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丹赋》:被遮蔽的骚体及其赋学意义

2015-12-08 23:05田胜利
关键词:炼丹周易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15)05-0070-08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5.008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田胜利(1982- ),男,湖南常德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与两汉文学。

《大丹赋》见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对于它的作者,萧汉明先生推测道:“《鼎器歌》、《大丹赋》为魏伯阳之前人所作。”孟乃昌先生、季鸿昆先生从丹道之学的传承角度切入,认为“淳于叔通,看来就是楚辞体那一段的作者。” ①路永照先生进一步指出:“《大丹赋》理论方法与四言、五言经文大体一致,应是时人学习《参同契》的体会之作。而其开端有充满灾异色彩的‘河鼓临星际兮,人民皆惊骇。晷影妄前却兮,九年被凶咎。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改。关键有低昂兮,害气遂奔走。’说明它也是谶纬盛行的汉代人作品,结合《续汉书·五行志》等有关淳于叔通占蛇的‘以蛇有鳞甲,兵之应也’的记载,则淳于叔通是善于此道中人。” ②淳于叔通年长于魏伯阳,是东汉人,三位先生的见解在断代年限上是一致的,从文本切入都认定为汉代作品。《大丹赋》采用骚体歌辞形式写就,然这样一首辞中见理、理中含情的作品,却为很多赋学作品集所失收,遭到遗漏 ③,从赋史角度审视,《大丹赋》缘何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呢?它的文体归属认定以及思想性、文学性与同类赋作相比又如何呢?这些都是颇饶有趣味的学术议题。

一、骚体歌《大丹赋》的衍“易”内涵与文体功能效应

《大丹赋》作为独立的一篇赋体文,全赋以骚体的形式叙写炼丹之术,陆西星《参同契测疏》说:“此章备言金丹法象,始终条理,错落可观,盖总括一经之全旨,所谓《小参同契》一部是也。” ①就是这样的一篇赋文,在流传过程中,宋代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作为下篇,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作为附录,孟乃昌、孟庆轩《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粹》置于第八十章、八十一章、八十二章。由此不难推测,《大丹赋》往往出现于书的后半部,而较少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事实上,《大丹赋》的内容叙述清晰,铺写炼丹术和《周易》、《道德经》契合,衍老、易而得,是同类作品中的典型代表。

炼丹之术讲究以类为聚的理念。《大丹赋》写道:“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炼丹的药物属性须认知确切,两句之前的文字:

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山泽气相蒸兮,兴云而为雨。泥竭遂成尘兮,火灭化为土。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祖。皮革煮成胶兮,曲蘖化为酒。

三、四句出自《周易·说卦》,陈全林先生注:“山泽气相蒸句中暗含咸卦,兑为泽为少女为白虎,艮为山为少男为青龙,中互乾卦为老阳,正是三家相见之法。” ②陈先生的解释是有道理的,艮为山、兑为泽,山泽相反相类而相通。《周易·系辞》说:“事以类聚,物以群分。”云雨、泥尘、火土、蓝绿、皮革胶、曲酒,正是同类事象的聚合。以类为聚可以是同类事物的形态转化,也可以是对立事物之间的和合,生成新的形态。《大丹赋》写道:“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又“白虎唱导前兮,苍液和于后。”“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阴阳和合是认识宇宙万物的方式方法,陈致虚说:“如乾以坤为类,震以兑为类,则阴阳和而工易施。”《大丹赋》的这种类聚理念和《周易参同契》其他部分可以相互对读,如:

欲作服食仙,宜用同类者……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

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楸。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是以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

杂性不同类,安肯合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

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浅深,弃正入邪径,欲速阏不通,犹盲不任杖,聋者听宫商,没水捕雉兔,登山索鱼龙。

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纲纪,虽黄帝临炉,太乙执火,八公捣炼,淮南调合,……愈见乖张。

上述条目从正面,也有从反面切入,揭示的是同一道理,是《周易》物以类聚的理念的彰显。炼丹术与易的契合,“刚柔动静,米盐分判,以易为证,用意健矣,故立为法,以传后贤”,这也正是《周易参同契》命名的由来。

《大丹赋》末章提出“天道无适莫”观念,术为天下公器,天道无偏私,故能成其伟大:

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狂语,传于亿世后兮,昭然自可考。焕若星经汉兮,炳如水宗海,思之务令熟兮,反复视上下。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乍自悟。探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与贤者。

