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研究进展

2015-12-06 00:10褚跃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研究者

张 照,褚跃德

ZHANG Zhao,CHU Yuede

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研究进展

张 照,褚跃德

ZHANG Zhao,CHU Yuede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或损害另一生物体为目的,且该生物体想要避开的任何形式(身体、心理、言语)的行为。根据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运动的攻击行为(Aggression in sports)的研究,从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入手,以展示运动攻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运动员;攻击行为;体育社会心理学

随着体育运动的职业化,体育比赛受到的关注度也迅猛增加,它在给人们带来刺激与快乐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规则以外的攻击行为越来越多,这给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对运动场上攻击行为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自199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学会(ISSP)提出将运动中的攻击和暴力行为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后[1],研究者们对该方向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热情。从攻击行为的理论和模型,影响因素,干预和控制方法入手,在经过将近20年的研究工作后,研究者们对攻击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有了明确的界定,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

1 攻击行为的定义及测量

1.1 攻击行为的定义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目前比较广泛接受的对攻击的定义是以伤害或损害另一生物体为目的,且该生物体想要避开的任何形式(身体、心理、言语)的行为[2]。与日常生活不同,在体育运动中,有些攻击行为不仅能被容忍,而且会受到支持者的鼓励与喝彩。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攻击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部分攻击行为甚至是规则所允许的(如冰球的一对一打架规则),而运动心理学关注的重点则是违反规则与道德规范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运动员与观众(球迷),也有少数研究针对教练员[3]。2000年以后至今,有关运动员和观众(球迷)的研究分别占总体的59.3%和10.6%。根据实际比赛情况与研究结果,我们通常所说的攻击行为的主体为运动员,而观众(球迷)由于参与的人数较多,且往往导致较为严重和极端的后果,因此研究者通常用暴力来形容这一群体的攻击行为。这也符合研究者对暴力行为的界定,即极端的、严重的攻击行为[4]。

1.2 攻击行为的测量方式

1.2.1 问卷调查 大多数研究采取的是心理测量的形式,如问卷调查。研究者常用的量表包括:(1)《竞赛攻击性和愤怒量表(Competitive Aggression and Anger Scale)》[5]。该量表由Maxwell和Moores制作,共有12个条目,均分为两个分量表,目的是测量运动员的攻击特质和愤怒特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均已开始使用该量表[6-7],其稳定性也经历了跨文化研究的检验[8];(2)《巴斯—德基敌意问卷(Buss-Durkee Hostility Inventory)》[9];(3)《运动行为问卷(Sport Behavior Inventory)[10];(4)《巴斯—佩里攻击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5)《布瑞德梅尔运动员攻击行为问卷(Bredemeier's Athletic Aggression Inventory)》。

另外,张东[11]针对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制定了《大学生运动员攻击性问卷》,该问卷将攻击性特质的心理结构分为攻击性认知、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情绪三个方面。问卷分为8个维度,共55个题目,且信效度良好。该问卷面对的人群比较特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今后可以提高该量表的使用率。

1.2.2 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有现场观察与录像观察。一种是使用自然观察法,利用量表记录攻击行为的发生[12];另一种是通过观看比赛录像来记录攻击行为的方法,通常是先详细界定攻击行为的操作定义,然后根据操作定义的标准,观察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与问卷调查相比,观察法能够直接对攻击行为进行记录,以获得最直观的研究资料,便于研究者对攻击行为出现时的情况进行分析,生态学效度最高。但是,观察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改变和控制相关变量进行分析,而且比较费时耗力。所以,观察法常用于描述性的研究当中。比如有研究者通过观察与分析冰球和篮球比赛发现,比赛中有66.6%以上的攻击行为属于工具攻击行为,而且往往会转化为多人参与的行为[13]。Sukys和Mankute在观看了40场青少年篮球比赛后发现,岁数较小的球员更喜欢与裁判争执,比赛下半场的反社会行为较多[14]。

1.2.3 质性访谈 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是指运动员“有意识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但运动员做出这个行为是否为“有意识”或“故意”,就需要运动员进行自我报告才能分辨[15]。研究者通过对足球运动员的访谈发现,运动员在出现反社会行为(主要为攻击行为)后,会引发道德推脱,从而把责任推卸到他人(如裁判和教练)身上[16]。近4年,已有10个以上针对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攻击行为的特点:攻击行为的产生与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点等紧密相关,只有深入探究当事人产生攻击行为时的心理变化,才能较准确的找出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17]。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与丰富,质性访谈会得到更多的注意。

