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教育思想初探

2015-12-07 19:36叶建柱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南怀瑾教育思想中国文化

叶建柱

摘要:南怀瑾先生认为,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他推崇传统文化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他认为中国文化都在古文里头,支持推广儿童读经,同时也重视实用知识与技能,提倡因材施教、愉快“读”书。

关键词:南怀瑾;教育思想;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003-02

南怀瑾先生是作为国学大师被世人所敬仰的。他在做学问之余,毕生倾力教育事业,教育实践极其丰富,当过教官,做过教授,兴办学校,因而他的教育思想应该受到重视。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南怀瑾教育思想浅探,以期抛砖引玉。

一、关于教育目的: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

教育目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它规定了教育的方向,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过程。所以,教育目的是每个教育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南怀瑾先生对教育目的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1],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

反观现在的教育,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这让南怀瑾先生非常担忧。他说:“对目前的教育,我的感慨非常大,尤其看到现在的小孩子,书包背得很重,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2]南怀瑾先生感叹:“才流都向考中磨。”[3]

南怀瑾先生对教育目的的观点是与时代相符合的。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但是,南怀瑾先生的教育目的观并非是为了迎合时代,在他那里实则是回归传统。《礼记·学记》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4]南怀瑾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精神“自孔子‘删诗书,定六乐以后,……一言以蔽之,纯粹为注重人格养成的教育”[5]。南怀瑾先生说:“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6]

二、关于教育内容:人格养成、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文艺回归一体

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那么教育内容必须是能够影响人的气质的东西。南怀瑾先生首先强调最好的教材不是书本。老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

其次,南先生推崇传统文化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他说自己是“顽固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顽童”。他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于1969年在台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讲学范围极广,除深入浅出讲述儒、释、道三家之学外,尚有中国文化大系、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国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之学等,影响日大。接着,先生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先生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系列传世之作,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这些著作风靡世界。

南先生认为中国文化都在古文里头,从白话文教育入手的人,对于中国文化永远通不了。所以,他倾力支持推广儿童读经,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经典。儿童读经教育由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博士于1994年起在台湾开始倡导并实践。后来,1997年秋王财贵教授接受南怀瑾先生所创办并由全世界各地热爱文化人士所组成的“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邀请,到香港举行公开的演讲,在介绍儿童读经教育的理念与具体做法后,深获南怀瑾老师的认同,并将推动读经教育列为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长期任务之一,在大陆展开推广。[7]就这样,儿童读经运动在香港和大陆也激活了。

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儿童读经教育对儿童的道德气质培养有显著效果。

第三,南先生认为在修身养性的同时掌握实用知识与技能,也是很重要的。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温州,形成于南宋时期温州地区的永嘉学派对他显然是深有影响的。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认为,真正的是首先要有道义的修养,但是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当作装饰、雅好,而应见诸事功,落实到匡时救世、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中。其代表人物叶适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8]南先生为人处世甚合永嘉学派精神,他学得了佛,修得了禅,做得了学问,又入得了世。积极入世的南怀瑾先生开过公司、办过杂志、兴学从教,还为家乡温州修建铁路。他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这是起码的。他批评现代大学教育教了知识,没有教学生谋生的技能,以至于有人说“大学毕业即失业”。他说:“外面有人说我提倡私塾,主张专门读古书,那是害死人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们(大学堂)中文、英语、算术各种科学都在学。不能死读书,外面的事情都要知道。”“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9]

三、关于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愉快“读”书

南怀瑾先生推崇因材施教。他认为“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然后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发展起来,这是教育的方法。从这里,先生多次使用“教育无用论”来表达,但是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为此,老古文化出版社刘雨虹女士解释说:“在多次讲演的过程中,南师对教育方面感叹颇多,甚至有教育无用论之评语。关于这一点,读者想必会了解,南师所指是人文历史的教育,而非对数理化科技方面而言的。”[2]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对的。南先生怎么可能会认为“对数理化科技方面而言”教育是有用的,而对人文历史方面教育就是无用的呢?南先生这么倾力于中国文化传播与教育,怎么可能会认为在人文历史方面教育无用呢?这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上我理解,南先生的教育无用论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说的。他认为,教育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性向,这是教育无用论的根本观点。他认为“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6]。“增上缘”是佛学词汇,意思是促进、增强。endprint

我们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说:是小草是大树,这是教育所不能改变的,是小草就按照小草去培育,是大树就当大树去培养。但是教育可以改变其气质,助其成长,可以使小草长得更葱茏,使大树长得更挺拔。

关于教学方法,南怀瑾先生最强调的是“读书”。什么叫“读书”?“读”书是用嘴巴念的。他主张让学生背诵,即使尚不能理解,也先记住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悟进去,将来长大后的学问就广博了。”[10]同时,他注重学生兴趣,主张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而且读经不要一下子读太多,读太多就会读厌了。每天读一点,日积月累。这后一半所述的教学方法应该说是非常符合心理学规律和教育学原理的,不会有什么异议。

但是前面一半所说的不加理解的背诵方法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力挺派给出了科学的分析,如医学博士林助雄通过脑科学分析认为读经“会增进脑力开发,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也就是让潜能更有机会发挥,所以儿童读经是被肯定的。至于透过经典潜移默化,使心性向善向上的边际效用则是今日社会风纪败坏、道德沦丧的根治妙方”[11]。反对派认为,这是“复古倒退的教育”,可以休矣![12]但是,我们发现,反对派的反对还是基于思辨论理,而上文曾经指出的支持者们通过不少实证研究证明儿童读经教育对儿童的道德气质培养有显著效果。真理的天平倾向何方,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南怀瑾: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9):50-51.

[2]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61,4,103,001.

[3]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六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25,277.

[4]曾亦,陈文嫣.礼记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269.

[5]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六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25,277.

[6]柴爱新.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N].苏州报,2009-11-12.

[7]柯欣雅.近十年台湾儿童读经教育的发展﹝1991-2001﹞[D].花莲:花莲师范学院乡土文化研究所,2002.

[8]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卷29赠薛子长)[M].北京:中华书局,1961:607-608.

[9]南怀瑾.南怀瑾语录[EB/OL].http://www.lz13.cn/jingdianyulu/10647.htm'.2014-12-25.

[10]刘雨虹.南怀瑾先生侧记[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302,299.

[11]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1999,(4):41.

[12]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对王财贵先生答《光明日报》记者问的质疑[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19-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怀瑾教育思想中国文化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告密”也是慈悲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南怀瑾: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