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观视角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5-12-12 00:42王琼秦浩正
化学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程标准

王琼 秦浩正

摘要: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观视角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发现课程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本主义课程观思想,主要表现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适切性导向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情意与认知的统一发展,以及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得出人本主义课程观融入化学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课程标准;人本主义课程观;化学教学;文本分析方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2-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泛吸收了人本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近现代教育理念并集合自己的需要加以诠释,这些教育理念在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主要举措中均有所体现。以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简称《化学新课标》)为例,其课程价值定位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多方面能力,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力图改革“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等传统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思想均与人本主义课程观相契合。本文意图从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视角解读《化学新课标》,并对教学实施提出建议。

1 人本主义课程观简介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课程观在抨击学问中心课程的浪潮中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Rogers,C.R.)和马斯洛(Maslow,A.H.)。这一课程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出发点,反对只着眼于学科,不考虑学生的“非人性化”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这一教育价值主张看,人本主义是进步主义课程观的延续。

人本主义课程思想的核心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其主要观点有:课程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为目的;学校的重心应从教授教材中的知识,过渡到尊重学生的本性和要求,发展学生的整体人格;课程内容应强调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统一,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课程应强调个人意义,提倡有意义学习;课程还应强调“社会适切性”、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注重学生内部评价等。

概括来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程的社会适切性,重视学生认知和情意发展的统一,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人本主义课程的主要特点。

2 研读《化学新课标》的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所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正与人本主义课程关注学习的个人意义以及终身发展等特点相似。在《纲要》指导下编制的《化学新课标》自然要反映这一基本观点。此次化学课标的修订是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要求的角度出发;修订后的新课标还要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与人本主义课程观提倡的课程的“社会适切性”的观点相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从人本主义课程观角度分析《化学新课标》不仅有可行性,而且对理解新课标有特别价值。对《化学新课标》的文本进行全面研读,重点关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通过对有可能体现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关键词分析,如“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化学与社会”等,并结合关键词的上下文分析语句背后的观点,最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统整,发现《化学新课标》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人本主义课程的思想。

3 《化学新课标》中体现的人本主义课程观

3.1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课程观认为,教学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而是教儿童,要以某种形式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纵观《化学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可谓贯穿始终。

具体看来,《化学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不仅指一种短期的实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更强调长期积淀的习惯、素养等,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强调方法、观念和态度,因此,重视科学素养本质上就是重视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

在课程理念上,其表述方式都是以“使学生”、“为学生”、“让学生”等开头,表明课程关注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师,也不是学科本身。这一表述,与人本主义课程将教学重点从教授教材过渡到尊重学生的本性和要求上,具有内在的本质趋同。

在课程内容方面,力图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课程内容,重视可接受性,“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如对初中化学计算,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涵义,避免了烦琐的数学运算,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措施同样表现为对学生本性的尊重。

3.2 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

人本主义课程观提出课程的“社会适切性”,认为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生活及现实社会问题相联系。所谓“社会适切性”一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二是将课程知识与学生情绪建立起关系,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改善生活有益。《化学新课标》加强了化学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联系,也强调“社会适切性”,与人本主义课程存在相似性。

具体来看,课程目标的相关表述有:学生应能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初步应用”和“相互关系”作为与物质组成和性质共列的目标。

在课程内容上直接提出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主题,如“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为例,课程要求注重从生活和生产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物质,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的贡献等。它提供的活动与建议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以水的教学为例,《化学新课标》明确要求要联系实际,包括水的净化、水的污染和水资源保护等。

与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桥梁,符合人本主义课程主张的“社会适切性”观点。而与学生自身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促进认知和情意的统_发展。所以,联系实际同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3.3 关注学生情意与认知的统一发展

