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61例临床分析

2015-12-09 15:36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45625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7期
关键词:门脉消化性胃溃疡

孙 良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 456250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61例临床分析

孙良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456250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4例肝硬化患者,并从中收集61例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溃疡类型,治疗措施。结果:肝硬化患者消化溃疡发生率较高,达20.1%,从消化性溃疡的部位来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为多发,占59.0%,胃溃疡次之,占32.7%,复合性溃疡较少,约占8.3%;经治疗,本组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愈率达34.4%。结论:肝硬化患者多发消化性溃疡,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上,从抑酸、清除Hp、保护胃黏膜出发,重点针对门脉高压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解决溃疡,促进肝功能恢复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治疗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病,容易合并为消化性溃疡,据相关数据统计,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约占肝硬化患者总数的20%~30%。对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药物治疗,还有少数患者行手术治疗。为探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本文以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61例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05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4例肝硬化患者中,收集61例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46±2.5)岁;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B超和CT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其中酒精性肝硬化10例,乙肝肝硬化42例,此外还有9例肝硬化原因不明。Hp检查:用快速尿素酶对Hp进行检测发现,34例患者呈阳性,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中有19例Hp为阳性,胃溃疡患者中有10例Hp为阳性,合并复合胃溃疡患者中有5例Hp为阳性。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于住院期间行胃镜检查证实合并消化性溃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为多发,占59.0%(36例),胃溃疡次之,占32.8%(20例),复合性溃疡较少,约占8.2%(5例);胃镜下所见溃疡最小为0.3~0.4cm,最大1.8~2.6cm,表面覆白苔或污秽。多数患者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

1.3治疗方法联用雷尼替丁(用量标准为0.15g/次,2次/d)、硫糖铝(用量标准为0.25g/次,4次/d),还可单用洛赛克(用量标准为20mg/次,1次/d),治疗肝源性溃疡。对于Hp阳性者的治疗,采用雷尼替丁、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治疗的方式,用量标准分别是:雷尼替丁0.15g/次,2次/d;甲硝唑0.3g/次,3次/d;阿莫西林胶囊1 000mg/次,2次/d,以7~10d为1个疗程。同时针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给予保肝,降低门脉压力等综合性治疗。

1.4疗效标准治愈:胃镜示溃疡为H1~2期者;有效:溃疡面积缩小1/2以上者;无效:溃疡面积缩小不足1/2。

2结果

肝硬化患者消化溃疡发生率较高,达20.1%(61/304),从消化性溃疡的部位来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为多发,占59.0%,胃溃疡次之,占32.8%,复合性溃疡较少,约占8.2%;经治疗,本组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中,21例治愈,23例有效,治愈率达34.4%,总有效率为72.1%。

3讨论

关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机制有较大分歧,相关研究表示,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形成机制是门脉高压。关于门脉高压造成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如下:门脉高压通常能够使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壁遭到破坏,从而使血浆外滲,这样会造成胃黏膜水肿,从而改变整个胃黏膜微循环[1]。因此有研究认为门脉高压症是形成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由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不具有典型性,容易被肝硬化的症状所掩盖,再加之医学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实际诊断率并不高。而据一项研究表面,肝硬化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在20%~30%,这与正常人的水平差别较大[2]。

关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相关报道较多,有学者报道称西米替丁联用心得安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促进溃疡愈合。还有学者报道称静脉曲张程度与肝源性溃疡发生率有着密切关系,当静脉曲张程度增加时,其发生率也会增加。肝硬化门脉高压使得胃肠血流的速度变慢,胃肠内部的功能减弱,胃黏膜不能有效吸收营养物质,同时,残留在体内的二氧化碳会对黏膜的分泌造成影响,长此以往,会造成黏膜脱落,形成溃疡。同时,肝硬化时,组胺、胃泌素、5-羟色胺会对胃壁细胞形成强烈的刺激,使得胃酸大量分泌,从而导致溃疡[3]。

Hp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据有关研究显示,在正常人群与肝硬化人群之中,正常人群更容易感染Hp,而肝硬化患者感染Hp的概率则较低。庹必光[4]等报道了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其结果表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者与正常人群相比较,其Hp感染率明显较低,这与本文显示的Hp感染率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成分相一致。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与一般的消化性溃疡不同,主要表现在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疼痛部位多为上腹部疼痛,并且这种腹痛时间不具有规律性[5]。同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病程较长,临床特征为胃溃疡的发病率比较高,同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多伴有糜烂性胃炎,其出血率和出血量都比一般的消化性溃疡大,因此,针对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也应当与一般的消化性溃疡有所区别。

本文显示,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腹痛症状与时间不具有规律性,同时,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还有反酸、嗳气等症状。从临床症状来看,部分患者只有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是在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6±2.5)岁,较普通消化性溃疡发病年龄晚,与其他大样本报道相符。可能与肝硬化发率年龄偏大有关。国内报道多认为肝硬化患者胃溃疡发生率高于球部溃疡多发,与国外报告相同,本文结果显示肝源性溃疡仍以球部溃疡发生率较高。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多发消化性溃疡,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上,从抑酸、清除Hp、保护胃黏膜出发,重点针对门脉高压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解决溃疡,促进肝功能恢复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梁扩寰.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J〕.实用内科杂志,2008,18(1):10-11.

[2]王芸,郭强.肝硬化门脉高压与肝源性溃疡〔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13(3):69-70.

[3]刘军英,石巧荣,欧琴,等.肝源性溃疡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18(4):145-146.

[4]庹必光,喻安永,周稻菽,等.幽门螺杆菌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J〕.中华内科杂志,2010,39(3):187-188.

[5]赵悦,赵瑛瑛,刘志华,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伴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2010,10(12):1398-1401.

(编辑羽飞)

收稿日期2014-10-31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7-2332-02

猜你喜欢
门脉消化性胃溃疡
特发性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1例并文献复习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在非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基层卫生院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怎样治疗和护理胃溃疡?
远离消化性溃疡 无忧生活
胃溃疡易演变成胃癌吗?
综合护理对乙肝胃病60例康复的影响
手术治疗胃溃疡9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