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

2015-12-15 06:24李争鸣刘欣蕊闻希张炜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留学生

李争鸣 刘欣蕊 闻希 张炜育

摘要:本研究以某校为主,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通过分析发现:70.6%的留学生适应中国教育系统,仅有7.1%的留学生不适应中国教育系统;89.4%的留学生对中国学习生活满意,仅有3.6%的留学生不满意;关于心理适应性,88.2%的学生不存在心理不适应性,仅有1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等。本文通过对留学生不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影响因素和改善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适应性;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62-02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国人民不断涌入中国,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每年以10%以上的比例递增,2011年来华留学外国人突破29万人,其中40.61%来华是接受学历教育。2013年,来华外国留学生已经突破35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预测,到2020年,中国外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50万[1]。同时,北京制定了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使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即25万人,平均年递增速度13.5%[2]。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在为地区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为北京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人力资源,为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做出重要贡献[3]。对大学来讲,接受外国留学生是营造国际化校园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高校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调研背景资料

跨文化适应普遍被称为“跨文化能力”。跨文化适应是指在一个文化环境中适用的行为经过修正后,使其与另一个文化环境适应。本项目组对某校进行调研,该校的基本情况如下:该校自新中国建立之初(1954年)就开始接收国际学生,至今已接收来自9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国际学生,2012年该校接收来自72个国家的381名国际学生,其中53%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47%作为访问学生进修专业课程,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汉语言文化。来自美国、南非、巴基斯坦、蒙古、泰国、几内亚、孟加拉国、越南、韩国、肯尼亚的国际学生人数居前十位。目前,学校有52个本科专业、89个硕士专业和68个博士专业招收国际学生,同时面向国际学生开设涉及12个专业的四个专业英文授课研究生项目,包含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人文与发展学院等。近100门全英文授课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面向国际学生开放。

二、调研基本数据分析

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调研问卷发放90份,回收85份。85人来自41个国家,年龄在17~46之间,其中本科生22人,研究生37人,博士研究生26人;宗教信仰情况:21人无宗教信仰,22人信仰伊斯兰教,31人信仰基督教,7人信仰天主教,印度教1人,佛教2人,东正教1人。总体情况:70.6%的留学学生适应中国教育系统,仅有7.1%的人不适应中国教育系统,还有22.4%学生不确定;89.3%的留学生对中国学习生活满意,仅有3.6%的留学生不满意,7.1%的学生不确定;关于心理适应性:88.2%的学生不存在心理不适应性,仅有1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在生活上,有81%学生不存在生活不适应性,仅有18.8%的学生认为有生活上的不适应问题。

三、分类分析

1.外部环境。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按包含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不同种类。本文主要指狭义的社会环境,如文化因素等。调研数据发现,74.1%的留学生认为中国文化与本国文化有明显差异,13%认为没有差异,12.9%的学生认为不确定。说明中国文化的确与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的国家文化不同,这可能是吸引他们来华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可能是造成他们产生不适应性的原因。其中认为没有差异的国家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和越南,因这两个国家与中国领土接壤,两国边贸和人民交往非常平凡,使中国与他们国家的文化融合性比较强,差异小。②社会交往。调研数据显示,35.3%的留学生外出时不知道如何与中国人沟通,42.3%的留学生外出时知道如何与中国人沟通,22.4%的学生不确定。这说明仍然有将近四成的学生在沟通上存在问题,值得学校和政府部门的注意。而且,数据显示,42.3%的学生很少单独出学校,说明担心沟通问题的人数比例较大。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障碍。当然,有一个问题应该说明,被调研留学生基本上刚来中国4个月左右,中文水平不高,这应该是他们担心外出与中国人沟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③交通问题。数据显示,70.6%的留学生不担心中国的交通问题,14.2%的学生认为中国交通有问题,15.3%的学生认为不好确定。数据说明,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通比较满意,对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说明北京的交通比较便利,外国留学生乘车不会感到困难。④气候环境。43.5%的学生适应中国气候,41.2的学生不适应中国气候,15.3%的学生不确定。例如,来自乌干达的一位女博士研究生说,“我总是担心污染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当天气不好时,我感觉很糟糕,我没有口罩。我需要帮助。”说明气候的不适应,的确会影响国外留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北京的雾霾天气,不仅给北京市民带来问题,同样会影响到国外留学生的生活,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