1.2.4 实验法 在体育运动攻击领域,研究者开展的实验研究较少,且没有针对性的研究范式,测量攻击行为的方法多借鉴于母学科,如减点——攻击测验(Point Subtraction Aggression Paradigm)。有研究者就利用该范式考察了青少年运动员童年时期受到的父母虐待与如今攻击行为的关系,发现两者具有积极的相关[18]。除了上述该例之外,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者多选择的是攻击情境描述作为测量攻击行为的方式。即让研究参与者仔细阅读2-3个运动情境,然后让他们填写在该情境下自己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19]。

2 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

为了保证对研究现状分析的实效性,以国内外自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为主。总结发现攻击行为的研究分为2个方面:(1)以描述性为主的比较研究:调查运动员攻击性的特点以及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看法与态度;(2)探索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分为:个体特质、他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除了运动员的攻击行为之外,研究者还大量探讨了球迷/观众的暴力行为。但由于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不符,故不赘述。

2.1 运动员攻击行为的描述性研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Keeler[15]调查了不同接触程度的运动项目(冲撞类、接触类和非接触类)、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特点,发现不同接触程度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敌意、工具攻击水平上没有差异。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即认为接触性越高的项目,运动员的攻击水平越高。Coulomb‐Cabagno和Rascle[20]通过观察足球与手球比赛的视频后发现,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运动员更多的是出现工具性攻击。另外,针对中国香港运动员的愤怒特质以及对攻击行为合法性态度特点的研究发现橄榄球运动员比其他非接触类项目运动员的愤怒特质和对攻击行为的合法性态度最高[21]。

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是描述性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认知很可能会引发相应的行为。如果能了解并纠正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错误态度,那么就有可能控制或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Conroy和同事开发了运动行为问卷(Sport Behavior Inventory,SBI)来考察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态度[10],该问卷包含了10个体育比赛中的攻击场景,场景描述主要为:运动员可以通过攻击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如断掉对方的球,延缓对方的进攻等),但是可能会造成对方队员受伤。研究参与者需要对每个场景中所出现的攻击行为进行8级评分,例如,自己有多大程度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合法的,自己有多大程度实施这样的行为等。通过该问卷的测量,就可以得到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态度。Conroy认为平均得分超过4.5就可以认为该名运动员对攻击行为持合法和肯定的态度。不过,后来认为4.5分这一标准过高了,只要得分超过2分(2分以下意味着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零容忍),就被认为是支持攻击行为的表现。Visek和Waston[22]调查了不同职业级别的冰球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态度,结果发现级别越高的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态度越宽容。除了采用SBI之外,研究者还利用质性访谈来了解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态度[23-24],其中Pappas,McKenry和Catlett发现,冰球运动员认为,场上的攻击行为是比赛的一部分。类似于冰球这种强调身体接触和对抗的运动(篮球、橄榄球、足球等),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小结:对运动攻击行为的描述性研究进行整理后发现,这部分的研究数量仍占据了运动攻击行为研究领域相当大的比例,为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项目、水平、性别和国家等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特点提供了实际的素材。但是,除了对攻击行为以及运动员对攻击行为的态度有较好的了解之外,研究者应该将研究重点更多的放在攻击行为是如何产生和怎样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这两大核心问题之上。

2.2 产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2.2.1 社会环境因素——以挫折心理为主 目前,研究者们达成的普遍共识是,运动员攻击行为的产生是由内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研究者已经就外在即社会环境因素的多个方面(球队的团体氛围、比赛时间、气温、观众、球衣颜色、激烈程度、比分差距、裁判的判罚等)进行了研究。

张超,褚跃德和杨子旭的研究[25]发现,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上,落后三球及以上的球队,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来应对挫折心理。Chu和Liu[26]利用2009-2010年NBA季后赛的比赛数据资料,对前人的攻击行为观点做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负队会采取更多的攻击行为来应对挫折。Breuer,Scharkow和Quandt[27]通过实验发现,运动员在与他人玩体育类的电子游戏时,失败的游戏结果会提高他们的攻击性。VaezMousavi[28]对胜平负三种比赛结果中出现的攻击行为和果敢行为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局比赛出现的攻击行为最少。研究者推测攻击行为的产生与挫折、沮丧有关。有研究者[29]抽样调查了全伊朗的职业运动员,包括接触性项目(如:足球、篮球)和非接触性项目(如:排球、游泳)。结果发现,无论是哪类项目,愤怒和攻击得分呈正比,说明负性情绪(挫折感等)的产生和攻击具有密切的联系。

