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5-12-15 06:55邱汉迅李静杨俊和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教学实践

邱汉迅 李静 杨俊和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采用全英文讲授专业课程成为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与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本文以连续开展五年的材料专业核心课程——《材料结构与性能》全英文教学实践为例,针对全英文教学特点以及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套适合传授专业知识的全英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14-02

随着科技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与往来变得越来越密切,在如此背景下,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跨越式发展社会经济,缩短甚至赶超世界发达经济体,关键取决于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与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上述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而“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在国际化平台下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人才,因此采用全英文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思维与视野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全国高等教育范围内,上海市高校都走在了前列。上海市教委早在2009年就对“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进行了立项,通过资金支持并鼓励高校教师实践全英文教学,立项课程范围也从初期的非核心专业课程逐渐拓展到核心专业课程。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全面贯彻“卓越计划”,全面开展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材料结构与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科培养计划中居于核心地位。本课程按照“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辅之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特色,教学全程采用全英文教学。该课程已经开设了五年,2013年经上海市教委立项,成为市重点建设课程。

本文意在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寻找差距与不足,探索一条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有效模式。材料专业课程全英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

一、“材料结构与性能”全英文课程的特点

“材料结构与性能”是继“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之后,为该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包括材料结构对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等的影响及决定作用等。该课程以概念与机理等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难点在于提高学生对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内在关联机制的理解,进而使学生能够从微观结构上解释材料的性能变化,进而设计一款新的材料或者对现有材料提出性能改善的最优化设计方案以满足实际需求。

具体来说,“材料结构与性能(英)”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基础科学理论明确:课程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学等学科课程为相关理论基础。

2.专业理论特色显著:教学中重点阐述材料的结构与组分变化对材料主要性能的内在关联机理,明确相关控制与影响因素,进而学习相应的材料处理方法与手段,实现对材料性能进行调控,满足应用需求。

3.培养目标明确:该课程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而设置的专业课程,目标是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4.全英文国际化教学:教材为国际一流工科大学所采用的原版英文教材;全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以国际化思维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学科交叉:该课程紧密联系国家“十二五”期间的行业关键问题——“新材料”和“功能材料”,其相关知识体系融合了材料学、物理、化学,甚至生物学、电子、机械等学科。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直以来,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专业课程都采用汉语教学。众所周知,即使采用母语讲授专业课程中的理论难点,教师都要花费很大精力,而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深入。而鉴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最近几年,高等院校开始尝试采用双语或者全英文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程。

目前,采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概括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授课教师是否对语言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对理论知识的准确表达能力、以及对复杂概念与原理的深度演绎能力;听课学生的英文听说水平能否达到全英文授课要求。关于任课教师,一般来讲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比如要求具有一定年限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或者进修经历等进行遴选。对于选课學生,我们则无法取舍,只能从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全英文教学过程,逐步提高英文听说水平。因此,学生较低的英文听说水平、较差的英文应用能力、对语言的畏惧情绪、以及对枯燥的专业课程缺失的兴趣与积极性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结合过去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授课团队拟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1.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胜任全英文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对英文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这样才能做到熟练利用英文讲解、传授一般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地阐释重要机理与概念。本课程教学全程采用全英文教学,由三名均具有三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担任主讲。三位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在教学方面严格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勉,并不断锐意进取,边实践边改革,在教学质量、效果等方面不断提高。

2.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为标准,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完善教学大纲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同时,积极采纳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的反馈信息,及时补充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技能提高的新知识点,做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首先,教材国际化。本课程选用美国犹他大学Callister教授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该教材也是美国多所著名理工科大学材料专业本科生的通用教材。其次,英文版教材与国情相结合。国际通用英文版教材适合美国的工程教育,但不能照搬并移植到中国工程教育,我们必须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实际,有选择性的吸收消化。第三,英文版教材与中文辅助教材相结合。考虑到学生英文水平的限制,参照原版教材编写中文辅助教材。对英文教材进行中文辅助教材配套是深化和推广全英文讲授专业基础课程的一项有益尝试和改革,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于教师的讲解、努力跟随教师的思维思考专业问题过程中提高英文应用能力,而且通过及时与中文教材比对知识点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第四,密切该课程与实验课程的结合。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核心专业课程,实验设计环节对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实验环节的重要性,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设计被划分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与创新。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以往的照本宣科式教育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渴求,新的适应全英文授课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思维、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亟需探索、改革与创新。首先、启发式教学。针对全英文授课的特点,以及学生英文水平的限制,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进度表的要求,力求“内容上突出重点,讲授上深入浅出”,同时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点与已有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理解、記忆,通过教师的发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及与教师互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互联网助推现代化教学。本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定期更新、加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丰富课程网站模块,完善网站互动功能,实现教师在线答疑,将有限的课堂互动扩展到更充裕的课后网络互动中。此外,建立与国外同类课程网站的链接,使学生可以共享网络资源,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的国际化。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人才是社会的必然要求,利用全英文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大势所趋。全英文教学过程中,完备的理论授课体系、国际化的教学内容赋予本课程旺盛的生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提供重要辅助手段。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全英文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但我们相信,在高水平师资的基础上,只要从传授专业知识与提高英文应用能力做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以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为目标,一点一滴地践行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国内高等教学的全英文教学就会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工程专业的全英文教育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Z].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平装[Z].2010年7月1日.

[3]钱微,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与实践,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4卷,第4期,2012年12月,320-324

[4]朱钰方,研究生“生物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6卷,第4期,2014年12月,387-391.

猜你喜欢
全英文教学教学实践
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留学生病理学全英文教学初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