炼丹之术是复杂的,思之令熟,反复视上下,才可明白其中的奥秘。炼丹之术又是真实可感的,并不虚空,天无偏私,索其绪则可得其门户。其中内涵和道家的关联最为密切,《道德经·七十九章》写道:“天地无亲,常与善人。”善人,李道纯《道德会元》写作“圣人” ③,《大丹赋》以贤者当之,“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与贤者”正是对其的化用。

丹术和易学融通,丹易契合体现在纳支纳甲的运用上,《大丹赋》纳甲纳支的运用首见于下面表述:“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寅申阴阳祖兮,出入复终始。”天地雌雄是阴阳的代称,子、午配阴阳,任法融道长写道:“阳配子,卦配为姤,阴配午,卦配复。”如果说这里的纳甲运用还较为隐蔽的话,那么,另一处则显得十分明晰:

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三者俱来朝兮,家属为亲侣。本之但二物兮,末而为三五,三五并为一兮,都集归二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

文中提及“震东卯、兑西酉、离南午”,这是以卦象配地支的情形。对此,任法融道长注释道:

青龙属阳,居东方,二十八宿分布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占七宿,……房是东方七宿正中的一宿,六是房的度数,在时为春,在物为花,在卦为震,在方为东,在辰为卯。“处方六兮,春华震东卯”即是此意。白虎属阴处西方,……昴是西方七宿正中的一位,七是昴的度数,在时为秋,在物为芒(果),在卦为兑,在方为西,在辰为酉,故曰……。朱雀属阳居南方,……张是南方七宿的第五位,二是张的度数,在时为夏,属于正阳,在卦为离,在方为南,在辰为午。 ①

运用卦配方位、时令、星宿、物候,遵循的是阴阳五行原则,是五行配八卦理论的具体运用。在这段文字里还出现了多处数字,明乎卦的纳甲是破解数字奥秘的一把钥匙。

六、七,映字号无名氏:“谓之六者,六,水成之水也。言当上弦之后,大壮之卦,卯位也,则飞坎宫之水是也。……谓之七者,七,火之成数也。言当下弦之内,观卦,酉位也,则采离宫之火是也。……夫六者,铅也。七者,汞也。二者,火也。三者常相亲,为一则丹成也。” ②这是之所以取房、昴的根由之所在,是可信的。大丹的炼制摄取这三物的缘由,朱熹注:“白虎金,青龙水,朱雀火,以金生水,水而灭火以成丹,其形如此。”

三、五,《参同契》:“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任法融道长写道:“子属水,位居于北,午属火,位列于南。天一生水在子方,地二生火于午位,天一与地二相加为三。戊己属土,独居中宫为五数,火炎上,水流下,故水火不能自济,南北岂会自和?必须通过中宫土的媒介,方可水火既济,南北相接,谐合自然。” ③三五指的是水火土,在《周易参同契》中能得到多次验证,“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又“三五不交,刚柔离分。”水数一,火数二、相加为三,土居中宫,自身为五。

《大丹赋》思想内涵如此丰富,其流风在后代也有直承者与追随者。大丹又名还丹、金丹、黄芽等,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周易参同契》记载:“名者以定情,字者缘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又说:“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王阳加黄芽。”沿着这条线索寻觅下去,《大丹赋》的文体影响力与穿透力也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五代刘海蟾《还丹赋》:

若夫还丹最尊,起自乾坤。使一气而三才列位,命五行而九曜齐分。黑白相兼,喷阴阳之雨露;青黄配合,散日月以胚浑。当其建造红炉,并安真鼎;铅借水之胞胎,汞托阳而溟涬;上不搜于山境,下不讨于凡尘;集卯酉于三峰,会坎离于两岸。既明妙有,龟蛇而那不依投;得达虚无,乌兔而自然相伴。况乃却老之丹,延年莫失,绵绵而点出金容,历历而化成琼质。行兮生兮,俄然而走作庚辛;动兮静兮,倏忽而驱分甲乙。秀乎黄牙,长乎河车!以河车,养黄牙,载着人兮命转赊,三魂缭绕

归谁洞,七魄徘徊去我家。频经否泰三一而子母难逃;所遇凉炎二八而夫妻莫去。奇哉杳路,能朝万派之源;显秘枢机,解返百流之祖。荣华海内,忙忙而尽遣成灰;寂寞寰中,落落而独不为土。劝英人,须省悟,大道从来天岂负。见雌雄而密隐藏,闻水火而牢保护。莫因循,可惜许,一落丘墟,安能再睹。青龙降兮蟠白虎,朱雀腾兮投玄武。千朝火候感神功,白日冲天升归紫府。 ①

