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2015-12-05 01:28
环球时报 2015-12-05
关键词:中非工业化峰会

环球时报/2015-12-05/ 第01版面/要闻 /作者:●本报赴南非特派记者组●本报驻外记者 孙微 纪双城 周良臣 李珍 青木 陶短房 ●白云怡 柳直

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后,同与会国家和地区组织领导人或代表集体合影。

“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于12月4日至5日在南非举行。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政治动荡、恐怖主义泛滥的今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及非洲大陆几乎所有国家的首脑和代表齐聚一堂,就经济发展举行最高层次的会议显得尤为难得,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当天,习近平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了未来3年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不仅包括传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计划,还包括非洲热盼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合作计划。为保障“十大合作计划”顺利推进,中国还将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非洲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价值缩水,习近平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无疑给了非洲一颗“定心丸”。对于普遍期待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致力于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非洲来说,这更是一剂“良药”。就连一向对中非合作不断“挑刺”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非合作讲究‘接地气’”,“西方应该关注和借鉴”。坦桑尼亚《每日新闻》称,中国在此次峰会上提出的倡议,必将深化中国在非洲工业化进程中的角色,同时提升非洲大陆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

非洲关注“十大合作计划”

“非洲欢迎中国”,南非《新时代报》头版大字标题这样表达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演讲的期待。12月4日,整个非洲瞩目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正式开始。在会议举行地杉藤国际会议中心,到处都可以看到用中、英、法三种文字书写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徽标,以及印有这届峰会的主题词“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巨幅招贴画。

为了把峰会及时完美地呈献给非洲乃至全世界的观众,非洲多国媒体派出大量精兵强将,有媒体甚至从体育频道调来了富有现场直播经验的摄像记者。安哥拉电视台记者卡洛斯对《环球时报》记者称,安哥拉派出了三四十人的报道队伍,要对峰会进行全方位报道,持续报道超过一周。他说,“中国是安哥拉最好的经贸合作伙伴,这是一次近距离观察中非关系的好机会。我特别期待亲眼目睹习近平主席的领袖风采。”

当地时间4日上午,习近平在中非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政策理念。习近平表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即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金融合作计划、绿色发展合作计划、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人文合作计划、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其中着力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提出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此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他表示,中方将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朋友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赞比亚《邮卫报》4日称,为了在未来3年中推动这“十大合作计划”,习近平主席还宣布对非洲大陆的发展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报道称,尽管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仍大力帮助、支持非洲走出贫困、促进贸易。中国和非洲之间还将讨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从非洲进口、支持农业产业化,帮助更多当地人就业。

“北京向非洲发出积极信号”,德国财经网4日称,随着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非洲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价值缩水,非洲担心中非贸易顺差加大。习近平的讲话无疑给了非洲国家一颗“定心丸”,中国将扩大投资,并推出“10大合作计划”。这是一个有力的信号,证明中国看好非洲的未来发展。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宣布的中非重点合作领域从2012年的5个扩大到了10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非在工业化等产能领域的合作。为推动中非工业化合作,除了配套专项资金,中方还将重点推进对非洲的技术扶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此外,中国还将加强和非洲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中方将向非盟提供6000万美元无偿援助,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和运作。这有利于使非洲人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减少外部势力对非洲的干涉。

马里外交部亚大司司长马马杜·瓦塔拉对《环球时报》记者称,此次非洲各国全都动员起来,积极参与中非论坛这一盛会,“我与非洲各国同事一起讨论时,大家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即非洲发展离不开中国发展”。

西方感慨“慢了一步”

习近平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也吸引了经济疲软的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英国《独立报》称,中国领导人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与非洲主要的国家领导人会晤,给非洲带去更多的订单,在非洲加大投资力度,这是明智之举。中国瞄准的不仅是非洲巨大的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储藏,而且还包括非洲日渐壮大的教育良好但报酬相对低廉的人力市场。相比之下,英国乃至西方世界在非洲显得犹豫踌躇,慢了一步。报道称,关于中非峰会,英国媒体聚焦在穆加贝等非洲领导人与习近平交杯换盏上。但实际上,英国更应关注和借鉴的是习近平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务实判断。