其他一些比赛环境因素,如比赛进程[4]、主客场效应[30-31]、球衣颜色[32]、职业球队的酒精类饮料赞助商[33]等都对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具有影响。

小结:研究者对社会环境因素的探讨已获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从多个方面证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颇多,似乎给人一种“散”的感觉。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还是按照挫折—攻击理论的这条线进行的,主要是考察能够引起挫折体验的因素(大比分落后/被羞辱等)以及挫折体验产生之后的相关场景线索(如高温等)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不过由于现实情境的复杂性,不便于进行变量的控制,研究者一般只能探讨一个因素的影响作用。

2.2.2 他人因素 他人主要指经常与运动员接触,并对他们的训练、学习、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人,如父母、教师、队友、教练员等。Guivernau和Duda[34]根据道德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发现教练创造的团队道德氛围对青少年的攻击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后人的研究也得到了与该研究相同或类似的结论:Chow,Murray和Feltz在2009[3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运动员自身、球队的攻击准则规范以及教练员的比赛策略都能引发攻击行为,他们将个人与环境因素结合共同考察对攻击倾向的影响;有研究者比较了教练和家长对青少年冰球运动员行为的影响,发现教练的领导行为是队员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而家长则没有作用[36]。Brady考察了大众媒体对攻击的影响,发现经常观看接触类运动(足球、篮球等)比赛转播的青年运动员对攻击持积极态度[37];相关研究还有很多,故不赘述[38]。

小结:重要他人(教练员)影响的研究运用的主要是道德分析理论,是近15年来研究者比较关注的一大因素,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即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行为主要是由教练员影响产生的。由于这类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尚未形成完整道德观念的青少年运动员,所以我们暂时无法得知重要他人(教练员)对成年特别是成年职业运动员的影响是怎样的。但是,由于教练员是一支球队整体风格、打法的决定者,再结合现实比赛中的例子(如某教练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在防守时“下黑脚”),有理由相信教练员对成年运动员场上攻击行为的产生也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2.2.3 个体特质 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受关注的重点,研究者针对多个特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某几个特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1)动机因素。包括目标定向与动机氛围。

目标定向中,任务目标定向与自我目标定向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具有自我目标定向的运动员,更倾向于认可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的合理性,认为其是比赛的组成部分,他们往往更不讲体育精神,对于任务目标定向的研究,Wells等[39]的研究发现,任务目标导向有助于树立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育家精神,减少攻击行为。

动机氛围则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环境目标结构,属于情境变量,它可以分为掌握氛围与成绩氛围(环境关注的是个体的能力差异和比较,如要求自己在比赛中比XX做得更好,战胜别人)成绩氛围认为,成功的规范化定义即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很高的评价[40]。Miller,Roberts和Ommundsen提出成绩氛围与体育精神的多个方面呈负相关,如遵守规则,尊敬裁判[41]。Rascle,Coulomb-Cabagno和Delsarte通过观察不同动机氛围青少年手球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发现,高成绩氛围的运动员产生更多的工具性攻击行为[42]。Miller,Roberts和Ommundsen的研究发现,知觉到高成绩氛围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有较低的道德功能,并认为攻击行为合理[43]。同样,Kavussanu和Spray将球队的道德氛围与成绩氛围结合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高成绩氛围的球队会产生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如攻击,欺骗)[44]。教练在球队道德氛围和成绩氛围的塑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唤醒水平。根据挫折—攻击理论,负性情绪是最终产生攻击行为的前提[45],愤怒是一大核心因素。对另一个人感到愤怒,个体必然有很高的动机与生理唤醒水平,以备采取行动。因此,如果赛前和赛中唤醒水平被激起,例如,违反团体比赛规则,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增加。不管是大学生运动员还是职业运动员,愤怒都与攻击有高相关,且能预测攻击行为[46-47]。Donahue,Rip和Vallerand提出,当篮球运动员受到自我威胁时,过度的激情也能导致攻击行为[48]。另外,青少年跆拳道和拳击运动员的焦虑也与攻击有正相关。可见,高生理唤醒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3)生物因素。人类行为的产生与发展与体内的生理作用是分不开的。Beeman认为,人体的内分泌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已有的研究证实了睾酮与攻击行为的相关[49]。

