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发刊词

2015-12-14 02:26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专家学者骨科学术期刊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发刊词

2015年新春来临,万象更新,《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在各级领导以及业内专家学者的关心下,正式更名为《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原英文刊名Chines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不变)。本刊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CN10-1316/R,ISSN2095-9958,邮发代号82-735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前身《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创刊于2008年,在原卫生部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内外骨科各界新老专家的热情关怀下,依据办刊章程,共推选出三届编委会,成员基本涵盖了国内及港澳台地区骨科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及学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专家学者。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至2014年12月共刊出7卷40期,引起了骨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于2010年10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编委会和编辑部注重自身发展,严格保证杂志质量,积极向优秀的兄弟期刊学习,定期邀请知名骨科专家召开定稿会,对稿件逐一审查、讨论,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的编辑流程;以杂志为平台,定期召开各类学术论坛,努力打造精品品牌会议。

在我刊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时候,杂志更名为《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将对我们的编委会和编辑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杂志。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能否打动读者,依靠的一定是自身的学术水准,以及能否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原创性、有时效性、有针对性、可读性强,面向骨科热点问题的优秀学术论文。为此,编辑部要下更大的力气,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及对骨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杂志工作。作为一本立足全国、面向全国的杂志,需要更广大地区、更多层面的专家加入,壮大充实编委会的力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来,随着我国科技自主研发水平的快速提升,骨科领域也紧追骨科的国际前沿热点,加快发展步伐,在各领域都涌现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随之而来的是各类学术期刊的蓬勃发展。国内骨科相关专业杂志已有十余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和激烈的竞争发展,促使我们必须要在突出学术特色,吸引高质量的稿源上下功夫。当前正是以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快速发展的时期,更多的年轻医师依赖的不是图书馆和纸质媒介,而是通过笔记本和智能手机及时获取海量信息。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对于一本传统的纸质学术杂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谁不去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就只能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因此,本刊今后的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力量,依靠广大专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对骨科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和对骨科未来发展的宽广视野;二是加强编辑部自身的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对骨科专业领域有较好把握能力的编辑队伍;三是以优质原创论文为依托,努力提升杂志的各项统计数据,进入更多的科技论文统计平台,成为骨科界的“核心”期刊;四是在原有网站及手机APP平台基础上,加强网站及应用平台的日常更新维护,将最新的信息及时推送给广大读者,培养新的受众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更名创刊之际,我们要满怀信心,以“开放的视野、严谨的态度、优异的品质、便捷的服务”为标准,努力打造一本以学术原创性和专业指导性为特点,能够及时准确反映国内外骨科临床与科研发展热点,促进国内外学术信息交流,推动研究成果传播推广和转化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努力打造中国的JBJS。同时,期待广大专家、作者和读者继续支持我刊的健康成长,以期在不远的将来,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015年1月

猜你喜欢
专家学者骨科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七一智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第十期数字骨科技术(CAD-RP)应用学习班暨第六届南总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通知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