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卓越教师

2015-12-15 16:37郑金洲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员卓越变革

郑金洲

近来,参加某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其实,类似的项目在全国不少地区都在推进,只不过名称有的叫“领雁教师”,有的叫“专家型教师”“优异教师”“新锐教师”等等。与此相伴而生的,必然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卓越”“优异”“领雁”?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过程,真正达到卓越,至少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第一,眼界开阔。我们常说,一个人只有眼界宽,才能思路宽、胸襟宽。可以说,眼界宽,是思路宽、胸襟宽的前提。一个教师,没有宽广的眼界,要想思路开阔、胸襟博大是不现实的。当下,如果一个教师仅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所知甚少,对其他学科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学、史学、哲学等几无涉及,对教育依存的社会活动、科技进步、意识形态等了解有限,要想“卓越”是不现实的,甚至能否真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都很难说。卓越教师既能身处教育看教育,还能跳出教育看教育,更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观察,唯有如此,才能洞察教育教学活动的真谛,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才能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卓越教师应该是一个事业有成的教师,而事业常常与眼界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教师要把事业做大,必定需要眼界开阔、视野宽阔,反之,是无法成就一番事业的。

第二,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道、学、技的有机统一。“道”是核心,表现为教师看待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学”是支撑,是“道”的外化,表现为规定、规范、规则;“技”是行为,是“道”和“学”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现,表现为技能、技巧、技艺。卓越教师,在“道”这一理念层面上应该是先进的,在“学”这一规则层面上应该是科学的,在“技”这一行为层面上应该是带有艺术性的。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在卓越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中,理念先进至关重要,直接制约着其他两个层面。没有理念上的先进,规则虽然会改变,行为可能会变化,但难以持续,不能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行为。无法想象,一个号称卓越的教师,会是秉承陈旧教育观念,沿袭传统教育行为,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严格限定在既定框架范围内的人。

江西安远一中的马琴芳老师写出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足,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而工作热情又很高,那么对学生的伤害往往就越大,正是“好心办坏事”。当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时,教师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落后于时代。传统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其绝对权威的地位不能受到半点挑战,学生的一切活动均须围绕教师这个“圆心”作等距离运动,不能越雷池半步,因而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完全被抹杀。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师在“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受学生的欢迎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这样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教养”深厚。卓越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职业素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素养,这里姑且把这叫做“教养”。“教养”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分类,从多个不同维度考察,我觉得,爱教、懂教、善教,应该是卓越教师必备之素质。首先是爱教,热爱教育。卓越教师对教育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虽热爱程度会有差异,但内心是把教育看作自己的立身之本、事业的成就之地、人生的重大寄托。这也是卓越教师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的前提。一个卓越教师对教育的热爱,理想的境况应该是认为他自己是为教育而生,教育是其人生的不二追求。其次是懂教,懂得教育。教育这个行当,属于入门易、深入难,人人都觉得自己懂教育,然而真正懂得教育奥妙的人却不多。卓越教师很大程度上能够把握教育的规律性联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顺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大势,能够洞察学生内在心理世界,能够认识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稍纵即逝的教育现象背后捕捉问题。再次是善教,善于从教。卓越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深刻、细致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或模式。这些方法或模式在实践中被验证是有效的,是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的。

第四,引领变革。今天的教育教学变革,已经日趋常态化。如同经济社会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样,教育教学正面临一场深层次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是没有止境、没有终点的。卓越教师一方面要成为变革的适应者,主动融入变革之中,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与变革的要求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也需要逐渐成为变革的引领者,也就是在适应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总体态势,把握国家对教育教学变革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变革的新主张,并进而把这些主张转化为实践。一个教师亦步亦趋地参与教育教学变革,甚至拒斥外在的变革,那就与“卓越”渐行渐远了。

浙江金华市教研室教研员在实践中注重构建“逻辑追问”机制,引导教师思维方式的适度转变,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他们发现,制约当前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师头脑中“先教后学”“学因教而发生”等思维方式。推进教学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教师在“教与学”上陈旧而又固化的思维方式,形成“先学后教”“教与学相融”的新思维方式。引发思维方式转变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在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进行“自述”基础上,由教研员进行“逻辑追问”。在此过程中能使授课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中不合理的逻辑或者思路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思辨式的引导,引发授课教师的“思维冲撞”,促进其自觉转变。例如,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陈述其“温度计读数”的教学设计时,明显暴露出“先教后学”的思维定式。课上,教师先给学生讲述注意事项:“一要平视;二是口鼻不能离温度计太近;三要等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然后指导学生操作。教研员这样追问:“可否先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读数,再让学生把在具体读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得出相关注意事项?”授课教师明显有疑虑,教研员继续追问:“人的认识过程中是先有感性认识,还是先有理性认识?文本性的操作应该通过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获得?”在这样的思辨式追问中,引导教师将自己“先教后学”的思维方式与“先学后教”思维方式进行反复的“对视”,逐步引导教师对“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从抵触、质疑走向认同,进而引发教师“先教后学”的思维方式根本性转变。(王荣文:理性专业引领 促进教师发展,《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5日第10版)这一案例虽然说的是教研员,但在我看来,卓越教师也应发挥类似的作用。

第五,师德高尚。教师需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卓越教师更需要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道德水平。卓越教师是教师中的“领导者”,你要让别人追随你、信服你,就必须有着比其他教师更高的道德素养。不可想象,一个教学水平很高但道德水平低下的教师可以成为卓越教师。因而,对卓越教师的道德要求要比其他教师更高,要在教育实践中坚定地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在道德上提出比其他教师更高更严的要求。有人说,教师的这职业属于服务业,是一个工资待遇一般的职业,不能对教师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观点,教师的确从事的是第三产业,也是服务社会的一份职业,但这项工作是以育人为根本的,是以引领人的成长为己任的,是一项让人成为人的“成人”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价值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不能在道德引领上出现方向性差错。

第六,影响较广。卓越教师应该有一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来自于媒体的炒作或别有用心的运作,是他在教育教学上确确实实有作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而为其他教师真心追随。“卓”,意味着卓尔不群;“越”,意味着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这样的教师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新进教师会以他们为楷模,把他们作为自己职业的航标;成长中的教师会以他们为示范,经由学习、模仿、跟随而日渐成熟。卓越教师所在学校会因有这样的教师而声名显赫,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其他学校的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影响力的教师,很难成为卓越教师;没有追随者的教师,很难称之为卓越教师;没有良好美誉度的教师,很难被人看作是卓越教师。

(责任编辑:林彦)

猜你喜欢
教研员卓越变革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变革开始了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