这段文字和《大丹赋》有异曲同工之妙,篇题还丹即大丹,《还丹赋》以“若夫还丹最尊,起自乾坤”开篇,是取象天地,《还丹赋》篇尾曰:“劝英人,须省悟,大道从来天岂负。……”这是以天道不负人,勉励贤者来习予以做结。《大丹赋》亦是如此,首章:“法象莫大于天地兮,玄沟数万里;河鼓临星纪兮,人民皆惊骇。晷影妄前却兮,九年被凶咎。”同样以天地、天象开篇,寄思遥远,取意化自《易大传》。末章:“探丹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与贤者。”也是关涉炼丹之术为可学之旨,如此一来,二者大开大合的结构是可以形成对应关系的。

赋文之中于思想理念层面,《还丹赋》亦衍《周易》而得。“黑白相兼,喷阴阳之雨露;青黄配合,散日月以胚浑。”这是以类为聚,阴阳和合义理的彰显。“若夫还丹最尊,起自乾坤”;“集卯酉于三峰,会坎离于两岸”,卯酉所指,在《大丹赋》中也能找到对应的踪迹:“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卯指的是震,酉指的是兑,这是卦体纳支的运用,和下句坎、离并列,构筑的是天地东西的立体模型。《还丹赋》接着说:

行兮生兮,俄然而走作庚辛;动兮静兮,倏忽而驱分甲乙。……频经否泰三一而子母难逃;所遇凉炎二八而夫妻莫去。

庚辛、甲乙、三一、二八所指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结合卦象纳甲、配数。首先是庚辛、甲乙,《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写道:

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主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曲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在这段文字里,卦象乾、坤、震、巽、艮、兑和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搭配,乾坤两卦分纳甲壬、乙癸,依据月的盈亏情形而设置。由此不难看出《还丹赋》中的庚辛、甲乙即指震、巽、乾、坤,它们是相对相通之象,是叙写炼丹经常使用的术语。其次是三一、二八,三指的是水,一指的是金,三一运用的是五行之数,《周易参同契》说:“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者金子,子藏母胞。”金、水是炼丹之中的重要药物。二八,《周易参同契》言:“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二八为兑艮,《说卦》称兑为少女,艮为少男,故《还丹赋》曰:“二八而夫妻莫去”。

据此而不难推测,五代时期作品《还丹赋》和《大丹赋》的关联是紧密的,而不是疏离的,《大丹赋》在前,《还丹赋》在后,高度的相似性标示的是二者存在客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结构上、思想理念上都能一一对应。类似的同一类型丹技、方技赋学作品,不少已经被列入到赋集中,如《丹砂可学赋》、《还丹赋》、《占月赋》、《占风铎赋》、《堪舆赋》、《玩星赋》、《卖卜赋》,“《谷神赋》、《金丹赋》、《药性赋》、《脉赋》、《珞琭子三命消息赋》、《雪心赋》、《术业赋》、《金锁赋》、《麻衣石室神异赋》、《奇门赋》、《壶中赋》、《九星赋》、《六壬军帐赋》、《六壬毕法赋》等” ②,在赋体文学发展的历时长河中,赋确实有向实用功能转化的一面,《大丹赋》和后代的这些赋一样,趋于学问化、方技化,是赋演变过程中的分支。

二、骚体歌《大丹赋》的文学特色及其赋体艺术认定

《大丹赋》依托赋体艺术而得,表达方式融通易学的象征手法,文学性鲜明而突出。《大丹赋》附着于《周易参同契》,其书有的辞句浅近易懂,如“没水捕雉兔,登山索鱼龙”,然朱熹评曰:“词韵皆古,雅奥难通”。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还在于文辞是多义性的,不仅有字面含义,还有它的象征含义。文辞的多义性,是诗、赋的文体要义,如“诗无达诂”、“赋重谐隐之术” ①。炼丹术无法精确表达,“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造事令可法,为世定此书”,故需采用模糊性语言。

首先看语汇层面,龙、虎,又称青龙、白虎,《大丹赋》曰:“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又“白虎唱导前兮,苍液和于后。”赋中龙象征阳,虎象征阴,阴阳相反相对,扩展到《大丹赋》所隶属的整部《周易参同契》也不例外:

《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举动以合西,魂魄自相拘。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龙呼于虎,虎呼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荣,遂相衔咽,咀嚼相吞。

