,学员超过10万余人。

2 当前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行业发展优惠政策不足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体育健身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较实质性配套政策还未出台。由于具体可行的依据及相关政策并没有出台,地方有关部门在编制经济、体育发展规划中,只是较为笼统地把体育产业(体育健身服务业)归纳到一般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中,忽视了体育产业(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具体特性。在税收制度中,体育经营项目也被归为文化娱乐行业,税收对其制定有较高的税率征收制度,较高的税收使得众多体育服务机构不堪重负,在财政扶持、投融资优惠、水电优惠等政策方面也长期无法到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郑州

市体育健身服务业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2体育健身服务业经营成本较高

虽然目前郑州市具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但动态变化非常大,多数体育健身场所不具备产权,场地设施建设缺乏合理规划以及长效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给市民群众心理带来了不确定性,抑制了健身消费的增长速度。因几年来租金不断高涨、水电仍然按商业经营计价等因素,导致经营成本较高,给多数长期靠租赁商业性场地经营的体育健身服务经营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制约了体育健身企业的健身服务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体育健身服务业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3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场所的名牌效应有待提高

目前,象郑州维体健身、中体倍力健身等具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在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经营单位中占不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无序竞争的经营状态的体育健身企业占绝大多数,象我爱运动俱乐部、塑健身俱乐部等健身服务企业的经营内容还比较单一化,开展分立化、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氛围下,就难以形成体育健身服务企业的品牌效应,如果要带动整个城市健身服务业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必须存在一定数量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健身企业集团,形成健身服务业的示范效应和协同学效应。

2.4市民体育消费理念需进一步加强

在郑州市居民一般性的体育消费支出中,运动服装、器材等体育用品等消费,仍然占到体育消费支出的80%左右。对于体育技能培训、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休闲等更高层的消费所占的比重只有20%左右。体育健身服务的消费别人为可有可无,或被认为是单位的一种福利,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相对于市民整个消费支出的总额,存在着忽视体育消费的明显倾向。

3 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对策发展

3.1以体制创新和政策扶持为前提

尽快落实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即将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相关扶持政策,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使郑州民间资本的活跃性进一步提升,鼓励各种民营资本以股份投资、联合经营、混合所有等多种形式参与到郑州市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当中来。具体举措如下:一是对开展大众健身消费项目或一般体育项目的体育健身企业,实行少征税或免税政策;二是对个体私营资本经营的项目的体育健身企业,免征投资方调节税;三是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制定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向全民健身服务业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全民健身服务业,充分发挥体制创新与政策扶持的积极作用。

3.2以提高现有场馆利用率和加快场馆建设为基础

对现有体育场馆进行彻底排查,挖掘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创造为广大居民服务的各种机会。同时加快场馆建设,一是建设单位应依据城市规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房地产企业应在开发住宅小区时配套兴建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的体育健身休闲配套服务;二是要拓宽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民间资本参与到郑州市体育场馆的建设的中来。比如通过股份制兴办体育场(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者支持。这样以来,在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市场供需状况以及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等发展方面的政策导向将由政府提供,并与社会资本共享,减少体育健身服务业投资行为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3.3以培养体育健身服务类人才为关键

通过体育专业院校、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官方研修机构等多渠道培养体育健身服务业方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通过市场调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联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单位,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再提高的无缝链接。同时,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业人才的待遇和社会认同,构建懂体育知识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体育产业应用人才的成长路径,使得健身服务企业能够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体育健身人才的功效;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业的职业管理机制,从人才培养到社会就业构成闭合回路,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等职业落到具体社会岗位的实处。

3.4引导体育健康消费为核心

体育消费是拉动体育健身服务业的直接动力,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宣讲、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积极宣传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体育学者应进一步加大对不同健身人群的体育需求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健身人群,提出个性化的健身消费方案,挖掘不同层次体育消费的潜力;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应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提供社会更为多样化的健身服务,满足健身人群的心理预期,形成健身需求的动机和行动生成。

参考文献

[1]费瑛,宋华.体育健身服务业现状认识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0(1):19-20.

[2]李相如.全民健身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0-103.

[3]卿前龙.休闲服务与休闲服务业发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03.

[4]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19.

[5]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3.

[6]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6-11.

[7]周慧.论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2-124.

作者简介:冯振伟(1984—),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b)-0181-02

猜你喜欢
郑州市体育产业服务业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小蒜苗成长记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贠红松作品选
体育产业之篮球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