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语文教育的融合与提升

2015-12-05 20:19董淑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峰校园文化语文

董淑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个人的发展影响是至为深远的。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校所在地赣马镇,是赣榆县宋、元、明、清、民国六朝县衙所在地,清末赣榆“怀仁书院”的院址就在文峰塔下,“文峰夕照”是闻名遐迩的“赣榆八景”之一。一百多年来,文峰塔见证了赣榆县特别是赣马镇教育的发展,在文峰塔叮当悦耳的铃声中,在怀仁书院浓郁的书香浸润下,赣马镇已经形成了极具书香特色的地方文化——文峰文化,成为本县文人荟萃、灵气氤氲之地。近几年来,我校建设了以“文峰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特点鲜明校本课程体系,为我校的语文教育提供了独具特色、人文内涵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融合:建构“以教科书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以文化为基石”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系统学习各种语文知识的直接渠道。为此,我经常深入钻研教材,有意识地把我校编选的校本课程教材《文峰》和《智贤》的相关内容有选择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元化、人文化,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课堂活动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每堂语文课都是集语言积累、文化传承、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建构了“以教科书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以文化为基石”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感悟中进步。也使我校基于“文峰文化”的校园文化内涵在润物无声的语文学习中悄然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你们心目中,赣马镇的什么建筑最值得你们骄傲?”几乎是所有的学生同时脱口而出:“赣马的文峰塔。”为什么学生的答案如此统一呢?这要先从文峰塔的来历说起。赣榆文峰塔现坐落于赣马高级中学校园,是一座四层高的砖木结构、阁楼式古塔,塔高14.2米,是江苏著名的十二塔之一。清末赣榆县知事徐树锷到任时,发现赣榆县在1882年竟无一人中举,为激励后人上进,改变赣榆县文化落后现状,亲自主持兴建了此塔,取名“文峰”(意为学文登峰)。一百多年来,赣马人一直以文峰塔为傲,关于文峰塔的故事一直口耳相传,长辈们都用文峰塔的故事来激励子孙好学上进、发奋读书,可以说“文峰塔”在赣马人心中是神圣的建筑。因此,新课伊始,学生对我问题的回答才会如此一致。我告诉学生,“埃及的金字塔”在埃及人民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就和“文峰塔”在赣马人民心目中崇高的价值是一样的。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点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真正点燃了,《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的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地讨论回答;每布置一个任务,学生们都认真思考、各抒己见。

教学活动进入拓展练习阶段,我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文峰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在“文峰”精神感召下学有所成,为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然后,我出示了我校“敬贤楼”和朱智贤先生塑像的图片,告诉学生我校的教学楼命名为“敬贤楼”,就是为了纪念朱智贤先生,向朱智贤先生表示敬意,倡导广大师生向朱智贤先生学习。讲述时,我看到学生们都瞪大眼睛,眼神里充满了惊奇和敬佩——他们都没想到自己的家乡能有这么了不起的大学问家,甚至有的同学竟然与朱智贤是一个村子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言之凿凿的说教也不如在学生身边出现的活生生的人和事更有说服力,我也就顺势教育学生要向各个时期的赣马名人学习,发扬光大文峰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打好知识基础,做一个对家乡建设和祖国腾飞有贡献的人。最后,我布置了两道延伸性的课后作业:1.到图书馆或在网络上搜集有关埃及金字塔的信息,深入、全面地了解金字塔的知识;2.到民间走访、到网上搜集关于“文峰塔”以及赣榆的文物遗迹、名人轶事的资料,然后每人写一篇日记。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仅仅拘泥于教科书,脱离了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使教学过程变得干瘪乏味;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和学习热情,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富有张力和活力,让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中。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追寻的目标。

二、参与:以网络为载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人们具有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借此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和运用问题,更好地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育主管部门开通的“人人通”学习平台和学校网站,以及QQ群等网络平台为广大师生构建了学习、交流的广阔空间。

1.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激发广大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深入开展我校基于“文峰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开展了全校师生为学校的景点命名,为学校路牌、廊道标语出点子的活动,正好“人人通”学习平台全面开通了,这为我校广大师生集思广益、交流共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学们根据学校发布的活动要求,开动脑筋,搜集资料,然后把自己为学校植物园、池塘、亭轩、小径等景观的命名,为学校路牌、廊道等搜集到的标语、警示语都上传到我校的“人人通”学校空间里,大家热烈地讨论、修改,学校领导把全校师生讨论的结果进行优选、汇总,并把采纳的命名和标语在“人人通”空间和学校网站公布,交付广告公司制作标牌。