青龙、白虎代指的是炼丹的阳性和阴性类药物。龙虎和炼丹关联紧密,“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龙虎》即指炼丹之经书。同一事物有多重称谓,又如日月,可以是金乌和玉兔的合称,也可以是蟾蜍、玉老鸭的合称。事物的类属着眼于它们的阴阳特性,据此而划分,《大丹赋》的各种意象可以分作两大阵营,男、天、日、龙属阳;女、地、月、虎、水属阴等。针对这一特征的缘起,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写道:

公撰《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故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真铅为药祖,以玄精为丹基,以坎离为夫妻,以天地为父母,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侯,运五星二十八宿,环列鼎中,乃得水源潜形,寄庚辛而西转火龙,伏体逐甲乙以东施。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公因取象焉。 ②

彭氏的论断是有道理的,揭示出的是《周易参同契》以易象为依托而得,具体落实到《大丹赋》也不例外,《大丹赋》之辞是其最好的注脚。

其次,单个物象是如此,章句的意义指向同样具有多义性,如“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改。关键有低昂兮,害气遂奔走;江淮之枯竭兮,水流注于海。”针对这句的解释,黎世序云:

皇上,三皇五帝也。三者,三王也。言自昔帝王,奉若天道,皆观览上天所视休咎之象,退而修省其政,有不善者则改之。关键低昂,王政调和得中,天地害戾之气,遂奔走而消灭也。江淮之枯竭兮,水渴也,水流注于海,冬令水归其壑,得其正性,不泛滥为灾也。 ③

黎氏是从字面含义入手解辞,有它的现实意义。若扣合《大丹赋》的主旨,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予以揭示,针对这段文字,朱熹注:“玄沟害气,恐未是说人身内事,方是设譬之辞。” ④朱熹的判断是可信的,这几句的含义,阴长生的注和朱氏所言可以相互印证:

皇上,土地也。王,金也。火之至极,则土能镇之,使金退而改过。改过者,谓水逃逸也。关键,谓固济不坚,则水随火气而

奔走。河海纵枯竭,器上之水恒流也。 ①

阴氏注着眼于炼丹技艺和易扣合,是正确的。“皇上”代指土,王谓金,金、土、水、火的调遣,遵循的是五行生克之理,《大丹赋》丹辞即依此而得。

值得一提的是,《周易参同契》内丹辞的多义性是被赋予的,如《五相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蛇龟,蟠虬相扶,以明牝牡,竟当相须。”前四句出自《诗经》原文,附带的寓意,任法融道长曰:“(此)比喻炼内丹必须阴阳交会才能成丹。” ②《大丹赋》的整体叙写特色都是如此,直接描绘炼丹文字很少,而往往是借他物而言丹术。

《大丹赋》多义性的重要表达方式是比喻、象征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纵贯全赋,俯拾皆是:

循斗而招摇兮,执衡定元纪。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设下;白虎导前兮,苍龙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遭遇罗网实兮,压之不得举;嗷嗷声甚悲兮,婴儿之慕母;颠倒就汤镬兮,摧折伤毛羽。漏刻未过半兮,鱼鳞狎鬣起,五色象炫耀兮,变化无常主;潏潏鼎沸驰兮,暴勇不休止。接连重叠累兮,犬牙相错距,形如仲冬冰兮,阑干吐钟乳,崔嵬而杂厕兮,交积相支柱。

此段赋文中“鱼鳞狎猎”,出自东汉张衡《西京赋》“披红葩之狎猎”,这是《大丹赋》直接称引汉大赋。文字内比喻迭连使用,白虎、苍龙、朱雀,萧汉明、郭东升先生注:“白虎喻真铅,苍龙喻真汞。”二者交感而生成大丹的过程五彩缤纷,精彩异常。嗷嗷声悲、婴儿慕母、摧折伤羽等采用的是形象化的语言,阴长生写道:

谓器象甑生,炎火设下,周武之时也。四神在外,土居其中,是为五色。四神及土,共为罗网,镇压于炉器,令水不得飞也。

此皆水为火逼,变化无常,或作婴儿之声,终日号而不嘎,或为暴涌之势,昼夜沸而不休,象鸟摧折其毛羽,如龙鼓恕鳞甲,既类钟乳,又似坚冰,崔嵬嵯峨,积迭枝柱,有死神之卫,蓄五星之光,其状难名,约文申义而已。 ③

