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运动训练理念观点下探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问题解决①

2015-12-05 07:27马国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体能训练运动

马国强

(新疆医科大学体育部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1 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相同点是探讨的基础

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都是用身体的动作、姿势构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承受运动负荷。身体、心理、生理都会对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造成影响,二者都受到器材、自然环境和场地的限制,需防病、防伤及保护帮助,讲究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相结合,同时思想品德教育等也贯穿在其中。所以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是互相渗透的,均要求身体全面发展,使有机体的机能能力得到提高。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时,均有教学和教育的因素,都需要学习体育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2 运动训练理论视角下分析问题解决

2.1 转变观念,重视职业实用性体育的作用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强调体能训练要紧密结合运动员自身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开展,应围绕着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训练耐力素质、身体柔韧性、灵敏性、力量素质这些功能性训练,保证训练内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此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及教学内容也应体现出自身的“专项性”——课程要为将来从事医务工作的学生服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学生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耐力素质及必要的运动医学健康知识是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特别是下肢肌肉的耐力素质和上肢肌肉的力量素质,使机体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此外借助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细心、处惊不变、足够的耐性的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问题心理情绪保持镇定自若、坚定、乐观、自信。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运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医学教育是对人体的科学研究,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体医结合思想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和研发中。当代运动训练在注重研究如何提高运动成绩同时,对训练中出现的损伤、恢复、营养等问题研究也十分系统和细化。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体育领域共同合作开发运动人体医学方面的课程,如:运动处方、医疗体育、预防职业病体育内容的课程等,丰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笔者认为一学期体育课中应安排三次有关运动人体医学方面的理论课,安排在课程的开始、期中和期末,帮助学生了解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试着用了解到的知识分析问题,最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总结问题,突出医学院校体育优势资源,使医学与体育能够达到高度的融合,注重职业实用性体育带给学生的巨大价值,使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为服务于医学院校培养职业实用性人才。

2.2 利用课内外资源,改变“重课内,轻课外”现状

竞技能力通过系统训练得到提高的基础是超量恢复理论,依据是肌糖原的消耗引起了机体糖原的超量恢复,在训练的稳定期内给以新的负荷刺激使机体竞技能力台阶式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需要科学系统的训练,且研究证明发展有氧耐力要比无氧耐力需要更长的训练周期。因此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即体现终身体育的思想。由于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长期性和运动负荷的递增规律,学校应延长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保证学生锻炼的实效性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此外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开展如俱乐部一类的课外活动,同时加强组织管理,使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逐渐提高。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通过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投入,帮助打造其校内影响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吸引学生们加入,对参加体育俱乐部或者社团的学生,学校应给于一定的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参与锻炼。其次学校也应鼓励体育教师参与俱乐部帮助和辅导工作,老师可借助校内外赛事指导俱乐部或社团学生的训练。实验发现,与极少或者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比较而言,课外体育锻炼有规律的,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反映都较高,表明规律的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课外体育锻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则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最后强调社团或俱乐部的训练相比较体育课应有一定的负荷强度,更接近竞技训练模式,满足部分学生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意愿,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综合素质的平台,也为校园体育文化做好坚实基础。

2.3 创新课程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健身性

核心力量训练是对躯干肌肉力量的锻炼,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激活状态和运动中的本体感觉得到有效改善,整体肌肉力量得以平衡,增强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一般的力量训练在提高普通高校学生身体协调性方面没有明显效果,但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却十分明显,主要的练习形式有瑞士球、平衡球、杠铃、沙袋、弹力带等。学校在传统基础体能教学课的平台上应创新体能训练模式,借鉴核心力量训练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习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逃避体能类项目学习的是体育课选项的教学模式,加上学生本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也不够等,因此在选项课的教学中也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符合该项目特点的体能训练,在允许的条件下可将理论课教学适当增加,传授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科学锻炼方法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等。当今观点认为体育课要摆脱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束缚,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借此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轮流体验学校开展的全部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各运动项目特点和运动方法及规律,既起到了丰富学生健身锻炼的内容选择,又奠定了全面的体育知识对今后从事医疗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如:病、残、弱、高龄以及身体异常的,体育教育模式的设计要以保健、康复锻炼为主。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自然灾害条件下生存的自救能力的就是体适能训练,也可当作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广泛运用在高校体育课中。

2.4 鼓励师生知识交流合作,重视开发成果的落实

当今运动训练成为集“教、学、研、发”一体的系统工程,优秀的教练员需要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训练能力于一身的,即:能设计体能训练计划、完成体能的测试与评价、完成技术的操作、组织管理好训练过程。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重视体育教师培训进修学习的诉求。医学院校应整合学校医学资源优势,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目标要明确,注重教育和培训体育教师和学生,让他们的课程观念得到转变,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开发的主体意识有所加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服务。体育学和医学都是对人体的研究,健康是两者的共同的追求,课程开发要体现融合性。例如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有效改善皮下脂肪方面优于传统体育项目,不但能与传统体育项目相同,通过练习各项身体素质技能,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的目的,且比传统体育项目的提高幅度明显要大,在经历艰苦的挑战和磨练之后,学生对自身健康的信心增加了,自我评价也更加自信了。上述是从体育角度谈课程的时效性,从医学角度野外生存课能提供给学生利用医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搭建一个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探讨平台,能为体育教学的研发工作提供帮助。本人认为诸如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这样的体育锻炼形式应该纳入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重要的环节。新课程体系要整体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内容、教学大纲、学分制考核方面,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实习期的教育引导及课外活动组织,在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质方面有所突破。

2.5 注重个体差异,多维度制定考核指标

目前,体能训练的基本步骤大致分为:运动能力测量、运动能力评估、设计体能训练计划、制定体能发展目标和体能训练实施等。对学生体育学习起导向、调节、鉴定、激励作用的是体育成绩的评价,所以体育考核评价方法也应遵循上述的流程,以展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课程开始前首先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的测量;其次为期制定相应的锻炼目标和计划;最后综合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运动成绩进退步变量、技能掌握情况等因素多维度进行考核,实现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3 结语

根据专业特点,医学院校应在体育教学上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未来职业的需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运动技巧和机能,及贴近未来职业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使运动员未来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提高他们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而不是如出一辙。

[1]湛育明.对构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探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5):73-75.

[2]王红雨,杨毅.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科研,2009(6):87-89.

[3]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6-67.

[4]杨毅,王红雨.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9(11):65-67.

[5]毛晓荣,赵晓玲,张道成,等.医学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2004(9):191-193.

[6]王斌.论运动训练方法和体育教学的互补[J].福建论坛,2009(6):187-188.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体能训练运动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不正经运动范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