人本主义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认为情意、情绪、感情的发展同智力的发展同样重要。罗杰斯认为,若学生面临的知识与他所经历的情绪无关,则获得的知识几乎不重要,就不会对其行为目标产生有益作用。《化学新课标》关注学生情意与认知领域的统一发展,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三维目标。可见,在追求情意因素与认知目标的统—方面,《化学新课标》与人本主义课程同样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共性。

具体来看,课程理念第一条指出,要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第二条提到,要使学生具备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表明对学生心情、兴趣、信心以及态度的重视。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上,《化学新课标》都在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化学新课标》强调了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举例予以详细说明。例如,关于“空气”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设计为“学习从化学角度认识人与空气的关系,懂得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从而与“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的认知目标相匹配,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认知领域目标的联系,反映了《化学新课标》在教学上要求兼顾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的内在想法。

在课程内容方面,认知与情意融合的体现更多。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为例,除了前文中提到的“社会适切性”的内容能促进认知和情意的统一发展之外,《化学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物质,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的巨大贡献等。以情景素材为例,每个二级主题下都提供了联系生活的素材,如灯管中的氖气、食品中的乳化剂、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等,以生活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自然是“社会适切性”的需要,但同时也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从化学角度认识科学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价值。

3.4 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观要求帮助学生尽其所能,重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应当说是一种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课程观。《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人本主义课程观对学生终身学习的关注具有较明显的共性。

具体而言,《化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程目标虽未明确出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词,但它对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所要掌握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如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通过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等表述信息,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以及交流、表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些要求都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实质上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关注还体现在课程实施建议上。《化学新课标》指出,学业评价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建立学习档案等等,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笔者认为,在学业评价上没有出现“终身学习”概念,但其着眼于能力和态度的评价方式无疑对终身学习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当然,重视学生内部的自我评价也正是人本主义课程所提倡的评价方式。

4 将人本主义课程的观点融入化学教学实践

从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视角分析研读《化学新课标》,使我们能从新角度理解化学新课程,从而更主动地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笔者认为,这些教育基本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一线的教学。当前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4.1 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意统一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关注知识和方法,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意发展。虽然关注情意发展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有时候可能会感到有点“虚幻”,但只要有意识,肯思考,善于观察,就能取得进展。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二级主题中,教师应当思考,除了促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外,我还应当给学生什么,比如科学的神奇、对空气变暖的担忧、对自然的敬畏、环保的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等。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化学史,尤其是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也是促进认知和情意统一发展的利器。好的故事能吸引人,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以及刻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等。

4.2 联系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教师应积极发掘联系学生生活及其环境的内容作为情境素材,在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时更要密切联系常见事物或问题,联系具有新闻性的消息,甚至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组织学习。还是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为例,教学可以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开,如“饮用水要烧开吗”、“空气净化器净化什么”等,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能赋以学科知识以真正的意义。“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这类学习往往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学习就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掌握知识,但又不仅仅是知识。

4.3 加强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新课标提到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都是在信息时代进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能力和方法,传统的纸笔测验式评价显然不能满足观察这些能力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资料查阅、口头表达、研究项目等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提高自信心。在多样化的评价中特别要重视反思和自我评价。反思是对自己行为的审视,有助于学生理性看待自己,自我评价也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举措。应当说,能认识自己是发展的基础。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jn,D.L.)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学生在亲自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更清楚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就有可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我国的化学课程出现与人本主义课程观某些观念相同、相似的观点,不是偶然的。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这一变化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也符合课程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但也要注意,人本主义课程观只是解读《化学新课标》的一个视角,在《化学新课标》中同样可以找到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其他课程流派的影子。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化学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课程过于追求个人的自由性,过于夸大学生的作用(如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将教师放在完全被动的位置),与《化学新课标》强调合作,强调团队意识等依然存在差异。在基于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角度研读使用《化学新课标》时,要注意理性、辩证地看待人本主义课程观,—方面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克服过去重知识不重人的缺点,将其作为近期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导向,另—方面也要避免夸大学生个人主观性和个人潜能、忽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倾向,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平衡健康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