“令水不得飞”指使朱雀似水不能飞。鸟折毛羽、龙鼓鳞甲等是炼丹过程中形成的外在表征。如此一来,若抛开这些意象背后的内涵,此段完全可以视之为一首纯文学意义上的骚体歌辞。《周易参同契》类似的骚体歌辞还见于:“御白鹤兮驾龙鳞,游太虚兮谒仙君,受天图兮号真人。”在这里,兮字出现于句子中间,是典型的骚体形式,彰显着它的文学性。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赋,是学术界一直努力界定的事情,《汉书·艺文志》称:“不歌而诵谓之赋。”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揭示的均是赋与诗歌的关联。刘勰进一步指出:“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指出:“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赋和诸子散文关联密切,曹道衡先生《汉魏六朝辞赋》:“赋是一种界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④赋的形式和功用同于诗歌与散文。总体而言,赋是一种音律较为和谐的歌辞体韵文,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和音节美。赋体既可以当做诗来写,抒发情感;又可以当做文来作,叙写事情内容。实际操作层面,马积高先生主编《历代辞赋总汇》收录直接以歌为题的汉赋作三篇,分别是:

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据《汉书》)

发纷纷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据《汉书》)

天时泰兮昭以阳,清风起兮景云翔。

仰观兮辰象,日月兮运周。俯视兮河海,百川兮东流。(据《北堂书钞》)

上述三首入选作品都是骚体歌辞,由此不难看出,骚体歌与赋的关联是紧密的。宕开一笔,骚体和赋的渊源,从早期赋体创作家的地域生成也能得到印证,较早进行赋体创作的作家,如陆贾、贾谊、刘安等,无不和楚文化息息相关。据此而审视《大丹赋》,无疑具备赋之要素。“归空城兮”、“发纷纷兮”、“天时泰兮”都是从不同的书目中摘抄而得,《大丹赋》列于《周易参同契》中同样也是如此。《大丹赋》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力如此丰富,它却一直徘徊于各种赋学集之外,是否因其言炼丹之术而被束之高阁,故不能归属于赋体文学呢?回答是否定的。《大丹赋》文体的归属,还可以从近似的同类作品中找到答案,江淹《丹砂可学赋》和辽金时无名氏的《金丹赋》收录于清人陈元龙的《历代赋汇》;常伦《丹赋》、周履靖拟《丹砂可学赋》、王崿《金丹赋》收录于马积高先生主编《历代辞赋总汇》。前述刘海蟾《还丹赋》之外,以《还丹赋》为题者还见于今存篆刻于湖南衡山境的石头文:

还丹为众药之宗,验已神通。盗日月运行之制,夺乾坤造化之功。变凡为圣,却老如童。九转初成,满黄金于室内;一丸才服,控白鹤于云中。原夫体自虚无,全于妙有。黄芽为基,朱汞为首。炉法天地之覆载,药顺阴阳之匹偶。凡三百六十之准则,于十二门庭之固守。既无差于丙丁,遂安闲于卯酉。虎遇龙而龙不飞,龙遇虎而虎不走。轻取者万中无一,志求者十中九得。杳杳冥冥,冲和之精。羽客授得,真铅炼成。其功莫测,大效难名,授于已死之尸,无魂不返;点在既枯之骨,是肉皆生。其道弥彰,其功无量。承列圣之所秘,为群仙之所向。黄帝得金华之术,衣

冠空葬于人间;淮王遇秘石之方,鸡犬尽归于天上。下士大笑,上本无疑。青霞赞咏,玄灵受持。深藏于紫府青都,我未见也;既出于神方秘法,人必知之。求学甚多,了悟犹鲜。非八石以能成,混五金而不显,有分者契合须臾,无分者徒劳辗转。在圣智以难名,谅凡愚之岂见。人后药化,药自人弘。何至于丹宵偃仰,白日飞腾。美矣哉,好道之流,得不虔诚而志服? ①

这篇《还丹赋》文字内涵较之《大丹赋》要浅近不少,石刻出现于宋 ②,清人陈元龙《历代赋汇》归之为《仙释》类 ③,题为张仙翁所著,张仙翁大抵为北宋时期人。《还丹赋》同样依托《周易》而得,丹易契合。开篇提及“乾坤造化”之功,章尾亦以劝勉贤人炼丹为结。赋文“虎遇龙而龙不飞,龙遇虎而虎不走。”言铅汞相遇而相合之象,取龙、虎炼丹常见之象。“既无差于丙丁,遂安闲于卯酉。”丙丁代指月体纳甲中的艮、兑,分指初一和二十三日左右,卯酉指的是震、兑二卦,代指春秋二季。据此不难看出,此篇《还丹赋》与《大丹赋》同样有相似之处,二者一前一后,是源与流的关系。