除了睾酮之外,还有研究者将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攻击结合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改变实验动物脑内5-羟色胺的水平使它们更具有攻击性。Sysoeva等调查了女子游泳运动员发现,体内5 -羟色胺含量低的被试具有更高的攻击性,她们在《巴斯—德基敌意问卷》上的得分高于5-羟色胺含量高和中等水平的被试[50]。他们认为5-羟色胺与敌意、愤怒等负面情绪管理有关。

小结:目前,研究者对产生攻击行为生理机制的研究依然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睾酮还是5-羟色胺亦或是其他因素,尚无研究发现决定攻击行为高低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在遗传学领域,已有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MAOA(单胺氧化酶)、DRD4(多巴胺D4受体)、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转氨酶)等候选基因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研究者也提到,具体遗传基因的研究应该结合环境因素考虑其交互作用,尝试揭示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51]。

(4)其他心理特质。研究者Sagar,Boardley和Kavussnau将“失败恐惧””(Fear of Failure)与反社会行为联系起来,结果发现,高失败恐惧的运动员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倾向越大。另外,自尊、自我效能、身份认同、共情等心理特质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发现与运动员的攻击行为都有一定的联系[52]。

3 结语

上述三个部分的研究基本反应了当前运动攻击领域的研究现状。在经历了上世纪80-90年代对攻击理论和模型的建立工作后,21世纪的研究开始将相应的理论和模型应用于实践中,并得到了一些可信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瓶颈:

(1)研究方法和工具较为单一,且无法与运动情境很好结合。由于问卷调查相比实验设计无法很好地考察因果关系,因此得到的研究结果说服力不够。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更为严密的实验范式来探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自从内隐攻击被研究者发现后,国内运动领域的内隐攻击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大多数仍只停留在较为简单的群体差异描述上,且滞后于其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今后的研究应采用脑科学方面的相关技术来对内隐攻击进行深入层次的研究。例如已有研究者开始采用ERP技术研究内隐攻击,探讨内隐攻击的脑机制[53]。另外,也有学者用元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Snderlund等通过元分析发现,与普通人相比,运动员可能有更多的饮酒与暴力行为[54]。

(2)运动场上导致攻击行为的因素是多样的,环境和个人特质对攻击都有影响。由于环境因素如观众、比赛压力、比赛场地、天气等变量难以操控,研究者大多只考察某个单一的个人特质与攻击的关系。虽然将环境与个人结合进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是加深对攻击行为了解的必经之路。

(3)关于攻击行为的操作性定义仍不够规范,采用观察法的研究者一般能比较准确地定义攻击行为,但有的研究者只是采用了比赛中的犯规次数来代表攻击行为的多少,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犯规都带有攻击性(例如足球比赛中,越位或者手球也会被统计为犯规),因此,单纯采用犯规次数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比较合理的方式是把犯规次数和其他指标结合起来或者找到一个新的指标定义攻击行为。

(4)现有的研究以横断研究为主,只有少量的纵向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长期追踪性的研究来探讨违规性攻击运动员的发展以及各方面的相关问题,现有的一项干预研究是针对球迷的暴力行为,对具有不良品质的男孩进行干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55]。因此,教练们需提高自身认知和控制同辈攻击的水平,体育俱乐部需建立一套预防和干预体系。青少年时期人格的塑造是极其关键的,这也提示研究者,要关注青少年人群的攻击行为,如果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不仅有利于其运动生涯,也为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了帮助。

[1] Tenenbaum,G.,Stewart,E.,Singer,R.N.,&Duda,J.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sport:an ISSP position stand[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1997,37(2):146 -150.

[2] Baron,R.A,&Richardson,D.R.Human aggression[M]. New York:Plenum Press,1994:5.

[3] Bekiari,A.,Patsiaouras,A.,Kokaridas,D.,et al.Verbal aggressiveness and state anxiety of state anxiety of volleyball players and coaches[J].Psychological reports,2006,99(2):630-634.

[4]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9-445.

[5] Maxwell,J.P,&Moores,E.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 scale measuring aggressiveness and anger in competitive athletes[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7,8(2):179-193.

[6] Maxwell,J.P,&Visek,A.J.Unsanctioned aggression in rugby union:Relationships among aggressiveness,anger,athletic identity,and professionalization[J].Aggressive behavior,2009,35 (3):237-243.

[7] 李静,刘贺.“自我谈话”对职业足球运动员愤怒和攻击性行为的影[J].体育学刊,2009,16(12):75-78.

