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中厂”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5-12-07 11:59程晓静
物流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中厂双元制校企

肖 斌,程晓静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XIAO Bin,CHENG Xiao-jing

(Dongguan Polytechnic,Dongguan 523808,China)

“双元制”是德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一种先进的办学体制。“双元”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双向”。“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院校,另一元是企事业单位,是以企业元和学校元共同培养企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因此,提供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从中获得岗位的工作经验,是该模式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校内和校外两种运行模式,校内模式通常是设立校内实训室,以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为主训练学生;校外模式主要是选择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从目前实践来看,校外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容纳实习学生数量有限及安全管理等问题,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岗位安排、学生管理和技术指导上均缺乏积极性。校外基地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折射出学校的双元人才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校外的顶岗实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的潜力,将企业引入学校,建设“校中厂”,这样在校内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场所、实习时间以及教学管理均可带来便利。因此,建设一个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校中厂”实训基地非常值得高职院校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

2013年4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顺丰速运(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速运)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依托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大学生速递中心”。通过“大学生速递中心”这一“校中厂”,实现了校企双元的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为学生熟悉顺丰速运企业文化、掌握操作技能培养职业态度提供一个载体;另一方面顺丰速运通过走入校园,挖掘大学生客户,为其利润增长提供一个新窗口。同时还可使其成为顺丰速运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培训基地。

1 “校中厂”建设的内涵与形式

国内对“校中厂”建设的研究比较多,但尚无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本文将“校中厂”定位于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师资,企业提供设备等资源,按照企业模式组织企业管理、经营等活动,属于生产性实习基地,向外部组织提供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集生产和教学功能于一体。由此可见,“校中厂”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凸显了双元主体,真正实现了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学院建设为主、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建立大学生速递中心。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平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速递中心按照“教育与生产合一”的原则设置机构,配备师资和进行管理,实现了“校中厂”的教育和生产双重功能。经过两年的顺利运营,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校中厂”建设能够很好协调教学与生产的矛盾,比较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2 “校中厂”物流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实践

成立大学生速递中心这一“校中厂”后,如何运营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训办学功能,是校企深度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鉴于“校中厂”的特殊性,其运行与管理既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体现企业的生产性属性,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作用。因此在运行管理中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2.1 引入企业运营氛围及管理体系

“校中厂”的建立,不仅要引入企业的资金、设备,同时还要引入企业的经营氛围及管理体系,按照企业的模式组织经营、管理等活动。实践中,将顺丰的管理制度与学院及专业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从工作环境设置、工服工卡、巴枪系统、阿修罗系统等方面全面与顺丰无缝接轨,形成了完全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

2.2 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一种决策权的划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对于提高“校中厂”管理运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速递中心”采用扁平化矩形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使整个组织变得更为灵活、敏捷(如图1)。速递中心建成运营后,在2~3 个月的过渡期由顺丰点部派出2 名管理人员担任店长,过渡期后由速递中心实训学生中选拔2 人担任店长,负责“中心”工作的统筹和安排,专业选派两位老师担任指导,协助店长进行生产运营管理。同时与顺丰点部形成关联关系,专业老师与店长、点部经理、主管共同组成专兼结构的师资队伍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中心根据经营需要下设4 个操作部门,包括“综合部”、“操作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各部门部长均由学生担任,各部门成员均从物流专业学生中选聘。这种组织结构的设计,一方面可提高学院教师的生产参与和管理能力,为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指导性;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提供契机,提高他们对学生指导教学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还可提高他们的岗位执行能力,使他们具备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2.3 灵活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实训的衔接

无论是“校中厂”还是“厂中校”,在双元融合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矛盾。首先,企业受到规模限制,能够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实训或教学的需求,而学校希望产学合作的企业最好能够接纳更多学生的实训或教学任务,比如一个班级乃至一个专业。其次,企业提供的岗位锻炼相对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计划和要求而言显得有些薄弱。若单纯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来讲,可能会全面覆盖专业的技能训练要求,但由于企业在固定时间提供的岗位训练存在固定性的表现,使得其难以实现整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兼顾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这就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双方代表在展开合作过程中,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教学组织和实训安排,将企业生产实践同课程要求及实训目标相结合,实现“双赢”。

大学生速递中心在教学组织安排过程中,采用排队式顶岗实习的方式来解决以上问题,即每学期从专业学生中遴选出员工30 名左右,每组5~6 人,分为6 个组。不同组别在周一至周日间交替安排班次,这样安排不仅满足运营人力的需要,又能保证常年都有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在实训岗位安排上,通过制定工作岗位的执行标准和流程,采用轮岗制排班,即每组学生在固定工作时间轮流岗位,在4 个操作部门各轮岗一周,使学生完整把握整个生产环节和流程。

图1 大学生速递中心组织结构图

表1 大学生速递中心实训安排表

3 物流管理专业“校中厂”建设未来构想

3.1 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训

“校中厂”的有效运行,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有效的教学团队进行指导和管理。

(1)企业实训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

企业指导老师虽然专业技能较强,但缺乏专业的教学技能培训,在沟通表达、教学技巧方面有所欠缺,影响了实训指导效果。因此,需要与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制定企业指导师资培训规程,通过培训,强化企业指导教师教学能力。

(2)学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升

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没有或很少经过企业的应有的锻炼,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也相应的影响到实训教学指导效果。学校或系部应在政策层面鼓励和要求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或通过下企业顶岗锻炼,让教师参与“校中厂”建设、生产和生产管理工作等,丰富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能力。

3.2 校企合作课程及教材开发

在“校中厂”的运作过程中,真实展现了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分散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对这些知识及技能的应用缺乏直观的系统的认识。因此,“校中厂”的实训指导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及教材。如在大学生速递中心运作中,除了基本收派件及仓储业务外,学生还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质量控制、办公文秘等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等。目前选用的教材依然是从出版社订购的理论为主的教材,与企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因此,组织校内资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和编写适合“校中厂”运作的课程及校本教材是“校中厂”顺利运作的良好保障。

3.3 构建效益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校企双方只有在“双赢”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合作长久。由于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使得双方在判断效果时必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充分沟通,明确“校中厂”产教结合的功能定位,即“校中厂”经营重点应是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而不是经营利润的多少。其经济效益目标不应设的太高,而应在正常运转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为保持企业的积极性,应站在企业的角度,将项目实施的回报率作为衡量项目实施效果的标准。应及时构建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系列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综合评判项目建设的优劣。定期对“校中厂”效益进行考核,如果综合指标评价出现不合格现象,应立即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调研,找出问题原因,按照协议追究相关协议方的责任,以促进“校中厂”基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1]李涤非,等.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建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55-66.

[2]彭高宏.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中厂”建设探讨[J].汽车工业研究,2014(4):48-53.

[3]朱文涛.“定岗双元”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物流科技,2014(1):23-25.

[4]宫峰,等.“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56-58.

[5]唐春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保障机制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9):127-129.

猜你喜欢
校中厂双元制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