作品与《还丹赋》同题或近似的赋文甚夥,汇聚成赋的一个小分支,取向趋于方术技艺化,如《历代赋汇》下列《仙释》二卷,并有补遗七篇,内收《丹砂可学赋》(江淹)、《求玄珠赋》(白居易)、《金丹赋》(葛长庚)、《炼丹竈赋》(李东阳)、《临丹赋》(应贞) ④。总之,以“炼丹”为题的不少作品,往往熔铸《周易》义理,托《易》而言丹,丹易参同而情理契合。

三、结语

《大丹赋》内容叙写炼丹之术,辞章具有多义性,且一直附属于《周易参同契》。《大丹赋》篇名,“在古文《周易参同契》,始出《大丹赋》之篇名。” ①古文《周易参同契》是清初仇兆鳌本之源,仇氏据每章文意厘定标题。《大丹赋》因其未有明确的篇题,故长期受到遮蔽,徘徊于赋集选赋之外,但《大丹赋》的文学性以及它篇章的独立性,却早已受到学者的关注。仇兆鳌《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曰:“契文经传,出自三人,文字亦分三体。四言经文,效《毛诗》也。五言传文,效西汉也。大丹一赋,仿《离骚》也。文不苟同,而意仍贯通。千年之后,犹觉《尔雅》可风。” ②《大丹赋》是一首文学色彩浓厚的骚体歌,炼丹术与骚体赋、歌的结合,从唐代流传《参同契》为《古歌》的称谓中也可见一斑 ③。从赋学史的角度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大丹赋》生成于东汉末年道教产生的时代,合乎企寿成仙的社会流风,是“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赋学史上熔铸“技”“易”、丹易参同而开风气的文学篇章,后世受其泽灌的丹技类作品蔚为大观。

On the Sheltered Poetry in Sao Style of Dadan Fu and Its Significance

TIAN Sheng-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 Three Ways Unified and Normalized of the Book of Changes (Cantong Qi)is a master work of Wei Bo-yang and there is wealth of literature and art lying underneath.Dadan Fu is one poetry of Three Ways Unified and Normalized of the Book of Changes,and it is composed of poetries in the style of Li Sao,characterized by cultivation of immortali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of Han Dynasty,which presents unique artistic value.Dadan Fu originates in the late years of Eastern Han Dynasty,which pioneers the Fu in the field of Dan-refining techniques and tak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history of Fu literature.

Key words: Eastern Han Dynasty; Dadan Fu; connotation of changing (yi;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of Fu

[责任编辑:刘春雷]

孟乃昌、季鸿昆:《〈周易参同契〉的初步研究》,《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Z1期。

路永照:《论〈周易参同契〉的文本系统》,《周易研究》2011年第3期。

陈元龙:《历代赋汇》(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联合影印出版,1987年)、费振刚等编:《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马积高等编:《历代辞赋总汇》(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均未收录。

陆西星:《参同契测疏》,转引自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陈全林:《周易参同契译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7页。

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82-383页。

孟乃昌、孟庆轩辑编:《〈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第347页。

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第201页。

刘海蟾:《还丹赋》,见王西平主编:《道家养生功法集要》,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406页。

许结:《论赋的学术倾向——从章学诚赋论谈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许结:《论汉赋文化机制的多元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义序》,转引自周全彬、盛克琦编校:《参同集注: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注解集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04页。

孟乃昌、孟庆轩辑编:《〈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第338页。

孟乃昌、孟庆轩辑编:《〈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第331页。

孟乃昌、孟庆轩辑编:《〈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第330页。

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第360页。

孟乃昌、孟庆轩辑编:《〈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第339页。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页。

周庆元主编:《走进南岳衡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何满宗、王焕林:《湖南书法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387页。

陈元龙:《历代赋汇》,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第709页下栏。

《临丹赋》篇名,《历代赋汇》丹作川,校证见于韩格平等撰:《全魏晋赋校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仇兆鳌:《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转引自周全彬、盛克琦编校:《参同集注: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注解集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1237-1238页。

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2001年,第29页。

猜你喜欢
炼丹周易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炼丹湖之旅
炼丹湖之旅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炼丹的意外惊喜
火药的诞生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嘻哈段子铺
教授“炼丹”
甜甜的“蝴蝶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