“中非合作讲究‘接地气’”,“德国之声”4日称,过去十年间,中非合作发展非常快,中国对非洲的贷款额度已从2009年的50亿美元提升到2014年的300亿美元。中国还决定未来将加强对非洲加工制造业的投资,帮助非洲提高就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相比西方的可能还包含价值观输出的援助,中国更讲究援助是否“接地气”,即更多地考虑受援方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能力。西方国家产业阶段与非洲相差太大,其技术要求往往与非洲国家的实际状况有些脱节。而中国刚刚完成了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一些低端的生产技术正好切合非洲的产业对接需要,更符合非洲的现状。

德国《经济新闻报》4日称,关键的是,中国始终视非洲为契机,并没有把非洲当作“贫穷的大陆”。相比较而言,与非洲更接近的西方则对非洲的怀疑更大,这也导致其对非洲的投资相对缓慢。在竞争同非洲的合作中,西方已远远落后于中国。

“同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国竞赛的非洲大开发活动中,中国的存在感备受瞩目”。日本NHK4日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这一峰会并公布未来3年的中国对非援助和投资计划,显然中国不遗余力地促进非洲当地在道路、铁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活动,使非洲各国经济从中获益匪浅,经济飞速增长。报道称,对于世界经济“最后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明年日本主导的非洲开发会议将在肯尼亚举办,美国、印度和欧洲各国等也试图加大对非洲的投资。

中国是非洲“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

“非洲发展不能单靠援助,我们需要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中国便是其中之一。”坦桑尼亚外交部常务秘书姆拉姆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过去15年间,坦桑尼亚从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中受益良多。坦桑尼亚很幸运能成为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转移的先行先试典范国家之一。我们非常重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因此,对此次峰会有很高的期望。”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卡格凡加3日接受加纳《每日写真报》采访时表示,工业化没有实现,非洲腾飞将永远是空想,而中非合作将改变决定非洲大陆经济命运的游戏规则。

南非《星报》称,中国对非政策有两大支柱,一个是“发展和平”。这个理念源于中国政府永远不称霸、和平崛起的承诺,这明显不同于西方“自由和平”的理念。在与非洲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奉行“文明对话”的理念,这与西方思想家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有着本质区别。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这一行动即是奉行“发展和平”的明证。在西非埃博拉病毒肆虐期间,中国积极开启了“医疗外交”。第二个支柱是“发展合作”。在为非洲提供低息贷款方面,中国没有附加众多的限制和条件——这一点完全不同于西方。中非合作对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倡导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为加快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提供充足的动力。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埃及和南非五国被认为是未来10年里“一带一路”上的重点获益国家。

中非合作十大计划致力于帮助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西方对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指责已站不住脚,但西方媒体也免不了习惯性地“挑刺”。“德国之声”4日称,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信贷大多和大宗商品协议挂钩。现在,相关商品的价格下降,信贷债务该如何重组呢?报道引用非洲某国一名学者的话称:“中非将宣布一些重大项目,但非洲也将为此付出代价——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债务危机。”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方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恰恰是西方不当的援助方式。长期以来,西方对非洲的投资主要是消费领域而非生产领域,这实际上是把非洲永远摆在受援助的“乞讨者”位置上。非洲自身无法发展,债务也永远还不上。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则在向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现代化以及服务业等领域倾斜。中国在非洲这些领域的投资可能在短期内为非洲带来一些债务,但从长期看却可以改变非洲的发展模式,为该地区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最适合非洲现有的发展水平和人口构成。只有在这样的援助模式下,非洲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进而有望在发展中解决债务问题。▲

猜你喜欢
中非工业化峰会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美借北约峰会煽动对抗中国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
G20匹兹堡峰会总结与展望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