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成长更有生命力——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春阳

2015-12-13 06:49撰文陈胜伟
浙江林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林学农林母校

□撰文 //陈胜伟

逆境中成长更有生命力——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春阳

□撰文//陈胜伟

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抗逆性(包括抗低温、抗干旱、抗盐碱、抗紫外线等)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李春阳研究后认为,逆境中生长的植物更有生命力,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木本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林木的遗传育种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逆境中成长的植物更有生命力,正如许多优秀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现已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李春阳,也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不因专业冷门而随波逐流,而是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不仅最终荣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终期评估优秀等荣誉,还成为Tree Physiology(《树木生理》)等多家国际顶尖期刊的学术编辑,并且在学习、科研、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让师生仰慕的成果。

热衷林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67年2月,李春阳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85年,他考入浙江农林大学(即当时的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相对于很多热门专业而言,林学是一个不被太多人看好的专业,不仅就业前景一般,而且工作环境也不好,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从事林业工作是没有价值的。李春阳早已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仅没有因为旁人的言语而动摇,还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林学的学习中去。

“适合我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李春阳来说,浙江农林大学和林学专业就是最适合他的,也是最好的,“让我到清华、北大去,我反而会因为和其他人的差距而感到惶恐。”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李春阳发现自己对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更加激发了他深入学习的欲望,“我要考研究生。只有读研究生才能在本科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林学方面的知识。”他当时就定下了明确的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认为天赋不高的李春阳在兴趣的支撑下,对实现考取研究生的目标充满了信心。确定了努力方向后,李春阳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用功程度让身边的同学都钦佩不已。因为一门心思地读书,李春阳还闹出过笑话,看书看到头昏眼花,竟然“弱智”到男女不分,结果十分尴尬。

天道酬勤,李春阳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大学四年里,他不仅年年成绩优秀,本科毕业时更是获得了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资格,成为当年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同期毕业生中唯一一名考取研究生的学子。研究生期间的李春阳同样勤奋刻苦,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原定三年的硕士课程。1991年8月,李春阳正式成为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从事林业生态的相关研究工作。

在林业研究所的工作经历给了李春阳将长期学习所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让他有了进一步求学的想法。当时研究所的工作环境不好,缺乏设备和资金的支持,专业性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也都不够。“困难很多,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李春阳迫切地想要提升自我,走向新的高度。

海外留学,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顺

1994年,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三年之后,李春阳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留学,走上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这段求学之路让人羡慕,却也饱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刚到芬兰时,李春阳身上只有200美元,而这就是他接下来生活学习的全部费用了。初到异国他乡,李春阳也感到了深深的孤独,思乡的情绪不能抑制。“为了谋生,我去餐馆端盘子、洗碗”,李春阳回忆起那段经历,言谈之间多少有些苦涩。不过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李春阳的斗志,反而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李春阳的付出同样得到了回报,他的事业迎来了一个厚积薄发的丰收时期。1995年到1997年间,李春阳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完成芬兰科学院基础研究项目“桉树的抗旱能力以及在东非国家的引种试验”,1998年获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青年研究奖,同年主持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研究基金“桉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1999年顺利取得博士学位,2000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芬兰科学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桦树抗寒性的分子机理”。几年时间里,李春阳成功成长为一名一流的研究人员。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李春阳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引用4500余次,H指数为42,有关雌雄异株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差异性研究更是得到国际林学顶尖期刊Tree Physiology(《树木生理》)主审编辑的长篇评述。对于这些成就,李春阳说得有些云淡风轻,他认为成功的诀窍其实就是“走对方向,找对方法,持之以恒”。他还解释说,“持之以恒不是钻牛角尖”,取舍都很重要,该放弃的就应该立刻放弃。

李春阳看待论文发表的观点也很与众不同,“质量的重要性要大于数量”,不弄虚作假,“科学家要有道德良知”。论文发表时,他如果不是第一作者就会是排在最后的通讯作者,这是因为他个性耿直,认为自己作为第二作者与事实不符,宁可将第二作者让出来,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机会。

学成回国,助力母校师生共同成长

2001年,李春阳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项目。随后,他受聘成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2006年,在芬兰的工作任期结束之后,他正式回国工作。

学成回国是李春阳早已做好的打算,在芬兰求学时,他就一直心系祖国,想要回国工作。回国之后,他先是在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多年,2012年时转到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做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这一期间他的研究工作同样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共获得科研基金数千万元。其中,他通过主持“百人计划”基金项目“高寒环境胁迫下典型植物群落建群种的功能与应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研究基金“干旱胁迫下杨树的用水效率、脱落酸积累及抗旱基因表达”项目,让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逆境中的植物反而更坚强。

回国之后,李春阳心系母校,分别在2006年、2012年和2013年多次来到浙江农林大学开设讲座。“母校是培养我的地方,感情很深”,李春阳满怀感恩之情,甚至连来往的机票都是自己掏钱买的。去年5月份,李春阳谢绝了中科院的一再挽留,正式受聘成为浙江农林大学林生院院长,实现了他一直以来想为母校发展出力的心愿。刚一就职,他就用校方提供的工资设立了院长基金,旨在为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教师提供科研经费,帮助他们实现走向更高更远的人生征程。李春阳还努力搭线,分别为浙江农林大学达成了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合作。目前已有2名优秀学子前往芬兰深造学习。现在,李春阳在继续常规研究的同时,也以导师身份指导10名青年博士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帮助骨干老师在三年任期内做好“三个一”工作,即上好一门课、发表一篇高水平文章以及主持一项国家基金。

李春阳经常笑着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师生:“我是个很笨的人,努力之后都能有今天的成就,母校的后生们肯定也都大有前途。”他认为做人要把目光放长远,勇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要为生命中遇到的困难而欣喜,“逆境中成长的植物更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林学农林母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告别母校
国模林学斌:在鞍钢的大船上乘风破浪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化学名词》(第二版)、《林学名词》(第二版)预公布
回不去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