2.内部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方面的数据显示,91.7%的留学生认为教师友好和容易接触,只要3.5%的学生不同意,还有4.7%的学生不确定。42.4%的学生认为,课堂负担不重,32.9%的学生认为负担重,24%的学生不确定。这说明学校课程安排比较合理,四成学生说重,近四成学生说不重,比例基本一致。关于与中国学生交往,70.6%留学生认为容易与中国学生交往,只要16.4%的国外学生认为很難与中国学生交往,还有12.9%的留学生不确定。说明七成以上的学生愿意与中国学生交往,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学习汉语等。关于参与更多的学校社交活动,有84.7%的学生愿意参加,3.6%的学生没有意愿,11.8%的留学生不确定。数据说明,八成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交活动。关于中国的饮食问题,50.6%的留学生习惯中国饮食,33%的留学生不习惯中国饮食,16.5%的留学生不确定。不适应中国饮食的留学生,主要是信伊斯兰教的留学生和信仰印度教的学生。众所周知,伊斯兰教者忌讳猪肉,印度教者忌讳牛肉,所以他们很难与中国学生在一起用餐,这会影响到有些活动要有特殊考虑和准备,为融合增添障碍。虽然一半以上学生适应中国饮食,但仍然有33%的学生不适应中国饮食,如果长期思念家乡饮食,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所以学校应在学生饮食方面提供更多空间,使他们可以自己做饭,改善饮食等。

3.个体因素。个体认知是影响本人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語言适应问题是指初到一个新的国家,在口语交流和阅读方面的问题。调研数据分析显示,54.1%的留学生认为最困难的是中文,23.5%的学生不认为最困难的是中文,22.4%的学生不确定。说明中文水平影响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融入社会,反映出他们的忧虑。关于价值观问题,70.6%的留学生认为中国的价值观与自己国家的有明显不同,11.7%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明显区别,17.6%的学生不确定。由于价值观不同,中外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差异,甚至冲突。因此,在与国外学生沟通时,我们应注意各国的价值观问题。

关于个人安全问题的认知,74.1%的留学生认为,在紧急情况下能找到帮助他们的人,20%的学生不确定,3.5%的学生不同意。说明七成以上学生有安全感,这有助于他们增强坚持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四、结语

根据调研数据,虽然仅有1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但也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通过深层访谈,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制度问题引起的。一位39岁来自坦桑尼亚的博士生告诉我们,“我有心理问题,因为大学不同意我的家属和我一起住在学生公寓,如我的小孩儿1.5岁只能留在家,这是由于奖学金的缘故。我不快乐。因为北京的生活成本很高,最好奖学金制度应该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二是思念家人带来的孤独。一位23岁来自塞拉利昂的女研究生说:“是的,我有心理问题,非常想家,特别是我的父母,我缺乏归属感。”

为此,首先,制度应根据国情不断完善,减少由于这方面原因造成的学生心理压力,建议给家属发邀请函和提高住宿占奖学金的比例;也可根据通货膨胀率,适当提高总体奖学金;适当考虑留学生旅游支出等。其次,第二类学生是由于生活落差感,原来生活在家人和朋友周围,相互关心,一下子进入陌生环境,语言不通,没有朋友而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如果学校营造一个环境,使他们参加更多的交流活动,尤其是与中国学生一起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减轻或化解他们的心理不适应性。再次,学校网络系统文件是中文,对留学生来说,的确非常难,应把对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内容翻译成英文。最后,大部分外国学生喜欢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这可以相互学习语言和文化,建立友好关系。

参考文献:

[1]郭素红,优化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11,(3):53-56.

[2]郭秀晶,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8,(7):48-50.

猜你喜欢
留学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用《论语》教留学生学汉语的新探索
《教室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来华留学生汉字分解加工能力实证研究:以新疆地区留学生为例
“最严考勤”难留学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