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

2015-12-09 15:36牟艳云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口腔科2515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7期
关键词:颌面部前臂游离

牟艳云 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251500



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

牟艳云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口腔科251500

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游离前臂瓣修复,对照组给予带蒂额肌皮瓣修复,比较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确切,值得推荐。

关键词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疗效

近些年来,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在我国每年呈上升的趋势,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大面积的软、硬组织缺损问题遗留了下来。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实验,发现口腔颌面肿瘤术后采用各种类型组织瓣进行修复模式,有利于患者咀嚼、吞咽、功能的恢复,但组织瓣修复是口腔颌面外科的治疗的难点,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治疗过程应完全切除肿瘤,保持面部美观,恢复咀嚼功能,而前臂游离瓣具有解剖恒定、组织容量丰富,质软、瓣薄,可提供足够的组织量,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最佳组织瓣,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进行吻合修复术,不仅可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安全性,还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面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各种自体带蒂肌皮瓣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详细阐述采用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2±3.5)岁;病程2~8个月,平均病程(3±0.5)个月;根据肿瘤类型:舌癌3例,牙龈癌5例,口底癌2例,颌窦癌1例,口咽癌2例,腭癌9例,颊癌1例,唇癌1例,颌下口底区腺样囊性癌1例;肿瘤直径1.5~5cm;皮瓣最大面积为14cm×7cm,最小面积为6cm×5cm;恶性肿瘤18例(腺泡细胞癌3例,腺样囊性癌4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未分化癌1例,肉瘤2例,鳞状细胞癌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2例),良性肿瘤7例(成釉细胞瘤1例,骨化纤维瘤3例,多形性腺瘤1例,角化囊肿2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3±2.5)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2±1.5)个月;根据肿瘤类型:舌癌2例,牙龈癌4例,口底癌3例,颌窦癌2例,口咽癌2例,腭癌6例,颊癌2例,唇癌2例,颌下口底区腺样囊性癌2例;肿瘤直径2~5.5cm;皮瓣最大面积为14.5cm×7.5cm,最小面积为6.5cm×4.5cm;恶性肿瘤17例(腺泡细胞癌2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未分化癌2例,肉瘤1例,鳞状细胞癌3例,恶性多形性腺瘤5例),良性肿瘤8例(成釉细胞瘤2例,骨化纤维瘤2例,多形性腺瘤3例,角化囊肿1例)。两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皮瓣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游离前臂瓣修复,对照组给予带蒂额肌皮瓣修复,对上述入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缺损的情况做好评估,包括皮瓣大小、形状,确保皮瓣能到达重建的最远端,以利于血管吻合。局部行瘤体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口底癌患者给予口底下颌骨联合切除术,在颈淋巴清扫术中选择保留适宜受区血管,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对患有腮腺鳞癌的患者,给予腮腺、皮肤及下颌升支切除术。切除范围均在瘤体周围1.0~2.5cm正常组织处进行,当患者的病灶切除后,病理送冰冻,直至边缘阴性为止。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供区动脉选择桡动脉和尺动脉,皮瓣最大面积15cm×8cm,最小面积7cm×5cm,平均面积9.5cm×7.5cm,折叠式瓣制备成“8”字型。受区动脉选择颌外动脉、舌动脉、面动脉、甲状腺上动脉、颈横动脉,皮瓣供区可采用腹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血管吻合术应采用4倍放大镜下吻合,先吻合静脉在行动脉吻合。术后严密观察皮瓣的颜色、形态、温度、感觉以及局部的肿胀程度,术后头颈部制动3d,常规应用扩容、抗凝药物对症处理,避免血栓形成。给予抗生素预防性应用,避免局部感染,注意局部温度,室内恒定在25℃左右,注意全身保暖。通过彩超监测血管吻合后的血流情况。颈部以下可做轻度活动,24h引流量不超过15ml时即可拔除负压引流管。皮瓣移植术后1~2周拆线,对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在术后1个月行放疗。

1.3临床疗效判定成功:皮瓣颜色正常,肿胀消失,质地柔软,患者口腔颌面部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满意;不成功:皮瓣颜色存在明显差异性,肿胀明显,质地稍硬,患者口腔颌面部咀嚼、吞咽功能恢复不满意。所有患者均术后1年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功率对比观察组成功率为100%(25例均成功),对照组为80%(成功20例,不成功5例),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复发率比较观察组25例游离瓣均全部成活,术后3个月复诊,皮瓣明显收缩,形态良好,质柔软,经1年随访无1例复发;对照组有2例于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重新吻合,抢救成功。术后3个月复诊,有3例出现吞咽困难,经长时间的锻炼,术后半年复诊,吞咽功能改善。经1年随访有3例出现复发。

3讨论

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技术是在早30年前由杨果凡发明的一种新型修复技术,最早应用于四肢瘢痕挛缩的治疗,但伴随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适应证逐渐扩大,目前广泛应用于头颈缺损修复,在重建修复操作中,应用最多的则是游离瓣的使用。游离组织瓣修复组织缺损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后遗留的软、硬组织缺损常用组织,术后患者面部畸形及语言、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而皮瓣修复部位与口腔相通,皮瓣与皮瓣下组织不能紧密结合,容易留有死腔,诱发局部感染。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各种游离组织瓣被广泛推广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

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肿瘤根治性切除提供了材料,同时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比较适合口腔内多角度不规则缺损需要修复的患者,颌骨重建恢复了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患者的语言、吞咽等功能,更加适用于人工舌再造术的患者。近年来,伴随口腔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在口腔颔面部缺损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前臂瓣具有解剖恒定,制备简单,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容易切取,本组皮瓣制备时间在21~44min,平均28min。前臂尺侧皮瓣毛发少,皮瓣柔软,厚度适中,颜色与面颊部接近,质地相对较好,解剖结构变异较小,皮瓣可以作三维成形,操作简单,利于关闭各种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缺损,能很好的改善口腔咀嚼功能,由于局部皮瓣血供满意,抗感染能力强,植入的存活率也就较高,对局部创伤小,利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的缺损修复,广泛应用于口腔颔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术前血管检查十分重要,主要是供区动静脉的额检查,对高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更应做好术前评估。桡动脉距皮肤较近,能直接触及动脉搏动,能尽早发现问题而提前做好准备,需要注意,对于埋入瓣,当疑似有血管危象时,应立即行多普勒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当怀疑患者有血管痉挛时, 应局部使用罂粟碱扩张血管,术后关创前再次进行静脉回流监测。根据上述研究表明,两组成功率对比,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游离前臂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疗效确切,具有修复组织质软、瓣薄、组织量丰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邓伟,黄代营,王鸿,等.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4):404-405.

[2]季彤.颅颌面坚强内固定(十八)下颌骨缺损重建的术前评估、治疗规划和虚拟设计〔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7):440-443.

(编辑羽飞)

收稿日期2014-11-17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7-2348-03

猜你喜欢
颌面部前臂游离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陶珊珊作品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游离于翻译的精确与模糊之间——兼评第八届CASIO杯翻译竞赛获奖译文
颌面部软组织测量技术的发展
了哥王与抗生素合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