[8] Visek,A.J,Maxwell,J.P,Watson,J.C,Hurst,J.R.,& Jennifer,R.A cross-cultural evaluation of the factorial invariance of the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 and anger scale[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10,33(2):218-237.

[9] Moore,S.C.,Shepherd,J.P.,Eden,Sam,&Sivarajasingam, V.The effect of rugby match outcome on spectator aggression and intention to drink alcohol[J].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2007,17(2):118-127.

[10] Conroy,D.E.,Silva,J.M.,Newcomer,R.R.,Walker,B. W.,&Johnson,M.S.Personal and participatory socializers of the perceived legitimacy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sport[J].Aggressive Behavior,2001,27(6):405-418.

[11] 张东.大学生运动员攻击性特质结构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2] Bowker,A.,Boekhoven,B.,Nolan,A.,Bauhaus,S.,Glover,P.,Powell,T.,&Taylor,S.Naturalistic Observations of Spectator Behavior at Youth ockey Games[J].Sport Psychologist,2009,23(3).

[13] Kirker,B.,Tenenbaum,G.,&Mattson,J.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aggression:Direct observations in ice hockey and basketball[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0, 71(4):373-386.

[14] Sukys,S.,&Mankute,G.Manifestation of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a youth girls basketball match[J].Indexed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Academic Source(EBSCO),IndexCopernicus,SPORTDiscuswithFullText(EBSCO). 2012,72.

[15] Keeler,L.A.The differences in sport aggression,life aggression,and life assertion among adult male and female collision, contact,and non-contact sport athletes[J].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2000.

[16] Traclet,A.,Romand,P.,Moret,O.,&Kavussanu,M.Antisocial behavior in soccer:A qualitative study of moral diseng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011,9(2):143-155.

[17] 刘瑾瑜,褚跃德.篮球场上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篮球运动员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92-99.

[18] Moe,B.K.,King,A.R.,&Bailly,M.D.Retrospective accounts of recurrent parental physical abus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laboratory‐induced aggression[J].Aggressive behavior, 2004,30(3):217-228.

[19] Stanger,N.,Kavussanu,M.,&Ring,C.Put yourself in their boots:Effects of empathy on emotion and aggress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2,34(2):208.

[20] Coulomb‐Cabagno,Geneviève,&Rascle,O.Team sports players'observed aggresion as a function of gender,competitive level,and sport typ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6,36(8):1980-2000.

[21] Maxwell,J.P.,Visek,A.J.,&Moores,E.Anger and perceived legitimacy of aggression in male Hong Kong Chinese athletes:Effects of type of sport and level of competition[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9,10(2):289-296.

[22] Visek,A.,&Watson,J.Ice Hockey Players'Legitimacy of Aggress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Attitudes[J].Sport Psychologist,2005,19(2).

[23] Pappas,N.T.,McKenry,P.C.,&Catlett,B.S.Athlete Aggression on the Rink and off the Ice Athlete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in Hocke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J].Men and Masculinities,2004,6(3):291-312.

[24] Baar,P.,&Wubbels,T.Peer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Dutch Sports Coaches'Views and Practices[J].Sport Psychologist,2013,27(4):380-389.

[25] 张超,褚跃德,杨子旭.2006年德国世界杯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279 -1281.

[26] Chu,Y.D.,&Liu,J.Y.Analysis of Athletes'Aggressive Behaviors in 2009-2010 NBA playoffs[C].The 6th Taipei ASPASP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port Psychology.China,Taipei,2011.

[27] Breuer,J.,Scharkow,M.,&Quandt,T.Sore Loser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for Colocated Video Game Play[M].2013.

[28] VaezMousavi,S.M.Frequenci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win, lose,and tie situ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s sciences(IJASS),2005,17(1):42-50.

[29] Ahmadi,S.S.,Besharat,M.A.,Azizi,K.,&Larijani,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mensions of anger and aggression in contact and noncontact sport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30:247-251.

[30] 周家骥,朱学雷,杨梦竹.体育运动中的攻击和暴力行为[J].体育科研,2002,23(4):20-22.

[31] 易鹏,阙飞.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8-419.

[32] Webster,G.D.,Urland,G.R.,&Correll,J.Can uniform color color aggression Quasi-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professional ice hockey[J].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2,3(3):274-281.

[33] O'Brien,K.S.,Lynott,D.,&Miller,P.G.Alcohol industry sponsorship and alcohol‐related harm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y sportspeople/athletes[J].Drug and alcohol review,2013,32 (3):241-247.