很快,校园里焕然一新,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学校有的景物是自己命名的,有的路牌上赫然写着自己上传的内容。他们指着闪耀着自己智慧光芒的标牌“骄傲”地告诉周围的同学“我给池塘起的名字被学校采纳了!”“这上面的内容是我上传的!”……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神采。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校园内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识别系统中的视觉文化系统,如建筑物、自然物、名人塑像、励志标语、行为规范等各种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观体现,具有“桃李不言”的教育功能,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暗示和熏陶。因此,学校开展的这次活动有着非凡的积极意义,它让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透彻地理解了我校基于“文峰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精髓,使我校理念文化系统中的办学理念、校训校规等得到生动的阐释和推广,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开怀、在活动中进步,让“文峰精神”于无声无息中在学生们心中扎了根,也必然会开放美丽的智慧之花。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我班的黑板报由班委会根据学校每月宣布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定期更换,黑板报始终留一块版面介绍文峰文化知识。从搜集素材到设计刊头版面以及黑板报的抄写,全部交给学生操作,我在这一过程中适时纠正和补充,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班委会的同学把精心挑选的同学们的书法、绘画、手工、作文、奖状等贴在荣誉栏、作品栏中,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对于作品被选中的同学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与鼓励,对于没有作品上墙报的同学来说,这是莫大的鞭策与激励……

我还要求学生把板报和墙报的内容拍成图片上传到“人人通”空间,进行学习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我把优秀的学生作文推荐到校报《文峰报》刊登,并且把作品刊登的信息及时发布到班级QQ群里和“人人通”空间,并在作文课中宣读这些作品,让同学们共享这份荣誉和喜悦。

另外,我班的励志标语等也是由学生共同制定,激励、引导全班同学奋发努力、学文登峰。

可以说,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语文的 “工具性”作用,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加深了学生对赣马文峰文化历史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了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育的美育性与情感性的要求无疑也是契合的。

三、实践:从理念到行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以文峰塔为主体的文峰文化群落的遗迹,如玉带河、龙头桥、县衙后大堂等,大多都在赣马高级中学校园内。于是,除了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文物古迹的风貌外,我还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赣马高级中学校园去亲身感受这些古迹的“风华绝代”。

每到一处景点,我先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这些古迹的知识,然后我再加以系统、完整的介绍。赣马高中以文峰文化为主题,建设了许多亭轩、假山、文化墙、碑廊等校园环境文化设施,这也为我们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教材。移步换景中,我向学生详细介绍赣马高中每个建筑物命名的背景和意义,每个环境设施的来历和文化价值。如 “智贤亭”是为了纪念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敬梓亭”是为了纪念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玉带楼”的命名源自横贯赣马高中校园的玉带河;“怀仁楼”的命名源自清朝末年的“怀仁书院”,等等。来到古碑廊前,我告诉学生每块石碑都承载着一段厚重、古老的历史,都有一个绵长悠远的传说,向他们详细介绍每块古碑的发现地、时代背景和传说故事……

赣马高中的教学楼、宿舍楼坐落在绿树丛中、草坪之畔,整个校区疏密有致、布局精巧,处处释放着古老悠远的文化气息;校园常年芳草如茵,各种花木疏密相间;假山、水池、喷泉相映成趣,亭、台、廊、路、奇石错落有致;赣马镇地标性建筑——文峰塔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波光粼粼的玉带河从校园内潺潺流过……我和学生们徜徉在风景如画的美丽校园中,尽情感受这片书香之地、文化乐土的怡人气息。

每次参观活动后,我都会让学生写一篇观感或游记,抒发自己的感想。由于身临其境了解过这些文物的历史和景观的来历,所以学生们个个写得文采飞扬,不时出现许多佳词妙句。每次布置课后作文,没有学生感到犯愁了,个个“下笔如有神”,这也充分说明了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地方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个人的发展影响是至为深远的。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校园这个文化载体为依托,使地方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建构与塑造,让学生在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文化熏陶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滋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从而发奋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将来成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生力军的一份子。这将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期待的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文峰文化的赣马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峰校园文化语文
Design of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surface device based on phase-change material Ge2Sb2Te5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胡文峰博士简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Effect of edge transport barrier on required toroidal field for ignition of elongated tokamak∗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文峰街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