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之域

2015-12-08 16:45副主编季艺
人物 2015年9期
关键词:梵志心流美景

副主编季艺

感受之域

副主编季艺

写完3月号封面人物曾梵志先生后,我们有了改版《人物》文化与生活方式板块的灵感。

那次采访集中在去年下半年,曾梵志那时正探索一类有宋画山水般安静的作品系列。创作时,为了能体会到比日常状态下更微妙的情绪和细节,他每天很早到达郊区的工作室,花一两个小时让内心安静,观看和感受都变得更细致也更专注。采访中令我受益颇大的正是对曾梵志创作过程的观摩,这个系列曾梵志持续探索了近10年,你很难想象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日积月累在一件作品上会产生怎样令人难忘的质变。每次到他的工作室凝视它们时,我都能感到我的精神被整合了,这种整合让人忘记外部世界,有这个碎片时代无法带给你的神性感受。

与曾梵志画室仿若静止的时空截然相反,画室外,现代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不断被潮流和代际追赶。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控制的时代,《纽约时报》曾用流行的心理学概念“心流(flow)”说明今日问题:当人们在美景面前驻足凝视时,需要投入长久宁静稳定的时间让美景流过心间,才能获得完整的感受形成美好回忆。但在今天,人们看到美景的第一反应不是专注感受,而是掏出手机拍照发到社交媒体,“心流”已无法形成。

即便没有美景,我们的时间又何尝不是被朋友圈亮起的小红点左右?做事时,有多少人看到小红点亮起能忍住不去点击它呢?

我不能想象,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人比这样的艺术家更幸运,他们会花10年时间充分认识自己,专注不被打扰,创造出自己完全满意的作品,彻底成为自己。他们是少有的拥有完整时间的人,在这种完整里,创造杰作。

完整的时间唤醒的完整人格正符合人文精神的追求,人文精神反对资本世界对人的控制,认为真正的人不应受机械目标主导,不应被规定在一个分工中无法看到全局,他们要突破资本和分类对人的限制,有更大块时间,更专注的精神,获得更完整和充分的自我意识,再去影响其他人。

是否有意识地追求这种完整时间带来的完整自我,也在才华、技术之外,成为今天衡量创意工作者的重要标准。本期VOGUE 中国版主编张宇提到为何中国摄影师不能与国际大师并行时,她和她的国际同行认为他们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才华,恰是无法抵抗市场诱惑、无法让自身风格在安静长久不被打扰的时间中最终酝酿成形。

现在,截稿期将至、采访对象爽约、午饭时等了三四班电梯还上不去的这类时候,“心流已毁”就会成为《人物》编辑部的口头禅,在越来越没有耐性容易崩溃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意识到人文的人、更完整的古典精神体验对现代人的意义,因此找到了《人物》生活方式版的新方向。

这是生活方式板块改版的第一期,我们报道了拒绝沿着任何固有方式去思考、感受,让自己更开放宽广、更具无限可能的艺术家肯特里奇,还有通过漫无目的写日记的方式清空被束缚的大脑,回到潜意识状态重新发现什么最打动自己的艺术家刘小东,以及享受着香奈儿给予的充足时间和信任而创作出杰作的调香师奥利维耶·波巨。

因为保有完整、纯粹、清晰的自我意识,保有艰难但令人备受启发的感受方式,这些故事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奢侈品。它们告诉我们如何更丰富细致地去感受世界,体会自我,不被社交媒体倡导的价值绑架。《人物》希望通过采访让读者与我们的记者、撰稿人共同抵达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之域,在安静阅读中,获得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丰沛体验,在碎片化时代体会到珍贵的精神整合时刻。

这个板块叫Bravo,取意歌剧表演中观众对华彩片段的喝彩声,我们将力图在那些伟大头脑和感官中找到令人为之振奋的精神高点。

猜你喜欢
梵志心流美景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诗二首(其一)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海洋美景
田园美景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