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2015-12-15 16:41周益民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窦桂梅青年教师老师

周益民

跟窦桂梅老师最早的联系是在网上的教育论坛。那时,她刚从吉林调到北京,任清华附小副校长,已经给人如日中天的感觉。她的“为生命奠基”的报告在基础教育界引发很大反响,成为那几年教育界的一个热词。那时的我,只是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年轻教师,满怀着“后青春期”般的怀才不遇,在虚拟的世界里故意说一些假扮深刻又尖刻的话,用窦老师后来开玩笑的话说,“给人感觉有那么点儿江南小才子的意思”。

2002年10月,我们一同在南宁观摩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第一次见了面。征得校长同意,活动结束,我邀请她前往学校讲学,终于真正见识了她的气场。上午,两节五年级阅读课《朋友》,上得动人心魄,可谓大江大浪、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有个男孩发言精彩,她走到跟前,用力一拍他肩膀,喝道:“好!”给人特“哥们”的感觉。教师们全愣住了,要知道,南方的女教师,公开教学时都那么抒情、委婉、柔美,一派小桥流水,几时见过这样子的!头回听窦老师的课,心里可真叫一个“爽”。

中午,窦老师马不停蹄,为我校全体教师作讲演“为生命奠基”,会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她有东北人的语言天分,幽默生动又接地气,更兼其对教育的拳拳之心与深刻反思,大家的心被紧紧抓住,刚刚笑过,一会儿眼角又泛起了泪花。下午,她又与青年教师座谈,讲教师的成长,讲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讲她的人生经历。尽兴时欢笑,动情处哽咽,时而诵读,时而歌唱,尽显豪爽与率真。

在零碎的交谈中,她大概觉察出我的颓废,突然说:“益民,相信自己。马上有个比赛,我推荐你参加,一定要‘走出去!”我吃惊地连连摇头。说实话,我虽自认怀才不遇,但也知眼高手低,真要“拉”出去,没那信心。傍晚,送她到机场,她把我叫到一边,说:“我跟你校长说了,校长非常支持。就这么定了,参赛!”语气不容置疑。

比赛在湖南长沙举行。尽管是个民间赛事,但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观者云集,规模不小。我准备充分,发挥不错,捧得了一等奖。喜滋滋地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汇报,却先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有事未能与会,但很关心我的情况,特意询问了担任评委的前辈特级教师赵景瑞先生。宽厚的赵先生大概猛夸了我一通,让她格外欣喜。

人是需要肯定的。这一次的“走出去”,让我的信心萌生。而在窦老师,她看到了“走出去”对我的自我发现与认同的意义,于是,进一步大力举荐我参加一些重要活动,有时,甚至让我代她与会。每逢同场上课,她总在讲座中不厌其烦地介绍我的教学特色。会议交流时,她也总会把习惯躲在人群后的我一次次“揪”出来。就这样,内向的我,不断被她推到了前台。

2004年底,长春出版社邀请窦老师主编一套“新教育·新理念”丛书,窦老师第一时间就联系我。出版自己的书,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头摇得像拨浪鼓。窦老师笑了,说,我就知道你这反应。这样吧,先传一些文章给我。两天后,她来了电话,还是不容置疑的语气:文章我都看了,不错,列入丛书,就这么定了,继续多思考多写作!仿佛做梦一般,2005年8月,我的第一本个人文选《步入诗意的丛林》问世了。

在窦老师的“逼迫”下,我眼前的天地不断打开,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大气”,什么叫“开阔”,什么叫“视野”,渐渐地,我不再为眼前的得失斤斤计较,不再纠缠身边的鸡毛蒜皮,心中的自信更是一点一点地被唤醒,被激活。

好几次,熟悉的朋友聊到窦老师,都说她特别“真”。真实、真诚、率真。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有发言权。

有一回,一个重要论坛邀请窦老师和我执教观摩课。我这人向来懒散,事不临头不着急。窦老师知道我这脾气,多次提醒,活动重要,要重视。我只是点头却不行动。她急了:“把教案传过来,兴许我能给你提点建议呢!”婉转的话语里,包含着批评、焦灼、关切。

还有一回,她在电话里喜气洋洋,仿佛中了头彩。原来,她有篇文章即将发表——别误会,这对她并不算什么——让她欣喜的是,编辑做了悉心修改,她很受启发。于是,她将原稿和改稿同时发给我,嘱我比较揣摩。看看,这人真的是“真”到了透明。

她“真到透明”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偶尔的,我也会给她的课提点小建议,自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可是,她总会当着很多人的面,甚至在讲座中,把这些放大好多,说我给了她不少帮助。在不安的同时,我明白了她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广阔的胸襟。

有段时间,我的教学主张与课堂探索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又因为率直的批评惹恼了某些利益团体和个人,心中郁闷。窦老师一次次鼓励我,要我正确对待,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还发来短信,以诗励志:抱定真我不放松,立根尽在破岩中。闲听看客风凉语,不与阎闾话短长。

当我与朋友们分享这些时,竟引发了共鸣。原来,他们也有过类似的体验。现在,一些年轻教师不时感谢我对他们的真诚帮助,其实,我只是把自己获得的温暖传递接力而已。

一转眼,遇见窦桂梅老师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一直不变地叫着她“窦老师”,那是一份敬重,而在心里,其实早就把她当“姐”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窦桂梅青年教师老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六·一放假么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