[34] Guivernau,M.,&Duda,J.L.Moral atmosphere and athletic aggressive tendencies in young soccer player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2,31(1):67-85.

[35] Chow,G.M.,Murray,K.E.,&Feltz,D.Individual,team, and coach predictors of players'likelihood to aggress in youth soccer[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09,31(4): 425-443.

[36] Tucker,S.,Turner,N.,Barling,J.,&McEvoy,M.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childrens'aggression in team settings: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study[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1,21(3):389-399.

[37] Brady,S.S.Young adults'media use and attitudes toward interpersonal and institutional forms of aggression[J].Aggressive behavior,2007,33(6):519-525.

[38] Martin,M.M.,Rocca,K.A.,Cayanus,J.L.,&Weber, K.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es'use of behavior alteration techniques and verbal aggression on athletes'motivation and affect [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9.

[39] Wells,M.,Sara,E.,Gary D.,Arthur-Banning,Skye G.,& Roark,M.F.Effect of staged practices and motivational climate on goal orientation and sportsmanship in community youth sport experiences[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2006,24(4):64.

[40] 蒋京川,刘华山.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4):78-81.

[41] Miller,B.W.,Roberts,G.C.,&Ommundsen,Y.Effect of 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 on moral functioning,team moral atmosphere perceptions,and the legitimacy of intentionally injurious acts among competitive youth football player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5,6(4):461-477.

[42] Rascle,O.,Coulomb-Cabagno,Geneviève,&Delsarte,A. 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Observed Aggression as a Function of Competitive Level in Youth Male French Handball [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5,28(1).

[43] Miller,B.W,Roberts,G.C.,&Ommundsen,Y.Effect of motivational climate on sportspersonship among competitive youth male and female football player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 in Sports,2004,14(3):193-202.

[44] Kavussanu,M.,&Spray,C.M.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moral functioning of male youth footballers[J].The Sport Psychologist, 2006,20(1):1-23.

[45] Mroczkowska,H.,Kownacka,I.,&Obmiński,Z.Study of the indicators of social aggressiveness in competittors practising combat sports[J].Polish Journal of Sport&Tourism,2008,15 (4).

[46] Dubihlela,J,&Surujlal,J.Anger,hostility,verbal aggression and physical aggression:correlates among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student-athletes:sport psychology[J].African Journal for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2012,18 (41):729-741.

[47] Maxwell,J.P.Anger rumination:An antecedent of athlete aggression[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6,5(3): 279-289.

[48] Donahue,Eric G,Rip,Blanka,&Vallerand,Robert J.When winning is everything:On passion,identity,and aggression in sport[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9,10(5):526 -534.

[49] 刘金婷,刘思铭,曲路静,等.睾酮与人类社会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1):1956-1966.

[50] Sysoeva,O.V.,Maluchenko,N.V.,Timofeeva,M.A.,et al.Aggression and 5HTT polymorphism in females:study of synchronized swimming and control grou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09,72(2):173-178.

[51] 曹丛,王美萍,张文新,等.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遗传基础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01 -2010.

[52] Sagar,S.S.,Boardley,I.D.,&Kavussanu,M.Fear of failure and student athletes'interpersonal antisocial behaviour in education and sport[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81(3):391-408.

[53] 陈莹,冯建国,王兴华,等.内隐攻击的ERP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419-421.

[54] Snderlund A,O'Brien K,Kremer P,Rowland B,De Groot F, Stalger P,Zinkiewicz L,Miller P.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orts participation,alcohol use and aggression violence: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Science&Medicine in Sport,2014,17 (1):2-7.

[55] Piotrowski,P.Coping With Football-Related Hooliganism: Healing Symptoms Versus Causes Prevention[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6(3),629-643.

Progress in Athletes'Aggression Research

Aggression is any form(physical,psychological or verbal)of harming or injuring behavior towards another living being who is motivated to avoid such treatment.Based on the native and overseas studies on athletes'aggression since 2000,the current study showcases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in 3 aspects related to athletes' aggression,namely its definition,measuring method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and puts forward some enlightening id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Athletes;Aggression;Sports Social Psychology

G804.8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6-0016-06

G804.8

A

1001-9154(2015)06-0016-06

(编辑 刘雪松)

10.15942/j.jcsu.2015.06.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5YB005);北京体育大学自主课题。

张照,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E-mail:240038133@qq.com。通讯作者:褚跃德。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教研室,北京100084

Sports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2015-03-18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研究者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